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9章 玻璃的光学性质着色和脱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5 F4
F5/2
3
980nm
525nm 545nm 658nm
1800nm 793nm
476nm
ET4
3
2
F7/2
4
I15/2
H6
Yb
3+
Er
3+
Tm
3+
Yb
图4-73 Er3+和Tm3+离子能级图以及980 nm泵浦下可能的能量转移机制
980nm
2
F7/2
3+
9.2.4
离子着色理论
在游离氧较少的酸性玻璃中,离 影响离子价态和光谱特性的因素 子趋向形成低价位和高配位;而在 碱性玻璃中,则趋向形成高价位, 熔制温度越高、熔制时间越长, 低配位。 越有利于高价氧化物的分解,使离 (1)玻璃的基础成分 子从高价转向低价。此外,气氛也 有重要的影响
铁(Fe) 3d 4s (Fe2+、Fe3+) 钴(Co)3d 4s (Co2+,两种配位)(玫瑰红-蓝色)
7 2 6 2
镍(Ni) 3d 4s ( Ni2+,两种配位)(灰紫、灰黄)
铜(Cu)3d 4s ( Cu0、Cu+、Cu2+ )(红色、无色、蓝绿) 铈(Ce)4f 5d 6s ( Ce3+、Ce4+)( 淡黄) 钕(Nd) 4f 5d 6s ( Nd3+ )黄光、绿光双吸收——玫瑰红~蓝紫
3Ri 1 Vi Ri
由于极化率 较大而利于 提高折射率
分子体积——结构的紧密程度——网络形成体结构的体积和网络外空隙的 填充程度 折射度——离子的被极化能力——阳离子半径;与氧离子之间的键强
可根据加和法则进行计算
8.1.2
玻璃的折射率与入射波长的关系——色散
玻璃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不同而不同的现象。 光波频率与电子本征频率一致——共振——吸收相 应频率的光波能量——引起折射率增大
直反射 & 漫反射(反射面光洁度) 入射角 玻璃的折射率 n 1 2 R( ) 镀膜
n 1
8.3.2
散射
微粒粒径很大时——反射
粒径小于入射波长时——丁达尔效应 粒径远小于入射波长时——瑞利散射
丁达尔散射
8.3.2
散射
由于玻璃中存在某些折射率的微小偏差而产生选 择性散射 服从瑞利散射定律
nD 1 nF nc
相对部分色散:不同光谱区的色散与主色散的比值,
例如( nd - nD )/( nF - nc )等
8.1.3
玻璃折射率与温度、热历史的关系
温度升高-玻璃体受热膨胀 热历史
(1)保温温度 (1 密度减小(分子体积增大)——折射率减小 2) )冷却速度
(2) 阳离子对氧离子作用减小,极化率增加—— 折射率增加 (3)电子的本征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吸收能量 带朝低频方向移动——折射率增大
(1)阳离子场强
(2)阳离子半径
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的往长波方向移动。 同一着色离子,价态增加时,有效电场强 度大,所以能级分裂后能量差较大,吸收带往 短波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着色离子至配位体中心较 (3)受着色离子配位状态、价态的影响
(4)受温度的影响
远,导致有效电场强度下降,吸收带 往长波方向移动
⑵ 具有f7(Gd)、f1(Ce3+)、f6(Sm)、f8(Tb3+)的离子吸收峰全部 或极大部分在紫外区,具有f13的离子吸收峰在红外区,所以都无色。 ⑶ 具有fx和f14-x的离子的颜色基本一样(Er-Nd,Tm-Pr)。
含稀土离子的玻璃
稀 土 离 子 能 级 图
22 20 18
Energy ( 10 cm )
9.2
离子着色
惰性气体型阳离子:电子层结构稳定,不变价 1. —— 无色、不吸 过渡金属离子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 收紫外线,其中Ce4+例外。它虽属惰性气体型阳离子,但在玻璃中 引起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 变价,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2. 18 或18+2电子壳阳离子:这类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也相当稳定, 离子价态、配位体的电场强度和对称性。 但不及惰性气体型离子。它们的特点是极化率大(易被极化)、变价、 按电子层结构与光的吸收关系可分为三种: 吸收紫外线。离子本身无色,但其化合物可能有色 (如硫化物、硒 化物等)。在玻璃中一般较容易还原为金属状态。
⑴ D态离子:只有一个宽广的吸收带,Ti3+ 与Mn3+ 类似呈紫色,Fe2+ 与Cu2+ —蓝色; ⑵ F态离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吸收带,V3+ 与Cr3+ —绿色,Co2+(蓝色) 与Ni2+(灰紫 色) 都带紫色色调; ⑶ S态离子:不出现或出现很弱的吸收带,Ti4+、Cu+的3d轨道分别为全空和全满, 无不能发生d-d轨道跃迁,无色;Mn2+、Fe3+的3d轨道半充满,5个3d轨道各有1个电 子,轨道跃迁是自旋禁戒的。产生很弱的吸收,弱呈色。 ⑷ 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当以Na2O取代SiO2,以Li2O取代Na2O,或以Na2O取代K2O 时,吸收峰均向短波方向移动。在这方面D态离子表现得特别明显。
离子的配位场理论——络合物结构理论
(1)在玻璃的结构中:着色离子以各种配位状态处于氧离子包 围之中,而氧离子电场受到附近其它阳离子的影响,从而使着 色离子周围电场发生变化,导致着色离子的电子能级发生位移, 光谱特性随之发生变化。 (2)根据玻璃的组成推测着色离子在玻璃中的配位状况,从而 估计离子吸收波长的位置及颜色随成分递变的规律 (3)配位场理论对过渡金属离子着色的解释(简并能级分裂)
从上述三种阳离子类型的特点,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⑴ 最外层(或次外层)上含有未配对电子或“轨道”部分填充者, 电子容易在3d或4f“轨道”中发生跃迁,因此都是有色的。 ⑵ 最外层(或次外层)上的电子都已配对(包括全充满、全空)或 半充满者,都是无色的(或着色很弱)。
⑶ 在玻璃中凡是变价的阳离子,由于金属阳离子与周围氧离子 之间有电荷迁移,产生荷移吸收,因此在紫外或近紫外区有强 烈的吸收。
第8章 玻璃的光学性质
8.1
玻璃的折射率
折射率——电磁波在玻璃中传播速度的降低
消耗能量
8.1.1
玻璃折射率与组成的关系
1 2 Ri / Vi 由于分子体积 Vi 2 Ri 较小而利于提 1 R / V 高折射率 V R
i i i i
取决于玻璃内部离子的极化率和密度
ni
8.3
反射、散射、吸收、透过
8.3.1
反射
反射率—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直反射 & 漫反射(反射面光洁度)
8.3.1
反射
反射率—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直反射 & 漫反射(反射面光洁度) 入射角
Sinθ≥n1 / n2
8.3.1
反射
反射率—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3. 不饱和电子壳阳离子 (属于过渡元素):这类离子的3d或4f轨道是 部分填充或不饱和的。电子层结构很不稳定,突出表现在它们在玻 璃中有色、变价、吸收紫外线等特征。但也有例外, Co、 Ni、 Pu、 Nd虽属变价元素,但在玻璃中一般不变价,常以Co2+、Ni2+、Pr3+、 Nd3+状态存在。
由于谱线位置的移动,吸收光谱由气态自由离子的线状 光谱转变为化合物或溶液(玻璃)中的带状光谱。
3. 稀土金属离子着色
3. 稀土金属离子着色
稀土元素的电子能级和谱线比一般元素更多种多样,它们可以吸收 或发射从紫外,可见到红外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稀士元素也 是良好的荧光和激光物质。
⑴ 具有f0(Y、La),f14(Yb、Lu)结构的在200~100nm区城无吸收, 故无色。
9.2.5
2 2
3 2 5 1
常见的离子着色
钛(Ti) 3d 4s (Ti3+、Ti4+)(紫红、棕黄)
钒(V) 3d 4s (V3+、V4+、V5+)(绿、红外、无色/黄) 铬(Cr) 3d 4s (Cr3+、Cr6+)(绿、黄)
锰(Mn)3d54s2 (+2~+7)( Mn2+, Mn3+, [MnO4], [MnO6] )
I I 0e
al
I0
cl
着色剂的浓度
着色剂的吸收系数
8.4
玻璃的红外和紫外吸收
不含着色剂的玻璃,在可见光区(390 ~ 770nm ), 1400nm 2700nm 近红外波段几乎没有吸收
-
在2700nm处的吸收 —— OH 分子、离子、原子基团的共振 —— 红外吸收 电子的共振 —— 紫外吸收 红外吸
4 0 2 1 1 2 10 1
8
2
9.2.6 离子的混合着色
Ce和Ti的混合色(金黄色)
(1)保持一种着色剂含量不变,增加另一种着色剂含量时,光 谱的吸收极限向长波方向移动,使色泽加深。
(2)不同变价离子间的影响 (4)光照和热处理 (5)着色离子的浓度
6+> Mn3+> Ce4+> V5+> Cu2+> As5+> Sb5+> Fe3+> Sn4+ Cr ( 3)熔制工艺因素的影响
一般着色离子加入量越多,它在 玻璃中价态的平衡是朝着高价、低 配位的方向移动。
9.2.4
离子着色理论
3. 稀土金属离子着色
稀土族(或镧系)是属于内过渡元素 特点是着色稳定,颜色鲜艳优美。
4f轨道:f-f 跃迁
4f亚层为(5S2)(5P6)电子壳所屏蔽,使4f亚层受邻近其 它原子的势场(配位场)影响较小。因此镧系元素在玻璃 中(或化合物中)的吸收光谱,基本保持自由离子的线状 光谱。
9.2.4
离子着色理论
外来阳离子场强越大,则氧离子被其极化增大, 影响吸收带波长位置的因素
对着色离子的有效电场减弱,能级分裂减小,吸收 带往长波方向移动; 同一价态的着色离子的吸收带位置,主要取决于
阳离子半径较大时,因氧离子对其屏蔽不完全, 氧离子配位场的强度。配位场强越大,能级分裂越大, 四配位:有效电场中心距离配位体较远, 使阳离子部分正电场进入着色离子配位场中,消耗 因此能级分裂后能量差较小,吸收带较六配位 吸收带往短波方向移动。 了部分氧离子对着色离子的有效电场,因此,使吸
I r
2 (d d ) 2 M V 2 ( 1 cos ) 4 2 2 d r
颗粒的数量
颗粒的光密度 颗粒的体积
入射光波长
观测点的距离 (样品厚度)
8.3.2
散射
波长比较长的红光透射性最大,大部分能够直接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
地面。
而波长较短的蓝、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 当光穿过大气层时,被空气微粒散射的蓝光约比红光多5.5倍。因此晴天 天空是蔚蓝的。
但是,当空中有雾或薄云存在时,因为水滴的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 选择性散射的效应不再存在,不同波长的光将一视同仁地被散射,所以 天空呈现白茫茫的颜色。
8.3.3
吸收和透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吸收: 1. 随玻璃的厚度增加,吸收增加; 2. 若玻璃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不相等,则玻璃呈现颜 色。 3. 含着色剂的颜色玻璃的吸收——兰别尔定律
折射率随波长减小而增大,当波长变短时折射率的 变化更迅速的色散现象,为正常色散
8.1.2
玻璃的光学常数
- nc)
主折射率(546.1nm入射光的折射率)
平均色散(主色散)(nF
部分色散(nd
- nD)、 (nD - nc)、 (nG - ng)、 (nF - nc)等
色散系数(阿贝数)
2. 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离子着色
Sc、Ti、V、Cr、Mn、Fe、Co、Ni、Cu在周期表中组成了第一系列(第四周期)过渡 金属离子,在最大容量为10个电子的3d轨道中,只有1~9个电子、因此可以在3d轨道 中跃迁(称为d-d跃迁),在可见光区产生选择性吸收,从而使玻璃着色。 这类离子(除Co、Ni外),在玻璃中都是可变价的。不同的价态表现不同的颜色和光谱 特性。在玻璃结构中,着色离子周围氧离子的配位场对光谱特性有重要作用。
-1
MPR ET10 ET9 ET3
1650nm 656nm
F7/2 2 H 4 11/2 S3/2
4
4
1
G4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F9/2 I9/2
ET2
ET6
3 3
F2,3 H4
2
3
4
1460nm
F5/2
4
I11/2 I13/2
ET8 ET7
ET5
3
980nm
4
ET1 CR
紫外吸 收极限 193nm 收极限 5000nm
4250nm
第9章 玻璃的着色和脱色
9.1
玻璃的着色机理
玻璃着色基本原理——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
对于可见光区来说: 玻璃对光的吸收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受到光能 的激发,从能量较低的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 态。(轨道跃迁、电荷迁移、极化) 离子着色、硫系化合物着色、金属胶体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