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806经济学基础真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806经济学基础真题及解析

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具体劳动

2、垄断利润

3、地租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如何?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如何?

三、论述题(30分)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的途径。

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外部性

2、国内生产净值

3、货币乘数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利用序数效用论及无差异曲线方法推导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

5、比较分析四种市场结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效率。

三、论述题(30分)

6、概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并结合这一原理谈谈对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认识。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

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

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3、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在社会生产过程的不同发

展阶段,有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因而有不同的地租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

(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2)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源泉,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总额扩大,而在这种扩大中,资本家可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将它转化为资本,因而资本积聚又是促进资本积累增长的条件。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1)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发生的。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会相应增加。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与组合,通过联合或合并使单个资本增大,但社会资本总额并不因此而增加。2)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现有财富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现有社会财富实际增长量的限制,能够通过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较迅速地在短时期内集中起巨额资本。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的积聚,促进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因为随着资本的积聚,个别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相应提高,从而有利于对小资本的兼并,实现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又有利于加速资本积聚的进程。这是因为,资本的集中使单个资本迅速扩大,有利于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的积聚。

2、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如何?

答案要点:

垄断形成后,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与基本经济特征。但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其原因在于:第一,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并在经济中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第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未被垄断组织吞并的“局外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存在

着私有制商品生产经营者间的自由竞争关系。第三,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垄断

企业之间也存在更加激烈的竞争。

垄断时期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有了新的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自由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垄断时期

竞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自由竞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到了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上述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凭借垄断组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统治力量打

垮对手。

(3)竞争的程度和后果不同。自由竞争时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单薄,彼此分散。而

垄断时期竞争的双方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就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

有持久性。

(4)竞争的范围也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场所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而垄断竞

争的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并扩张到了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的途径。

答案要点:

(1)二元经济的定义

二元经济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

(2)二元经济的理论模型

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他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与土地而言,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而且农业劳动者在接受最低工资的条件下提供劳动,其工资水平只能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而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相对于农业部门的低工资水平,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由于工业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再投资的积累来扩张规模,增强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这不仅使得工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供给而不断扩张,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流出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于是整个国民经济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提高了效率。当现代工业部门停止吸收剩余劳动力和农业部门停止撤出劳动力时,二元经济发展就到了转折点。在这一转折点后,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还需要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撤出,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品的剩余。

(3)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必要性

我国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是我国农业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虽然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进一步增加。日益增加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不及时转移,会导致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低下,农业劳动者收入下降,阻碍农业技术改造,阻碍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从而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性和落后性。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4)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转变的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如前所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发达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相一致,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市劳动力剩余现象已相当严重,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产生尖锐矛盾。

因此,我国应该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2)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

3)二元经济的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对经济增长不能做出贡献的是传统农业,而现代化农业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改变二元经济现状的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其关键又在于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科技。因此政府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帮助农业部门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之,二元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不断高级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