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引入: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哪就是:做教师越来越难,尤其是在课改大形势下做中小学教师。

有这样一则短信:“投身教育英勇无畏,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这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教师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学工作的各种琐事以外,还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考核,如:资格认定、评职、业务考核等等,这些考核中无论是讲课还是笔试都无一例外的要求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这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该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仍有许多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存在。

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㈠普遍性问题:

四化: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

教条化:

●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

●无激情、无创造、无灵性、无活力

●平铺直叙、机械劳动、简单重复、应付与无奈

模式化

●程式化的教学结构: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忌以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替代灵活

●(教学与管理行为上的模式化)

单一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秧田式排列、单一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角色:教师的绝对核心地位+少数学生的参与

静态化

●缺少真正的互动、交往

●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八多八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

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多和少换个位置,就有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来就很难了。我们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在一节音乐课上,一位教师正在教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教师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乘火车出发到内蒙古旅游,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在这期间,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

案例二: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课文《画家乡》,课文分五段,第一段由老师示范,引导学生从朗读生字到重点词语、段落大意。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开始了嗡嗡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分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

(二)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表演作秀、迷失目标(案例一)

●小组活动(放任自流)无实效(案例二)

●重教材轻课标

●课件主导课堂

●满堂发问

●滥用赏识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在很多的优质课评比大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但是都用得非常不适宜。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重教材轻课标

教完了教材,并不一定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课本上的题目,很可能没有落实课程目标。

从理论上讲:“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从实践上来看:当前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如优质课评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依标施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某些教师却只会牢牢抓住教材而忽视了课程标准,违背了新课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过多的使用课件关注学生不足

由满堂灌到满堂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

教学方式单一虽然也有一问一答,但问题设计不合理,未能激发学生思维,问题提问非常随意,大量的问题是“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不需动脑的问题,教学中往往是

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而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却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滥用赏识(评价单一、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有个学生亲口告诉我,他在老师的观摩课中,共得了三十多个“你真棒”。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而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此,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开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地预演,甚至“台词”都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内容记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只有机械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过渡:这些课从设计的出发点都是想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为什么在实施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在职称评审或业务考核中,有重要的一条是看课中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明确这样问题,就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新课程理念包含哪些内容;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三、如何进行实践操作(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新课型、以合作为主导的课型及实践操作、)

首先要知道新课程理念究竟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