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 第四讲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曾氏语录:
1.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2. 所谓的童年经历,就是你曾经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Note:
(问:来访者来咨询时,对疾病的产生有个假设,如果用认知疗法,我会认为他的疾病来源于认知扭曲。

如果用人本主义的话,我说我会认为他的自我实现受到阻碍。

精神分析呢?)
1.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
一个人的疾病来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现问题;
2. 母亲的缺乏和母亲对婴儿的回应不恰当:
2.1 投注到替代母亲的物体上--------恋物癖;
2.2 投注到自己-------病理性自恋;
P.S. 母亲不应成为“第二抚养着”,她本来就是第一位的;隔代抚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创伤;
3. 两个(同一家庭内)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冲突,
e.g. 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谁;
4. 成年时的首次发病(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童年创伤的延迟
性反应,创伤性事件即诱因;
5. 双亲会内化为孩子心理中“内在客体”:
(我们只要说到人格,就会回到早年和父母亲的关系)
5.1 一种为内在的帮助者——支持、赞美、帮助自己的;
5.2 一种为内在的迫害者——反对、与自己冲突的;
5.3 精分心理治疗——把内在迫害者转化为帮助者;——重构的不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而是自己与由双亲内化的“内在客体”的关系;
5.4 基于移情、客体关系的治疗——以新的客体关系代替旧的——即寻求被“恰当的对待”,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对来访者“恰当的对待”以重构客体关系;
6. 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没有退行就没有精神分析,甚至没有一切心理治疗;治疗师和医师的人本主义关怀和共情,能促使来访者有限退行;
7. 从人格理论看病因与治疗:
7.1 超我与本我是永远处于冲突的;
7.2 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超我与自我的持续冲突,而是自我在调和冲突时的无力;
7.3 心理治疗目的——使自我强大到应对超我与本我的夹击和外界的变化;在有限退行状态下借助治疗师的帮助增加自我的功能,自我的不够强大源自早年的发育不良;
心理治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加访者的自我功能,让来访者的自我足够强大,能够应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能够应对外界。

在咨访
关系中,在退行的情况下,增加他的自我功能。

(曾:所有自我不够强大的人,百分百都是来自于早年的人格的发育不良。


(曾奇峰:心理治疗实际上就是来访者在跟我们的关系中间,能够租借咨询师的自我功能。

我们把它借出去,他这种借呢,他那里增加了,但是我们这里并没有减少,但有时候可能治疗的太累了,会减少一点点,但是很快就会恢复,然后他能够用治疗师的自我功能来搞定他周围的那些事情,所以,这就叫好了。


8. 神经症(正常人)-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是“连续谱”,界限模糊,
8.1 精神病学或心理学里带“症”字的诊断都是不科学的诊断,别把抑郁症、神经症太当真,“症”仅仅是为医学上分类的方便;
8.2 “去诊断”;
8.3 神经症(正常人)-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的区别-------现实检验(自知力)
现实检验-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最大区别:能否分清现实事件与幻想,是否出现幻想、妄想,所知道的周围的日常是真的或假的;即是否知道自己患病;
人格障碍,他会知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

精神分裂症不知道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

犯罪时,定罪是不一样的,人格障碍犯罪时,是全部责任能力,而精神分裂症急性发病的时候,他们是完全没有责任能力。

本讲小结:
1、治疗师的任务是把来访者内在的破坏者变成他内在的帮助者。

2、治疗师需要重构的是,来访者已经内化在人格中的父母关系。

3、治疗师能够恰当的对待来访者,就可以解决来访者早年被不恰当对待。

4、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和治疗师的关系中间,能够租借治疗师的自我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