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性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
润滑油中加入纳米添加剂可以改善润滑油在摩擦副中的摩擦学性能,主要是在摩擦副之间形成摩擦膜来改善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进而减少机械部件等的磨损[1]。由于纳米材料的本身较大的表面能和比表面积,所以粒子相互之间极易形成团聚,那么在润滑油中不能够很好的分散,成为了纳米材料在润滑油中使用的阻碍,从而影响其摩擦效果[2]。为了克服纳米材料的分散稳定性的问题,研究者们利用对纳米材料的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
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的方法可分为表面物理和化学修饰两种:一是添加分散剂,利用分散剂的作用让纳米材料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润滑油中,但分散剂或许会使纳米材料的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将纳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让它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能够一定提升。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主要通过与无机纳米材料复合或者利用有机物的接枝对其改性等方式提高了纳米材料的分散稳定性[3]。
本文探讨了纳米材料在润滑油中分散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润滑添加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1 纳米润滑添加剂物理改性
表面物理改性其实是改性剂与纳米材料的表面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改性剂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吸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即不会有共价键或者离子键的结合。方法主要包括有:吸附包覆改性法、表面活性剂法和表面沉积改性法[4]。
1.1 吸附包覆法
吸附包覆法是较早的改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有机高分子、无机物或者生物大分子等在纳米材料表面发生包覆现象来达到改性的过程。就到现在为止所采用的包覆方法主要有:(1)在溶液中让改性剂沉积在或者吸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去除溶液后形成一种包覆膜;(2)主要针对高分子材料,单体通过吸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上,然后再聚合形成高分子,最后形成包覆膜。纳米材料被包覆以后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核壳”结构,并将具有新的特性和功能,尤其是对提升纳米材料的分散性有很好的效果。
1.2 表面活性剂法
该方法是利用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来处理纳米材料,使其吸附在纳米材料的表面,因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使纳米材料的粒子之间存在排斥力,从而可以阻止粒子之间的团聚,使纳米材料可以分散到溶液中。上海海事大学顾彩香等人[5]选择吐温20等作为表面
活性剂使CeO 2和CaCO 3纳米材料在混合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3 表面沉积改性法
该方法为利用沉淀的反应将其生成物经过沉积到纳米材料的表面,形成一层甚至多层的无化学结合的异质包覆层,进而改变纳米材料的某些特性。例如在纳米二氧化钛(TiO 2)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铝(Al 2O 3)的包覆层,可以增多纳米TiO 2的表面的正电荷,提高纳米TiO 2的亲油性,进而可以更好的分散在润滑油中提升它的摩擦学性能。Won 等人[6]研究了在大气压下沉积在块状Cu基底上的几层石墨烯涂层的耐久性和退化机理,在干滑动条件下,在几mN的正常载荷下对抗表面。
2 纳米润滑添加剂表面化学改性法
化学改性的方法是通过改性剂与纳米材料之间的发生化学反应,在纳米材料的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引入改性剂,从而提升纳米材料的某些特性来达到改性的目的[7]。
2.1 纳米润滑添加剂表面接枝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主要为羟基)与有机小分子的化合物发生化学的反应,使纳米材料的表面接枝上有机的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大多为广泛用的偶联剂,这些有机小分子结构简单明确、反应活性较高,接枝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工艺很简单,能够很好的提升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王滨等人[8]研究了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了油酸改性的铜纳米粒子,所合成的改性的纳米粒子在润滑油中可以较好的分散。
2.2 纳米润滑添加剂表面接枝高分子材料
纳米材料表面接枝高分子是通过化学反应将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接枝到纳米材料的表面。接枝后的材料可以最大的发挥纳米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两者的特性,起到1+1>2的效果。在润滑油或者其他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蒋正权等[9]采用油胺(OM)和马来酸酐十二烷基酯(MADE)作为表面改性剂以制备OM/MADE接枝在二硫化钨(WS 2)纳米颗粒上。结果表明,OM接枝WS 2纳米粒子对DIOS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OM/MADE接枝的WS 2纳米颗粒以2.0 wt % 的浓度添加在相同的基础原料中,然而,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并导致摩擦学性能大大提高。原因在于,在含有极性基团和含OM配位基团的MADE进行表面封端后,添加在基础油中的OM/MADE接枝WS 2颗粒很好地吸附在钢-钢触点的滑动表面上,从而得到化学吸附膜具有低
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性研究进展
黄威1 赵萍萍1 黄港滨2 晏金灿2 王广健1
1.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2.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添加剂可改善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但是纳米材料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极差,导致应用受限。本文综述了改善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性的方法。
关键词:纳米润滑添加剂 分散性 摩擦学性能
312
一是针对Ⅱ套隔层底阶段汽窜,含水高问题。实施调层补孔措施,建立新的泄油通道,动用夹层上部储层。优选馆平56井组2口注汽井实施调层补孔措施,解决Ⅱ套隔层未突破问题,实施后杜84-馆平56-1井含水下降,由1月初的85%下降到目前的81%,日增油10t,阶段增油1067t。
二是为缓解含水逐步上升问题。杜84-馆H51井组,2口注汽井实施轮换注汽,解决I套隔层未突破,造成的温度高,含水高问题,曙1-31-0151井2017年7
月5日-8月9日停注;曙1-031-0152井2017年6月10日-6月17日停注;2017年8月10日-9月20日停注,实施后汽腔温度从286℃↓266℃,水平段温度237℃↓225℃,含水从91%↓85%,日增油17t,阶段增油1346t。
5 结论
一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为下步井组调控指明了方向。
二是对新投入开发的SAGD井组调控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其他SAGD开发油藏提供技术借鉴。
(上接第293页)
(上接第253页)
对其加以关心,并且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员工走出低落的情绪,这样不但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且可以让员工积极的在岗位工作,且利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
采油一线生产在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不能让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在采油一线生
产的管理上,相关人员可采纳上述所讲的方法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娟娟.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DS 采油厂操作成本控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2]王斌.基于如何优化以单井产量监控为基础的链状采油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化工管理,2015(26):52-53.
[3]高红枫,雷宁飞,温福赛.解析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J].科技与企业,2012(19):33.
剪切力。
3 结语
本文叙述了改善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添加剂分散性的方法。纳米材料表面经过物理或者化学改性的方法,使得纳米材料与改性剂各自的特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制备出具新特性的纳米材料。其次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后,改善了它们在润滑油或者其他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进而发挥纳米材料最大的性能。
目前纳米润滑添加剂的表面修饰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性的改善不要仅限于修饰工艺和修饰剂,要通过对被修饰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特性,摩擦学性能与摩擦机理等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纳米润滑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实现较好的改善,才能制备出适合于不同种类润滑油的纳米添加剂。
参考文献
[1] 李双明, 顾彩香. 复合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 12(1): 120-1.
[2] 王应军, 谢凤, 刘广龙, et al. 纳米润滑添加剂表面修饰方法综述 [J]. 合成润滑材料, 2011, 38(1): 14-6.
[3] 乔玉林, 徐滨士, 李长青, et al. 表面修饰的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与分析 [J]. 材料保护, 1997, 6): 11-3.
[4] 徐滨士, 刘世参, 梁秀兵. 纳米表面工程的进展与展望 [J]. 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0): 21-6.
[5] GUCAIXIANG, LIQINGZHU, GUZHUOMING, et al. StudyonapplicationofCeO 2andCaCO3nanoparticlesinlubricati ngoils [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8, 26(2): 163-7.
[6] WON M S, PENKOV O V, KIM D E. Durability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graphene coatings deposited on Cu substrates under dry contact sliding [J]. Carbon, 2013, 54(2): 472-81.
[7] 苏登成, 陶文宏, 王平, et al. 复合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J]. 机械工程材料, 2007, 31(3): 47-50.
[8] 王滨, 申靓梅, 朱红, et al. 油酸修饰铜纳米颗粒的摩擦学性能 [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6, 30(3): 43-6.
[9] 油溶性二硫化钨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D]; 河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