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如果退耕还林长期没有收益, 群众就没有积极性抚林、护林。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1.解决基本口粮问题 实施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以 此降低石山区常住人口的密度,可直 接减轻石山区群众对基本口粮的需求 压力,进而减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这是最好的办法和途径。重点石 山县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移民搬 迁和劳务输出工作,特别是劳务输出 容易操作、见效快。 开展耕地整理和培肥,提高单 产。对山脚和沟谷洼地上条件相对较 好的有限耕地,采取坡改梯、砌墙保 土、培肥和建设地头水柜等综合配套 措施,改善耕地肥力和灌溉条件,努 力提高单产,生产更多粮食。 实行粮食补助政策。一是实行 粮食补助比退耕还林更优惠的政策。 如石山耕地退耕还林每公顷补助粮食 3 000公斤,连续补助10年。二是按 人头由国家直接补贴粮食。即按照每 人每月消费15公斤大米的标准,扣除 石山群众能够自产的粮食外,核定每 户粮食补贴数量并登记造册,由国家 按每公斤大米1元的优惠价格,按季 供应石山区群众。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从根本上 解决石山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问题, 从山区群众口中拯救森林植被。在此 基础上,全面禁止石山毁林开垦,禁 止在山坡上种植任何农作物,已开垦 的要限期退耕还林。 2.解决用柴问题 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替代能 源。就现阶段石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来说,节柴的最好办法是大力推广沼 气池建设,尤其是“养殖-沼气-果” 三位一体的模式。农村家庭使用沼气 能直接减少因烧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 消耗,不烧不砍是对石山森林植被最 好的保护。有条件的还可推广使用太 阳能、液化气、电能等替代能源。一 些石山区的村庄,随着经济收入增加
步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增 加 了 农 民 收 入 。 2001~ 2006
发了林权证后,“山有其主,主有 其权”,林农有了经营的自主权。以 前,大垌农民多是种糖蔗的,由于种蔗 的收购价低,又不及时抢运,今年春受 了长期低温的影响,甘蔗损失很大。农 民分析认为种蔗不如种桉树的收入稳, 于是自发退耕还林的很多。林改后,还 涌现出一批造林大户。米家村委八队的 潘立国,今年31岁,是个复退军人,前 几年到广东打工。2007年,他知道家乡
林改后,林农领到了林权证,有 了依法保护林权的依据,即便有林地争 议也不怕打官司,因而对保护一方平安 很有好处。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林农 领到林权证后,激情高涨,大都一心一 意 去 造 林 。 到 今 年 10月 , 全 镇 造 林 333.33公 顷 , 比 上 年 增 加 了 133.33公 顷,其中参与“公司+农户”造林模式的 有33.33公顷。
改善了生态环境。广西是我国岩 溶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岩溶区土地总 面 积 8 330 0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5.2%; 其 中 石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2 379 080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 10.1%。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覆 盖率低。石漠化广泛分布于珠江流域, 尤以红水河流域为多,对珠江水系影响 极大。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广西森 林覆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而且完 成的工程建设面积大多分布在红水河梯 级电站库区、石漠化地区等生态区位重 要地区,使这些地区的森林面积迅速增 加,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逐
2.缺柴,生活用能无可替代。石 山区经济普遍落后,绝大多数群众收 入少,生活贫困,日常生活的基本开 支都难应付,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来建 设沼气池,更谈不上使用液化气、太 阳能等其它能源。没有其它可替代能 源,群众只能上山打柴,以解决日常 生活生产必须的用能问题。石山森林 植被本来就少且生长缓慢,打柴对石 山森林植被消耗最大、破坏最大。从 2005年的监测结果来看,过度樵采造 成石漠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强。
3.缺钱,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石 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群 众文化素质低、致富门路窄,经济收 入少,生活非常贫困。如东兰县三弄 乡、大化县七百弄乡的人均年纯收入 不足600元,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生活 开支。山区群众能够外出打工的均外 出打工,不能外出打工的大多数主要 靠放养山羊等增加经济收入。而养羊 特别是放牧对石山植被破坏极大,更 有甚者,为了使羊能够吃到嫩草、嫩 叶,这些地区有年年在冬季放火烧山 的陋习。缺钱还影响到退耕还林成果
三是石漠化加剧了贫困,阻碍 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石 漠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 山、穷”地区,全区28个国定贫困县 中,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的 有23个。全区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 石山区,许多石山地区陷入了越贫越 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石山区成 为我区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 区,对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十分不 利。
○ 尹 国 平
主 要 原 因 及 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 策
广 西 石 漠 化 形 成 的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广西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大、 石漠化严重的省区之一,居贵州、云 南之后,位列第三。据2005年首次开 展76个县(市、区)石漠化土地监测结 果,我区现有石漠化土地237.91万公 顷,占岩溶区土地面积的28.6%;潜 在 石 漠 化 土 地 186.71万 公 顷 , 占 22.4%; 非 石 漠 化 土 地 408.39万 公 顷,占49.0%。在石漠化土地面积 中 , 极 强 度 石 漠 化 面 积 18.05万 公 顷 , 占 7.6%; 强 度 石 漠 化 面 积 130.42万公顷,占55.2%;中度石漠 化面积65.91万公顷,占27.2%;轻 度 石 漠 化 面 积 23.53万 公 顷 , 占 10.0%。 石漠化一直是我区生态环境建
林改后,林农视林权证为珍宝。 大塘村委二队的方嫂十分珍惜她一家的 林权证。一次,有个青年坐摩托车去找 她,要求看看她的林权证。方嫂不认识
来人,便说:“我已收藏好了,不便拿 出来。”来人看不到“林权证”不大甘 心。便说,你怕我拿走,我押钱给你! “不,不,你押2万元,我也不能拿给 你看。林权证就是我一家的生命证,金 钱也不能买到呀!”
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 为等很多因素,但从现实情况分析来 看,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 石漠化治理进度和成效的关键因素仍 然是人为因素。根据2005年的监测结 果,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面积占 62.4%。近年来,一些石山区由于人 为活动破坏,石漠化治理工作停滞不
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生态倒退。究 其根源是石山区群众的“粮、柴、 钱”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 本解决。
20
巩固广西退耕还林成果的探索
○杨小兰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 善生态环境在1999年做出的重大决策。 工程自启动以来,截至2006年,国家共 安排耕还林工程任务0.24亿公顷,工程 涉及25个省(区、市)、2 274个县、 3 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已投入 资金近2 000亿元,是我国迄今为止政 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 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广西 是国家重点投资的省之一,随着工程建 设的深入推进和政策补助的陆续到期,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逐步显 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从而巩固 退耕还林成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广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广西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试点 以来,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质量较 高,阶段性成效显著。据广西退耕办 2007年统计:2001~2006年广西累计实 施退耕还林工程7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
还林2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47万公 顷、封山育林6.7万公顷,国家财政资 金投入累计37.865亿元。项目涉及14个 市 98个 县 ( 区 ) 的 1 265个 乡 (镇 ), 12 400个村委会(居委会),853 489户 农户,3 612 775人口受益。
四是石漠化危及红水河梯级电 站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我区地处 珠江中上游,境内珠江主干流长度和 流域面积均占珠江总干流和流域总面 积的50%。红水河是珠江的主干流, 国家在沿河规划建设龙滩、岩滩、天 生桥等10个梯级电站。而我区石漠化 主要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 盘江、左江、右江流域。持续不断的 大量泥沙淤积,成为制约沿河水电工 程发挥综合效能的严重障碍,并降低 泄洪能力,严重威胁下游珠江三角洲 地区乃至港澳地区的生态安全。
设最难啃的“硬骨头”,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绊脚石”,是大石山区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制约了大半个 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整个广西 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 劣,严重制约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石 漠化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五 缺”,即缺土、缺粮、缺水、缺柴、 缺钱。由于石山土少,只能在石缝中 点种玉米等旱地作物,基本口粮根本 无法保证。岩溶石山区至少有100多 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每年缺水4~5个 月。大面积石山缺少森林植被和薪 材,形成越砍越少的恶性循环。石山 区各种资源贫乏,农民致富门路少、 经济收入少。许多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林权改革点燃大垌镇林农造林激情
○杨永期
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林改受益最 多的是公路沿线村庄的村民。今年,金 钦州丰产林公司继续推行“公司+农 户”的造林模式,由公司无偿供应桉树 苗木,林木成熟采伐后农户要按市场价 格把木材卖给金光集团金桂纸厂。金钦 州公司大都把桉树苗堆放在指定的公路 边,公路沿线的农民,特别是获得林权 证的村民,利用雨后时机,争先“抢” 苗种植。米家村委,近年林地升值,争 议林地也多了,影响了造林。林改后, 今年先后发了一批林权证,在公路边的 山上,一户一格,每格有林地几公顷到 十几公顷,村民纷纷争先恐后抢种,仅 一个多月时间,就种植桉树几百亩。
19
已丧失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是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日趋
严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石山地 区由于植被稀少,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严 重的水土流失,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 化成为岩溶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导 因素之一。据统计,1986年以来我区 平均每年受旱、涝灾害的农作物面积 达86.67多万公顷,粮食减收2亿多公 斤,经济损失70多亿元,其中石山地 区尤为严重。
搞林改,明晰产权归属,林地可自种也 可出租。此时,钦州正办大纸厂,潘立 国认为种植桉树最有前途,于是远道回 家,用外出务工积蓄的钱租得一批没有 争议的林地,请大垌镇林业站的干部帮 炼山,2007年便种上了46.67公顷速生 桉。
大垌村委二队的廖开多,今年 40岁。2003年,他看见一位朋友种的速 生桉长得很快,产量很高,收入很大, 便于2005、2006年租得80公顷山地造 林。但又怕林地有争议,不敢多租地种 树。大垌林改后,由于“山定权,树定 根,人定心”,他吃了“定心丸”。 2007年 , 他 与 朋 友 合 伙 租 得 林 地 66.67公顷造林,今年,他又向获得林 权证的农户租得林地80公顷,前后3 年 , 共 投 入 100多 万 元 , 种 植 桉 树 233.33公顷,其中自营86.67公顷,合 伙种植146.67公顷,是大垌镇造林最多 的一户。
林农有了林权证后,造林积极性 大增。大垌镇到目前止,全镇133个村 民小组全部参与林改,已完成外业勘查 的村民小组128户,占全镇村民小组总 数的96.2%,勘查集体林地面积0.75万 公顷,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3%;在外业 勘查的林地中已完成林改确权的林地面 积0.7万公顷,占全镇集体林地面积的 87%,陆续发了一批林权证,集体林地 面积的有1.67万多公顷。
1.缺粮,基本口粮无法保证。石 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人均 耕地不足0.07公顷,有的甚至不足 0.02公顷,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石山窝 地,零星分散,土层薄、肥力低、单 产低。如大化县七百弄乡人均石山耕 地 仅 0.02公 顷 , 年 人 均 产 粮 不 足 120公斤,根本无法保证基本口粮。 为了生存,群众不得不在石山山脚和 下坡毁林开垦种植玉米,有的甚至从 山脚一直种至山顶。这种以破坏生态 为代价的行为仅是为了那点养家糊口 的口粮。为了种粮,原本覆盖良好的 石山植被被砍光,导致水土流失和岩 石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