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本科院校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安本科院校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研究
中国治安史是治安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是公安本科院校的特色课程。
在公安学增设为一级学科的大背景下,治安学的二级学科地位日益明显,中国治安史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提出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的设想。
标签: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设置方案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石,也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
公安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课程研究为基础,围绕21世纪的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中国治安史作为治安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可以丰富公安学学科体系,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公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我国,治安学和侦查学是构成公安(警察)学的两个主要学科,而“治安学”是我国特有的学科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警察科学(Police Science)的研究中,尚未见到类似的概念。
中国治安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的康大民先生率先于1983年向政法界、公安部提出创建“公安学”。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并设置治安、保卫两个治安学类本科专业。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法学和工学门类下,增列公安学为一级学科,结束了公安学科没有一级学科的历史,开创了公安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在公安部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的《公安学以及学科调整建议书》中,按照公安学学科建设的传统优势、发展条件、公安工作需要、人才培养基础等因素,结合国家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10个二级学科的意见。
其中,治安学作为公安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地位更加明显,学科建设的空间大大拓展,已有的学科方向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亟需扩充治安学学科方向,丰富课程内容。
在此形势下,中国治安史课程对丰富治安学学科内容,深化治安学学科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治安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受公安行业教育和办学层次的影响,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忽视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随着公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治安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公安学科升级为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治安学科作为其二级学科的地位已经明晰,以及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实施后,“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就逐渐成了治安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石,治安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同时,课程反映了一定时
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以往的公安教育中,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育人功能;强调了治安警察的培养,忽视了能在其他部门、社会治安防范组织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治安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必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等四个原则,拓宽基础课程知识面,突出人文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复合型的治安人才。
中国治安史作为一门治安学与历史学的交叉课程,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至近代的治安特点、治安思想、治安体制、治安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消防制度、道路交通管理制度以及对驿站、关卡、市场、娱乐、赌博等管理制度,使学生了解我国治安制度的来龙去脉,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并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寻当前一些治安问题的解决之道,更好的应对当前社会治安的状况,再从今天剖析未来的治安趋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历史也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时俱进的。
社会上每一个人更是与治安关系密切,每天都要打交道。
无论学生毕业之后是否从事公安工作,学习中国治安史对其理解当下的治安措施、社会状况、国家方略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治安史课程对丰富治安学学科体系、培养复合型、研究性公安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当前,中国治安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开设院校不多目前,开设中国治安史课程的公安院校屈指可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上世界九十年代已经开设此课程。
铁道警察学院升本之后,根据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治安史课程定为治安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2.师资力量薄弱治安史是历史和治安交叉学科,要求教师既要有历史知识背景,又要对公安业务比较了解,并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再加上开设院校不多,教师需求量不大,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
3.缺乏合适的教材如前文所述,目前开始治安史的公安院校不多,以公安大学为例,曾以陈鸿彝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治安简史》作为教材。
但该书时间较久(1990年10月内部印刷,1998年6月正式出版),内容上也局限于古代治安,不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
在此书的基础上,公安大学于2002年出版了《中国治安史》,不仅丰富了古代治安史的部分,更增添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近代治安史的内容,极大地完善了中国治安史的内容。
但即便如此,此书自出版至今也已十余年,亟需增加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4.重视程度不够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教、学、练、战”,过于看中公安业务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对人文基础课程重视不足,投入不大。
5.授课方式单一目前,历史交叉类课程如法律史、民族史、侦查学史、思想史等都面临着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治安课程建设研究
結合中国治安史开设现状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个人认为治安史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1体现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每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领域不同,所以主干课程也不同。
中国治安史课程的设置应当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体现各自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兼顾本专业学科的特色和本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2满足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世纪,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
为了适应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突破专业教育的框架,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公安院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知识框架,重视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公安人才。
2.中国治安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中国治安史课程,既是治安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本校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在实施课程建设时,既要考虑到课程结构内部系统的关系,又要考虑到课程结构外部系统的关系;既要进行通史类的介绍,也要有专题类的讲授。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目标。
2.2层次性原则。
治安史课程本身具有层次性,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学科各知识系统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采用合理的知识延伸与扩展顺序开展教学。
其次,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层次性,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层次性,做到面向全体,同中有异。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方案。
2.3发展性原则。
马克思原理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治安史课程建设要从适应培养公安本科人才的需要出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课程改革,舍弃已经过时的内容,增加急需的新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3.中国治安史课程设置方案
3.1课程目标设定。
中国治安史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中国历代的治安制度、治安思想、治安方略和治安措施,把握中国治安的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更好的理解当前的治安形势和治安制度,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治安问题,剖析未来社会治安发展趋势。
3.2课程开设方式。
课程开设初期可以作为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择,待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开设为治安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3.3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中国治安史课程的交叉性、跨学科性,其师资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引进具有历史学和公安学双重知识背景的老师;另一方面让已有的、熟悉公安业务的教师通过进修、深造等方式,了解、掌握中国治安史相关知识。
3.4教材及参考资料。
已有的中国治安史研究成果中,有部分通史类著作可以作为教材或参考文献使用。
除前文提到的陈鸿彝主编《中国治安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外,还有中国社科院法制史研究室编著《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陈智勇著《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此外,为数不少与中国古代治安史有密切关系的著作从不同侧面拓展了中国治安史的研究,该课程提供了充实的学术积累,可以作为参考资料,如郭成伟著《社会犯罪与综合治理》、孟正夫著《中国消防简史》、宋昌斌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金其高著《社会治安防控经略》等。
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中,对历史上的治安和犯罪问题亦有深入地探讨,对课程讲授有重要参考价值。
4.课程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专题演讲、分角色实训等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课程目标。
5.课程实施方案
中国治安史课程内容上可以采取两种体系结合的方式讲授。
首先,以时间为主线,进行通史类介绍。
总体来说,中国治安史课程可以分为古代治安史和近代治安史。
其中,古代治安史参照陈鸿彝先生在《中国古代治安简史》中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孕育与草创阶段(先秦)—成型与发展阶段(秦汉隋唐)—更新与总结阶段(宋元明清)。
参照朱绍侯先生在《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中的观点,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先秦的重点是制度的孕育与产生;秦的重点是法制建设和执法程序;汉的重点是中央的三级保卫制度;唐的重点是边疆防卫;宋的重点是户籍管理制度和军队的治安问题;元的重点是治安制度中的民族统治特色;明的重点是救荒政策和对流民的安置措施;清则是中国古代治安制度的全面总结。
除了治安制度之外,还应当涉及不同朝代的治安思想。
近代治安史主要涉及近代治安制度的形成,特别是在西方近代警察制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中国的近代警察制度。
参考陈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治安史》,
以晚清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为历史分界点,进行讲授。
晚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治安向近代治安蜕变的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治安制度的形成阶段,主要包括治安管理法规的制定、治安管理机关的建立等。
北洋政府时期主要涉及半殖民地社会的治安管理。
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治安制度的全面确立时期。
在进行通史介绍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专题讲授。
包括户籍制度、消防制度、保甲制度、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制度、道路交通管理制度等,并与当前社会的治安制度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文献
[1]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2]陈鸿彝主编.中国治安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智勇著.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5]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郑迎光.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河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D],第3页。
[7]程琳.以新设公安一级学科为龙头,努力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关于公安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2).
[8]王彩元.我国治安学本科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与思考[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J].2012(6).
[9]王庆功、张兆端、李传良.警察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J].2007(2).
作者簡介:刘宝真(1985年-),女,河南郑州人,铁道警察学院教师,暨南大学硕士,研究兴趣:教育学、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