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一、社会思潮
含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三大构成因素为:社会心理因素、思想体系因素、思想运动因素。
特点: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症候性。
二、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文风朴实简洁,注重证据,也叫汉学、考据学,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
清末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乾嘉学派也没落了。
三、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
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
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
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
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
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
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的内容
(1)、批判社会现实。
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想家们首先对清王朝的衰世的种种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主张更法和改革。
(3)、倡导经世实学。
(4)、主张严禁鸦片。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四、民权主义
内容:民权主义的中心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按“革命程序”实现主权在民;新的国家政体实现五权分立。
民权为“平民所共有”
意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推进革命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缺陷:矛头所向是封建帝制,而未能铲除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因此不可
能彻底的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就是辛亥失败的而一个重要原因。
五、胡适
(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新文化运动思想: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道德。
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进化论和实用主义
思想: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中西文化观,自由主义的矛盾性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六、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是近代兴起的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种政治学说。
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中国传播。
中国国家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全民国家”;基本纲领“全民革命”和“全民政治”;行动纲领“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七、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集体会议。
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为向新民主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
八、新民主主义纲领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南。
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简答题
1.《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撰写的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著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强调要革新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严禁贪腐,办报纸,改革法治等,建立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国家。
经济上: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立和发展机器工业,实现生产现代化
–大力兴办为生产事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事业
–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社会生活上:办理慈善事业,改革旧习俗,办新式教育等。
外交上:批评闭关锁国,倡导平等互利的对外交往。
2.梁启超的宪政思想
梁启超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实施宪政即实行议会制度、政党政治。
认为应该通过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从而限制君权、政府的权力以实现君主立宪。
他的宪政思想终有一个不变的核心,即中国要实现宪政,而且要在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中逐步地、渐进地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这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理论来源:一是传统儒学;二是西学,而主要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法律学说。
实质:确立宪法的统治。
内容:1.宪法为一国之根本大法。
宪政离不开宪法,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
2.国会的有无是宪政与非宪政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建立责任政府。
4.实行真正的政党统治。
5.关于三权分立。
完全接受了西方洛克、孟德斯鸠主张的三权分立制度。
认为三权分立就是要通过相互制约达到防止国家机关成为专制工具保障人民权益的目的。
然而梁启超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又赋予了君主,这样导致将三权又归于君主。
主张宪政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目的,即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专制,保障民权;一是经济目的,即发展资本主义。
3.李大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关于唯物史观:一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
基础构造变化的最高动因是“物质生产力”。
(2)关于阶级竞争学说:马克思是通过是否占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的,占有者和不占有者这两种阶级,历史上竞争不断,“阶级竞争是历史的终极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阶级竞争”。
阶级竞争是推翻旧制度,实行社会改造的“最后手段”。
(3)关于政治经济学:一是“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论,劳动力也是商品,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他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这多余的价值就是“余工余值”,全部被资本家剥削去了。
二是“资本集中说”,资本主义企业激烈竞争,互相吞并,以大吃小,这样资本越来越集中,无产阶级也越来越壮大,成为消灭资本主义的最后力量。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介绍
19世纪7,80年代以来就有人提到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词语,但那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大。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五四之前第一个宣传马克思和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
(3)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出现一批进步的报刊、建立一批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等人的书籍被翻译出版、出现一批先进分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工农中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a从传播途径看,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对中国的道路具有指导性,避免第二国际的不良因素。
b受国际因素的刺激,尤其一战,西方列强“公正”“文明”的假面具被戳穿。
c当时中国社会本身的需要,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5.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增)
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关于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内容:“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关于民权主义,主张间接民主之外,复行直接民主。
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但从根本上说,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思想并没有彻底摆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
关于民生主义,新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口号和实施办法。
评价: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这些与中共最低纲领接近,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6.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右派的要求,与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一种反动政治思想。
其特点是打着建立所谓纯正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阉割其革命内容,为右派的反共分裂活动制造舆论。
戴季陶主义的政治观:①确立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鼓吹封建道统说,阉割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阶级调和,③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
戴季陶主义的实质:①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②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③鼓吹团体的排他性、统一性和独占性,反对国共合作,为国民党右派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提供了理论武器。
戴季陶主义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7.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观点: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观、教学做合一论、民主教育观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
8.中国托派
中国托派是中国托洛茨基派的简称。
它是从中国共产党内分裂出来的,以反对中共中央
的路线和政策、反对共产国际为宗旨的政治派别。
在国内,它是中国共产党内错误倾向恶性发展的结果,在国际上,它是苏联托洛茨基派直接影响的产物。
中国托派就是在苏联托派理论和组织活动的直接领导下的组织。
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
首先,陈独秀继承了托洛茨基“不断革命”的观点,指出中国革命仍旧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将来的政权应该是工农民主政府,宣扬“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在经济上应立即消灭城乡资本主义,打破私有财产,领导贫民反对富农;
其次,鼓吹以“召开国民会议”为中心的合法活动,反对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反对建立苏维政权。
陈托的结合,从右到左,从左到右,从理论到实际都是错误的,是脱离中国实际的;
再次,“诬蔑”中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反对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进一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9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还有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
10.论人民民主专政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
1949年6月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1)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人民民主专政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和关系
(3)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含义
(4)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5)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对外政策
3、《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影响
全面回答中共关于新国家的政治主张,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论述题
一、毛泽东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人士进行革命道路的新的探索,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②半殖半封的中国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他们长期统治着重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在于: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初步形成;
他注重中国的基本国情,善于总结党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的集中了党内众多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宝贵经验,加以完整的概括、发展和深化,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找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在理论上更具体和更完满地给了中国革命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根据;
二、论人民民主专政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1949年6月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1)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①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
②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
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适合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总之,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
(2)人民民主专政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和关系: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工人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3)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用专制的方法来对待敌对势力以维持人民民主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4)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外防止外来侵略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最终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国家的目标。
(5)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对外政策: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影响:全面回答中共关于新国家的政治主张,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