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年1月10日
[作者简介]刘正光(1962———
),男,硕士,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
刘正光
(湖南大学西语系 湖南410082)
[摘要]言语适应理论由柴尔斯等人于70年代初提出,发展到今天已近三十
年。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颖的理论视角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交际
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的欢迎和接受,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具有学
科交叉性质的理论。本文将综述它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言语适应理论 述评
[中图分类号]H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397(2001)022*******
R evie w of 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Liu Zhengguang
Abstract :In its nearly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speech accomm odation theory ,origi 2
nally a s ocio 2pyschological m odel ,put forward by G iles ,et al in the early seven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offered a large body of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and instructive ideas for s ociolin 2
guistics ,communication stady ,pragmatics ,discourse analysis ,as well a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has become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of great im portance and explanatory pow 2
er.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give a review of both its development and issues to be further stud 2
ied.
K ey w ords :speech accomm odation theory ,review
一 引 言
言语适应指说话者改变或掩饰自己的身份以期更被受话人接受的一种努力(柴尔斯等,
1997)[11]。作为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言语适应理论(S peech Accomm odation Theory :S AT )从70年代初由柴氏等人提出来,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它最初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式提出来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动机,但今天其影响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理论目标,被广泛用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和交
2001年5月
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 ,2001N o.2
际学研究。本文将综述这一发展过程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二 言语适应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211 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可说是理论的建立时期。柴氏、泰勒和鲍里斯(G iles ,T aylor ,Bourhis )(1973),因不满足于欧文・特立浦(Ervin 2Tripp )(1964)、海姆斯(Hymes )(1967)、桑苛夫,(Sankoff )(1971)等对语码变化、社会交际中言语的多样性所作的分类和描写(尽管柴氏等高度评价了欧氏等的贡献),认为有必要提出某种理论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言语多样性问题。柴氏和波维斯兰德(P owesland )(1975)等提出了言语适应理论,但最初完全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模式。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相似吸引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归因原则和群体特征原则。相似吸引原则指在交际中说话人(addresser )的话语与受话人(addressee )的话语越相似,对受话人越具吸引力、越容易理解。社会交换原则指说话人在采取某一会话策略时权衡利弊得失,希望利大于弊,因为言语趋同有可能使说话人的社会身份特征受到威胁和损失。归因原则指人们对他人的言语行为一般都要追究其动机和原因。群体特征指当交谈的双方分属两个不同的群体或社团时,说话人更多的是被视为其群体的代表,或者说具有类典型性(protypicality )。
言语适应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言语风格变化中的言语趋同(convergence )、言语趋异(di 2vergence )和语言保持(language maintenance )等交际策略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等的影响。言语趋同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改变自己原有的言语习惯或语体,以更接近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它可表现在发音、语速、停顿、语码等方面。一般来说,言语趋同追求的是获得对方的赞同、接受、喜欢或好感,增进理解和交际效果以及相互间的吸引力等。应该指出,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同时存在。言语趋异指交际中的一方使自己的言语或语体变得与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不同。言语趋异主要是为了保持说话人自己的社会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言语保持指未作出任何改变,也就是说没有趋同。G iles 将它视为言语趋异的次类(subtype )。
212 理论发展的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运用言语适应理论对以移民区和双语或多语区为主的言语运用中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深入和富有成效的调查,硕果累累。除了柴氏本人的大量系列研究成果以外,主要的还有柯普兰德(C oupland )的系列研究成果,克劳斯(K rauss ),斯特里特(Street ),毕贝(Beebe ),鲍里斯,布拉戴克(Bradac ),加洛伊斯(G allois ),卡兰(Callan ),库尔马斯(C oulmas ),贝特(Burt ),司各腾(Scotton ),贝格(Berg ),梅尔霍夫(Meyerhoff )等人也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在此,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细举。另外,Language and C ommunication 杂志于1988年的3Π4期出了专号,集中刊出了十几篇论文。综观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211 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如前所述,适应理论提出之初,它只是一个社会心理模
式(柯普兰德,1995)[7],主要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重点研究的是微观领域中诸如
风格变化和语码选择时的动机、认知与群体忠诚(group loyalties ),以弥补传统社会语言学中注重规范和规则的社会功能解释的不足。研究者们如柴氏(1975,1976)等主要研究了相似
・85・ 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