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晓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保理行业分析报告(范晓强)

商业保理行业分析报告

一、保理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保理又称托收保付,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提供保理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资金融通、买方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式。它是商业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卖方为了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增强流动性而采用的一种委托第三者(保理商)管理应收账款的做法。

在实际的运用中,保理业务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有追索权和物追索权的保理;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保理和到期保理;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1、有追索权的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

有追索权的保理是指供应商将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银行(即保理商),供应商在得到款项之后,如果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保理商有权向供应商进行追索,要求偿还预付的货币资金。当前银行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为了减少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通常情况下会为客户提供有追索权的保理。

无追索权的保理则相反,是由保理商独自承担购货商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的风险。供应商在与保理商开展了保理业务之后就等于将全部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因为风险过大,银行一般不予以接受。

2、明保理和暗保理

明保理和暗保理是按照是否将保理业务通知购货商来区分的。

明保理是指供货商在债权转让的时候应立即将保理情况告知购货商,并指示购货商将货款直接付给保理商。

而暗保理则是将购货商排除在保理业务之外,由银行和供货商单独进行保理业务,在到期后供货商出面进行款项的催讨,收回之后再交给保理商。供货商通过开展暗保理可以隐瞒自己资金状况不佳的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合同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供应商在对自有应收

账款转让时,须在购销合同中约定,且必须通知买方。

因此这就决定了目前在国内银行所开展保理业务都是明保理。

3、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

折扣保理又称为融资保理,是指当出口商将代表应收账款的票据交给保理商时,保理商立即以预付款方式向出口商提供不超过应收账款80%的融资,剩余20%的应收账款待保理商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全部货款后,再行清算。这是比较典型的保理方式。

到期保理是指保理商在收到出口商提交的、代表应收账款的销售发票等单据时并不向出口商提供融资,而是在单据到期后,向出口商支付货款。无论到时候货款是否能够收到,保理商都必须支付货款。

4、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从保理业务中供应商与其客户的分布地理位置的角度看,现代保理业务可以分为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两方面。国内保理指供应商与其客户都位于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保理业务;国际保理是指供应商与其客户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保理业务。一般来说,国际保理定义为保理商为国际贸易中采用赊销或跟单托收承兑交单结算方式时,为卖方(即供货商)提供的将出口贸易融资、帐务处理、收取应收账款和买方信用担保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保理业务在国内发展的概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银行首先试办国际保理业务,继中国银行之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迅速介入,纷纷开展保理业务。2000年以后,中国保理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国际和国内业务总量从2000年的1.12亿美元,至2009年跃升为962.39亿美元。据FCI(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统计,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2010年,中国加入FCI的会员有23家;保理总金额达到1545.5亿欧元,其中,国内保理总金额为1199.6亿欧元,国际保理总金额为345.9亿欧元。以上数据表明国内保理作为银行业一种新型的短期融资业务,国内贸易和商业流通领域的保理业务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三、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

2012年之前,商业保理业务发展非常缓慢,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不能称为一个行业。除了市场信用环境不佳、三角债现象普遍等外部因素,还有模式、体制、法律、财税和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使得整个行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之中。

2012年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主管部门政策的不断支持,我国商业保理市场开始发力。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随着2012年6月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同年11月和12月,上海市和天津市分别出台了商业保理试点办法,我国商业保理试点工作在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启动。同年11月26日,首个全国性商业保理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在民政部获准登记,并于2013年3月初举办了成立大会和首届行业峰会。2013年,商业保理业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行业自律的逐步形成,行业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生机蓬勃。

1、市场规模巨大

目前中国大陆加入FCI的会员已有25家。据FCI统计,2012年我国国际及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343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83万亿元,同比上升26.94%。

国内保理业务量达到2.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3%,国际保理业务量达939.72亿美元,增长80.16%。从2008年1月开始,中国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就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国际国内贸易的发展,保理业务在我国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商业保理业务总量为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不包括第三方支付类、电子商务类及供应链融资类),与2012年相比增长超过一倍。中国服务贸易协议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全部70家会员的商业保理累计业务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商业保理业务年保理营业额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商业保理业务量占国内外贸易总额比例会稳步提高。

2、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和规模放量增长

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业保理企业也再迅速发展当中,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商业保理企业284家,注销3家。仅2013年就注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