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

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

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

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

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

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本展览汇集

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

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

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

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

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

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

伦。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

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

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

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

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观者既可

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

佛教哲理。

前言

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佛造像的题材、质地和工艺多样,各具艺术魅力。本展览中的山东青州石造像庄严俊美,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石菩萨坐像洋溢着盛唐的气象,明代永乐、宣德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形态优美、工艺精湛。尤其是宋代的木雕观音菩萨坐像造型优雅,雕琢细腻,是中国古代木雕佛造像的不朽之作。这些精品艺术地表现了佛教的高深哲理,展示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独特的发展历程。

古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因受到希腊造像艺术的影响而创造了佛教造像,这是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交汇而诞生的雕塑艺术。此后,古印度地区佛教造像出现了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传入周边地区后,融入了当地的雕刻手法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风貌。

斯瓦特地区佛教造像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发现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斯瓦特风格。6世纪以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自6世纪至10世纪,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吸收犍陀罗、笈多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斯瓦特风格。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注重细部刻画,对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

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在中国古文献被称为迦湿弥罗、罽宾等。这里是古犍陀罗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该地佛教造像源于犍陀罗风格,并受到笈多风格的影响。6世纪初,克什米尔地区开始独立创作本地风格的佛教造像,7-8世纪,形成了克什米尔佛教造像风格。其造像多以黄铜制作,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银、红铜装饰,多带有镂空状的头光和背光;台座呈矩形,以立柱式的隔栏或力士托举形象为主。

东北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东北印度地区(主要指今印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一带),曾是印度佛教密教的造像中心。波罗王朝(约750——1150年)曾统治这里,并创造了印度佛教造像的波罗风格。波罗风格佛教造像是在笈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东北印度本土特色,身材曲线流畅圆润,薄衣贴体,对中国西藏地区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就在今尼泊尔境内。尼泊尔佛教造像艺术主要传承了笈多风格,多使用红铜,注重表现饱满的身躯,服饰以薄衣贴体为主,对中国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汉传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泥塑佛教造像

新疆是佛教东进中原的必经之地。4世纪左右,该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已脱离了印度佛教造像的风格,融入了当地特色,尤以泥塑与彩绘相结合的雕塑手法为突出。

石雕佛教造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教造像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其中山东青州、山西太原天龙山和河北定州曲阳的石雕佛教造像完全脱离了对印度式佛教造像的模仿,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式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山东青州是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中心,龙兴寺是当时十分重要的一座寺院。1996年,该地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的最多。这些佛教造像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技艺精湛,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区域风格的代表。

曲阳佛教造像

河北曲阳是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的发源地,多以当地出产的纹理细腻、色泽光洁的白石为雕刻原料。曲阳白石佛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东魏后期、北齐、隋代盛极一时,唐代以后制作数量逐渐减少。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白石佛教造像2200多尊,其中有

400多尊带有纪年,是了解北朝后期至唐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实物资料。

木雕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铜铸造像

明代以后的铜铸造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细,装饰繁缛。

藏传佛教造像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藏传佛教造像

11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14世纪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15-16世纪达到艺术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