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黄勤,杨爽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作者简介:黄勤,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资源环境约束下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编号:12BJL088),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一般项目的成果。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失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脱节、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等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引导产业空间转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及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加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价值链攀升;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1-0044-04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包括产业结构演进,还包括产业升级、产业空间转移、发展方式转变、产城融合等。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在新型城镇化模式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粗放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在城镇化格局上,从空间和规

模格局的“双失衡”逐渐走向东中西部地区相对均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可见,新型城镇化在模式选择及发展格局方面,都与传统城镇化有很大不同,实现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产业发展是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只有产业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城镇吸纳能力的增强,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地域边界。同时,也只有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产业支撑,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目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既存在产业层次低、服务业推动城镇化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由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布局失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脱节、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带来的城镇化质量不佳、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不仅包括产业结构演进,还包括产业升级、产业布局优化、产业与空间的融合以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

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从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看,1978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加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但同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提高19.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有0.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从服务业就业弹性变化看,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我国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虽然已高于国际标准,[1]但从1986年以来,服务业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0.43下降到2008年的0.25,服务业就业容量有待进一步挖掘。[2]从表1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分布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比例为53.7%,而在服务业从业比例只有34.2%,可见,服务业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是挖掘服务业就业潜力、促进城镇化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表1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分布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制造业37.2%36.1%36.7%36.0%

建筑业13.8%15.2%16.1%1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4%6.8%6.9%6.6%批发零售业9.0%10.0%10.0%10.1%

住宿餐饮业5.5%6.0%6.0%5.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2%12.7%12.7%1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质量较低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而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严重缺失,这种产业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代工———出口———微利化———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价值链攀升能力缺失”的路径依赖,[3]本质上是一种依靠低成本要素竞争的外生发展模式。在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粗放低效、占地过多,“圈地”、“造城”等现象较为普遍,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过多过滥。这种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进行数量扩张的外生式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质量不高。

(三)城镇化空间和规模格局”双失衡”

我国产业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过度集中,造成城镇化空间格局和规模格局的比例不协调。从空间看,制造业50%以上布局在东部地区。2011年,轻工业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56:26:18,重工业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61:23:15。以就业弹性较高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为例,该产业在东部地区的比重超过80%。产业布局失衡必然导致城镇化“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失衡,即东部地区城镇过于密集,4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占全国的57%,100万 4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40%;而中西部地区城镇稀疏、规模较小,缺乏带动效应强的城市群,城市吸纳能力不足。从城镇规模结构看,产业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导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急剧膨胀,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落后,形成“大城市太大,小城市(镇)太小”、“大城市承载力不足,小城市(镇)吸纳力不足”的失衡局面。

(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

2000 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76.4%,而城镇常住人口只增长了50.5%,城镇人口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