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2 还原者亦称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
3 物种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类物种在数量方面的分布特征
4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即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又称为植物性生产,后者是消费者又称
为动物性生产
6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信息流却是有来有往的,双向运行的
7 自动调节功能: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而使稳定状态改变时,系统靠自身内部的机制再返回稳定协调状态的能力
8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9 生态学按生物类别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10 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有化学修复法/物理修复法/挖掘修复法/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
11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
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12 按环境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13 按环境要素可以把自然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空间环境
14 按环境范围大小来划分把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15 环境系统结构:是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和方式
16 环境系统结构的特点配置及其关系有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变异性的
17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环境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其一为空间功能,其二为营养功能,其三为调节功能
18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通常被分为基础环境学与应用环境学
19 环境科学研究基本理论来自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数学/系统科学
20 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主要有填埋法,固化法/物理化学法/弃海法/生物法/焚烧法/深井注入法
21 可持续发展是技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可持
续性/和谐性)
22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3 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①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
咨询制度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④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⑤建立重大决策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⑥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24 环境容载力: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概念的结合与统一
25 环境容量: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对外加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广义的环境容量可以理解为是指某区域环境对该区发展规模及各类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阀值
26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
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27 环境承载力特点:有限性/客观性/稳定性/变动性/可调性
28 环境容载力的功能包括:服务/功能/维护/净化/调节等多种功能
29 污染物极限容量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社会环境污染极限容量
30 环境承载力分类:环境基本承载力/环境污染承载力/环境抗逆承载力/环境动态承载力
31 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系统,应该具有评价量/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这三要素
32 生态环境的单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糊分析法
33 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需要有判别的基准,即评价标准.其来源有①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②背景或
本底标准③类比标准④公认的科学研究成果
34 环境污染评价是在查明污染物排放地点形式.数量和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污染物毒性.危害和环境功能等因
素,以潜在污染源能力来表达区域内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那些排放量大,毒性大的物质
35 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有三种: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
36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污染源评价/环境污染现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费用效益分析
37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应该使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8 环境影响预测法常用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系统模型方法/综合评价方法
39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和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并根据评
价结果提交书面报告及把结果应用于决策中
40 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4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广泛性和复杂性/战略性/不确定性/评价时间超前性/评价方法多样性,定性和定量相
结合
42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具体分为生态结构评价/生态功能评价/生态效益评价
43 指标值选取应考虑的基本原则:可计量性/先进性和超前性/地域性/科学性
44 生态评价的方法:综合指数法/模糊评价法和矢量-算子法
45 生态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水平评价/生态环境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足
迹评价
46 比较第一套和第二套生态区综合考核指标特点的差异?
第一套评价指标的特点:图形、突出体现了生态区内涵/突出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区域,涵盖区域的原则/突出体现了生态区优美整洁的环境和先进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体现了生态区发展的现代化和区域化特征
47第二套评价指标的特点:生态满意度作为区域目标层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区域生态对其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的持续度,协调度和集聚度的满意程度/从生态区的现状评价出发,重点考察结构和功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8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
胁迫的恢复能力
49 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
胁,即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50 容载力测度指标主要包括容载力的优势度/潜力度/饱和度/协调发展度和可持续度五个方面
51 环境容量评价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体环境容量和土地环境容量的评估
52 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相对完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区域差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相对独立
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主成分原则/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53 环境容载力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环境容载力相对于其他同类地区的优劣程度
54 环境容载力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状况,把研究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
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的环境容量目标与环境承载力调控目标及其管理对策
55 环境容载力区划原则:综合整体原则/地域分异原则/景观异质原则/功能结构原则/环境容载原则
56 我国的大气监测项目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灰尘自然降尘量作为必须监测项目
57 对于污染源非常分散的区域可采用网格布点法
58 饮用水源及重要水源保护区,全年采样8-12次
59 环境监测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种:环境监测年鉴/环境质量报告/环境监测数据库/环境监测档案库
60 协同性原则:进行环境预测还必须注意到环境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客观得存在着比例节奏等关系
61 比较常用的约束外推预测法有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62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预测②污染物产生量.环境容量和对资源情况的预测③环境污
染预测④生态环境预测⑤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⑥环境治理和投资的预测
63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件系统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
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64 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
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适合人类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65 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有区域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生物圈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66 生态污染要素控制规划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
规划/物理污染控制规划
67 生态区划是对生态系统客观认识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揭示各自然区域的相似性和差
异性规律,从而进行整合和分异,划分生态环境的区域单元
68 生态区划的要素划分:自然生态区划/生态资产区划/生态承载力/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区划
69生态调控原理:高效的功能原理/最优的协调原理
70 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编制生态规划,指导生态建设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