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一、社会思潮
含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三大构成因素为:社会心理因素、思想体系因素、思想运动因素。
特点: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症候性。
二、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该学派文风朴实简洁,注重证据,也叫汉学、考据学,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清末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乾嘉学派也没落了。
三、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的内容
(1)、批判社会现实。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想家们首先对清王朝的衰世的种种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主张更法和改革。
(3)、倡导经世实学。
(4)、主张严禁鸦片。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四、民权主义
内容:民权主义的中心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按“革命程序”实现主权在民;新的国家政体实现五权分立。民权为“平民所共有”
意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推进革命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缺陷:矛头所向是封建帝制,而未能铲除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因此不可
能彻底的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就是辛亥失败的而一个重要原因。
五、胡适
(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新文化运动思想: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道德。
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进化论和实用主义
思想: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中西文化观,自由主义的矛盾性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六、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是近代兴起的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中国传播。
中国国家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全民国家”;基本纲领“全民革命”和“全民政治”;行动纲领“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七、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集体会议。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向新民主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
八、新民主主义纲领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南。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简答题
1.《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撰写的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强调要革新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严禁贪腐,办报纸,改革法治等,建立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国家。
经济上: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立和发展机器工业,实现生产现代化
–大力兴办为生产事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事业
–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社会生活上:办理慈善事业,改革旧习俗,办新式教育等。
外交上:批评闭关锁国,倡导平等互利的对外交往。
2.梁启超的宪政思想
梁启超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实施宪政即实行议会制度、政党政治。认为应该通过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从而限制君权、政府的权力以实现君主立宪。
他的宪政思想终有一个不变的核心,即中国要实现宪政,而且要在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中逐步地、渐进地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这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理论来源:一是传统儒学;二是西学,而主要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法律学说。
实质:确立宪法的统治。
内容:1.宪法为一国之根本大法。宪政离不开宪法,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
2.国会的有无是宪政与非宪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建立责任政府。
4.实行真正的政党统治。
5.关于三权分立。完全接受了西方洛克、孟德斯鸠主张的三权分立制度。认为三权分立就是要通过相互制约达到防止国家机关成为专制工具保障人民权益的目的。然而梁启超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又赋予了君主,这样导致将三权又归于君主。
主张宪政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目的,即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专制,保障民权;一是经济目的,即发展资本主义。
3.李大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关于唯物史观:一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基础构造变化的最高动因是“物质生产力”。
(2)关于阶级竞争学说:马克思是通过是否占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占有者和不占有者这两种阶级,历史上竞争不断,“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阶级竞争是推翻旧制度,实行社会改造的“最后手段”。
(3)关于政治经济学:一是“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论,劳动力也是商品,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他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这多余的价值就是“余工余值”,全部被资本家剥削去了。二是“资本集中说”,资本主义企业激烈竞争,互相吞并,以大吃小,这样资本越来越集中,无产阶级也越来越壮大,成为消灭资本主义的最后力量。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介绍
19世纪7,80年代以来就有人提到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词语,但那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大。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五四之前第一个宣传马克思和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