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兴致很高,比较顺利地达到了视唱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唱、动、识四层次教学也有其合理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实际上都不是一次单向传导所能完成的,而是在传入、传出部分都有来回往返的传导。在感受器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中枢传导时,神经中枢本身的变化也返回传导到中枢,这样就保证有机体对外界的精确反映和对自身活动的准确控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识谱教学是唱歌词的预备和铺垫,词对曲没有反馈作用,对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心期待显得软弱无力。而听、动、唱、识四层次教学模式在完成思维、反射、记忆的过程中,有利于内心期待的形成。听、唱、动、已经形成的旋律形象和歌曲的整体印象对曲谱产生很有力的反馈,有强化记忆的意义并为识谱服务,在音准上产生“准确控制”的作用,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找出了学生不愿意接受识谱教学的主要原因:儿童由于对识谱知识和技能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从儿童认知特点来看:儿童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从儿童的学习动机来看:认知性兴趣即求知欲为儿童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成分。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是让小学生在对音乐没有一点印象的时候就让他们阅读乐谱,就像让他们读那些他们不理解的生词一样的干巴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容易造成小学生对识谱教学产生心理排斥感。
关键词:认知规律识谱教学
提起小学音乐课,人们不由地会想起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教歌模式:费大力气把曲谱唱下来(其实只有少数人会唱,大多数是滥竽充数),然后唱词。歌词唱会了,这堂音乐课也结束了。整堂音乐课,教师为识谱视唱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是从学生的精神状态来看:往往一到识谱教学片段就疲软,一到歌词教学就干劲十足。造成了识谱教学小学讲、中学讲,多年下来真正会识谱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的尴尬结局。
总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运用儿童认知规律搞好小心识谱教学
鼓楼实验小学林榕
内容提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笔者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理论,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提出了听、唱、动、识四层次识谱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听歌的基础上模唱、并将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以律动的方式加以体现。在学生对曲谱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适时地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引导向理性,进行识谱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听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歌曲教学伊始,通过录音机的重复播放,使学生在大量地感受、理解歌曲中逐渐地熟悉乐谱。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不少孩子在听了二三遍歌曲之后,就具备了轻声跟唱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介绍,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进入歌曲的意境,感悟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已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学生复听完全曲之后,笔者用了如下富有诗意的话作为语言提示:“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后,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蓝天碧水之间,一群孩子在划船游玩的幸福景象?”。通过听,学生初步了解了歌曲的音乐形象,激起了学生美的体验,为下一层次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唱
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此时的唱主要是指听中随唱、边听边唱的过程。一句话:是摸唱的过程。唱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音乐的独立判断能力、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指导他们意识到有关旋律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找到音乐的特征。
四、识
在学生对曲谱的认识达到一定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引导向理性。通过学唱曲谱,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音响与曲谱有机联系。这样,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发展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体验。
三、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音乐是声音的语言,舞蹈是体态的语言。歌与舞自古以来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足蹈之皆是人之常情。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音乐。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音乐的节奏、情绪,更可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才能。在听的后期,笔者常要求学生听动结合,将身体当作乐器,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实践证明:儿童用动作对音乐所作出的反映,不仅是对音高的意识,也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看龙舟》这首歌曲时,笔者让学生在听的后期边按节奏拍手边喊加油,使学生感受到看龙舟的场面热烈非凡,也使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发展了他们音乐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也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音乐是听的艺术听是音乐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的本身。笔者并不否认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里面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道理。机械地练习识谱、唱词所学的歌是死板的歌,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情感。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视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借助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这种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动等大量的音乐实际活动,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熟悉乐谱。经过几次这样的音乐实践,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达到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兴趣的最佳状态。为此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听、唱、动、识四层次的教学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找出了学生不愿意接受识谱教学的主要原因:儿童由于对识谱知识和技能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从儿童认知特点来看:儿童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从儿童的学习动机来看:认知性兴趣即求知欲为儿童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成分。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是让小学生在对音乐没有一点印象的时候就让他们阅读乐谱,就像让他们读那些他们不理解的生词一样的干巴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容易造成小学生对识谱教学产生心理排斥感。
关键词:认知规律识谱教学
提起小学音乐课,人们不由地会想起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教歌模式:费大力气把曲谱唱下来(其实只有少数人会唱,大多数是滥竽充数),然后唱词。歌词唱会了,这堂音乐课也结束了。整堂音乐课,教师为识谱视唱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是从学生的精神状态来看:往往一到识谱教学片段就疲软,一到歌词教学就干劲十足。造成了识谱教学小学讲、中学讲,多年下来真正会识谱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的尴尬结局。
总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比之强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运用儿童认知规律搞好小心识谱教学
鼓楼实验小学林榕
内容提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笔者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理论,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提出了听、唱、动、识四层次识谱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听歌的基础上模唱、并将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以律动的方式加以体现。在学生对曲谱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适时地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引导向理性,进行识谱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听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歌曲教学伊始,通过录音机的重复播放,使学生在大量地感受、理解歌曲中逐渐地熟悉乐谱。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不少孩子在听了二三遍歌曲之后,就具备了轻声跟唱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介绍,反复朗读歌词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进入歌曲的意境,感悟歌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已加深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学生复听完全曲之后,笔者用了如下富有诗意的话作为语言提示:“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后,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否出现了蓝天碧水之间,一群孩子在划船游玩的幸福景象?”。通过听,学生初步了解了歌曲的音乐形象,激起了学生美的体验,为下一层次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唱
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此时的唱主要是指听中随唱、边听边唱的过程。一句话:是摸唱的过程。唱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音乐的独立判断能力、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唱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得敏感。随着儿童的听和唱,指导他们意识到有关旋律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找到音乐的特征。
四、识
在学生对曲谱的认识达到一定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引导向理性。通过学唱曲谱,尽快建立唱名和音高的概念,再通过打节奏、读唱名、唱背曲谱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旋律音响与曲谱有机联系。这样,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发展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体验。
三、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音乐是声音的语言,舞蹈是体态的语言。歌与舞自古以来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听音乐时,手舞之、足蹈之皆是人之常情。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音乐。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音乐的节奏、情绪,更可激发孩子潜在的音乐才能。在听的后期,笔者常要求学生听动结合,将身体当作乐器,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实践证明:儿童用动作对音乐所作出的反映,不仅是对音高的意识,也是对时间,音色和结构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看龙舟》这首歌曲时,笔者让学生在听的后期边按节奏拍手边喊加油,使学生感受到看龙舟的场面热烈非凡,也使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发展了他们音乐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也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音乐是听的艺术听是音乐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的本身。笔者并不否认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里面包含着许多音乐教学的科学道理。机械地练习识谱、唱词所学的歌是死板的歌,它很难使人感受到多少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情感。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视唱的技能,而唱歌的最终目的就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借助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这种美的感受,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主要让孩子们通过听、唱、动等大量的音乐实际活动,在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熟悉乐谱。经过几次这样的音乐实践,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达到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兴趣的最佳状态。为此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听、唱、动、识四层次的教学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