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武》——西周时期的乐舞,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3,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4,西周礼乐制度乐队的排列:礼乐制度将上层的人分为许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宫县:天子,四面排列。

轩县:诸侯,三面排列。

判县:卿和大夫,两面排列。

特县,士,一面排列。

5,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定音方法。

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6,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7,《流水》:古琴曲,此曲现存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

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时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神奇秘谱》所收为不分段的。

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两千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的故事: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若泰山”和“汤汤乎如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领会到他的音乐表现。

8,曾侯乙墓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是曾侯乙编钟的其中一件,是楚惠王赠送曾侯乙的铜镈。

曾侯乙墓的律制:编钟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实践中。

各组编钟,八度音程,音分值皆不同。

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曾侯乙墓编钟的规模:整套编钟宫65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枚,也分三组。

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钟中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9,《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之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现存305篇。

10,《楚辞》:是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

11,《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12,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自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表演,发展过程是由简到繁。

徒歌——但歌——相和歌。

13,徒歌:相和歌的前身,主要以清唱为主。

14,相和大曲(艳、曲、趋或乱):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被称为相和大曲。

基本结构形式分为三段歌舞曲,艳(舞蹈)——曲(间奏)——趋(或乱),乱是高潮部分。

15,乐府:秦时宫廷中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16,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

17,新声二十八解: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李延年创作,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的创作和最早记录。

18,百戏:汉代多宗民间艺术的汇合。

他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形式。

19,鼓吹:以排箫、笳、角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宫署、宴饮中使用。

20,横吹:以鼓和郊为主要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进行时于马上所奏之乐。

21,横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乐、
22,十六律:继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相生的直至十六律,主要用于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23,京房: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创立了“京氏易学”,制作出了十六律。

24,嵇JI康:字叔夜,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25,《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有特色的音乐美学著作。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其观点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独创性。

26,《酒狂》:此曲为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阮籍所作。

它是我国古代珍品中的名作,为古琴而作。

27,《碣jie石调,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

该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

28,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版常常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歌舞戏代表剧目之一,描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雄救美的故事。

《钵头》:又称《拨头》,歌舞戏代表剧目之一,表现西域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踏摇娘》:又称《苏中郎》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是歌舞戏代表剧目。

29,何承天:南宋人,精通律学和历法,他创制了十分接近于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其可贵之处在于摆脱了三分损益的相生的框架,寻求了十二律的均分。

30,荀勖xun:西晋时期文人兼律学家,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支笛,荀勖笛律有价值的是在于他注意到制作管乐器中的“管口校正问题”。

31,万宝常:隋代律学家,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

32,郑译:隋代律学家,创制了一个八十四调的宫调理论。

著有《乐府声调》。

33,太常寺: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始于政府管理,太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并兼管雅乐和俗乐。

34,太乐署: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35,鼓吹署:专门管理依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

36,教坊: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人才。

37,梨园: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38,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表演变文的大多都是僧人。

39,曲子: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里流行的一种歌调,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特征:先乐后词
40,大曲: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与一体的大型乐曲。

它的表演场面辉煌,结构长大,诗、乐、舞并茂,集中体现了唐代燕乐的艺术成就。

唐代大曲在类型上主要分清乐大曲、法乐大曲和胡乐大曲。

大曲主要分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

散序:唐代大曲中的一部分,有乐器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唐代大曲中的一部分,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唐代大曲中的一部分,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41,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其风格特点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越体系的精华,但同时有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中著名的一首。

42,《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家姜燮从故纸堆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43,坐部伎:晚于多部伎俩,用在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一般3~12人,堂上演奏,其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44,立部伎:通常64~180人,堂下演奏,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

45,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46,减子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的,由唐代曹柔创立。

47,曹柔:唐时期的音乐家,创立了减子谱。

48,《梅花三弄》:原为笛曲,后唐琴人颜师古将其改编为琴曲。

49,陈康士:晚唐琴人,根据屈原同名尝试创作了一首抒情大型琴曲《离骚》。

50,瓦子:是宋代以娱乐为主的商业集中点。

51,勾栏:是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固定场所。

52,书会:是指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53,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54,孔三传: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创立了诸宫调。

55,诸宫调: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大型说唱形式,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

56,《西厢记诸宫调》: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金时期的诸宫调作品。

57,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

58,唱赚:是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有鼓、板、笛伴奏,曲式结构上有较为复杂的唱曲形式。

59,陶真:起源于北宋,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60,姜燮:南宋词人音乐家。

所作《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最早的南宋歌谱。

61,十八律:用三分损益法在球的十二律之后,继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制作十八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宫的音调均等。

62,蔡元定:字秀通,南宋乐律学家、理论家,著有《燕乐本原辩证》、《律吕新书》等,制了十八律。

63,宋杂剧的结构: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组成。

艳段:宋杂剧的结构之一,用来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

正杂剧:宋杂剧的结构之一,用来表演较复杂的故事。

散段:宋杂剧的结构之一,又称“朵扮”,是一种滑稽的表演。

64,宋杂剧的角色:副净、副末、孤、旦等。

65,郭沔mian:曾如南宋大家张岩为琴师,创作琴曲有《潇湘水云》、《飞鸣吟》。

66,《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由陈旸于哲宗时完成的。

67,鼓板:民间合奏形式之一,是由半拍、鼓和笛三种乐器组成。

68,小乐器:是由一、二人合奏的乐器形式。

69,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上一个楔子,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牌体形式。

70,元杂剧五大家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王实甫《西厢记》。

71,元代五大传奇:也称为南戏——高明《琵琶记》等。

72,《海青拿天鹅》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这是一首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作品。

73,明代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74,魏良辅:在原声腔的基础上,继承和汲取北曲和其他声腔区中的精华,将昆山腔改为昆腔。

75,梁辰鱼:明代昆腔作家,《浣纱记》是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

76,汤显祖:昆曲作家,临川派代表人物,代表作《牡丹亭》。

77,临川四梦: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之一。

78,货郎儿:元代新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是从货郎担的叫卖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叫转调货郎儿。

79,火不思:又叫浑不似,是西域传来的一种弹拨乐器。

80,乱:古代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奏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

一般出现在较大篇章的末尾或篇幅较短但段落颇多的歌曲结尾,往往是歌词的主题所在,即全曲的最高潮。

81,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的律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