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造的动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创造的动机

一、升华说

远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对创造心理感到兴趣之前,弗洛伊德在1900年对艺术天才的人格已着手研究。他研究的范围不但包括个体的人格,而且包括民族的文化。

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学派长于应用心理分析法以发掘深藏在梦、神话以及其他符号性作品背后的意义。

弗洛伊德学派的主要方向,是在研究早期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其对作品内容的关系。他们认为,有一部分所未满足的早期性欲会潜意识地以及象征性地在梦中或在想像性的作品出现。(一)弗洛伊德学派对创造心理的主要概念

1、弗洛伊德学派的人格结构原理

本我:

各种创造精力的源泉。以寻求快乐为目的,其本身是非理性的。主要动机是减轻紧张。减轻紧张的方法是在尽量减轻痛苦或将快乐扩大。

超我:代表社会兴趣,进而影响了创造的方向。

(1)自我理想

艺术家的自我理想反映在对各种创造人物的崇拜与模拟中。自我理想包括对完美的认同以及模拟所崇拜的创造人物的愿望。

(2)良心

良心,其最初是由母亲的超我而来,后来逐渐被完美感取代。与良心违背会产生紧张,也会引起罪恶感、焦虑感与紊乱。在创造的领域之中,由良心压力所产生的紧张会产生升华、复原与过度补偿作用。

现实的我:

检查外在的现实以及社会的需求。

自我是认知作用的大本营,供给心智使用所需的有意识的知觉、记忆、思想以及理由,以使资料组成为一种独特的产品。

将反社会的狂想升华以满足超我,自我应能巧饰生物我的狂想,而使原来为社会所不接受的欲望换一个形态出现。

2、性心理的升华

升华作用:

当性欲不能直接发泄时,欲力就必须另寻为社会所接受的出路,这种欲力方向的转移就叫做升华作用。

弗洛伊德相信世界上最有用而最有价值的创造品都是欲力的升华。

弗洛伊德指出,升华所需的欲力是从婴儿期的动欲区而来。通过升华作用,充沛的性欲就得以发泄而用到其他领域上去。

3、弗洛伊德的欲力原理

生的本能:

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它是人类一切文明创造、文学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死的本能:

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从生命状态回复或倒退到先前的无机物状态。死的本能在生命形成的同时就存在于生物体中。

(二)性欲与攻击性的升华实验

实验(Adail and Shimkunas,1973)

被试:以35位来自各系的男性研究生为对象。

实验材料:实验者应用一种投射测验、兴趣测验、创造思考测验以及智力测验,分别测量性狂想、攻击性,创造力、兴趣以及一般常识。他们还用问卷以测量外在的攻击性行为。

实验假设:假如某种狂想很高,而相关的外在行为很低,这就表示该种狂想受到了压抑。

实验结果:显示性欲受到压抑者,其创造力较一般找到性出路的人为高。攻击性受到压抑者,其在常识、审美与社会兴趣上得分较高。实验者认为,这些都是升华的结果。

(三)对升华说之评价

1、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所研究的创造主要是在文艺方面,但有些心理分析学家则认为,科学的创造程序与艺术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分析学家将创造的人物看做被潜意识所控制的神经病的人。

2、有许多对创造人物的心理分析都是根据过去的传记材料。这种材料并不能确定所有影响创造活动的因素。

有些传记资料是从拉丁文翻译成的。有些人就已经指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在研究达·芬奇等人的传记时,并没有了解拉丁文的意思,或者主观地将原意歪曲。

若仔细地将每一个传记与常人相比,并不见得就可确定性冲动以及毁坏冲动与创造的相关;即使有相关,也不能确定两者间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即使有显著性,也不见得有因果关系。

3、弗洛伊德的升华说虽然有其所偏,但从历史上看,他倒是最先对创造感兴趣并予以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在这一点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二、偿还说

在弗洛伊德后期的原理中,欲力包含着生存与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相克相制,共同以不同的程度同时运行。这种作用在一些人中产了刺激创造的动力。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特别重视这两种冲动对于创造的影响。

注:生存本能又称为厄洛斯(Eros),是希腊爱神的名字,其作用在换无生命为有生命。

死亡本能,也称做塞纳托斯(Thanatos),是古希腊死神的名字。她是象征一种使有生命转换成无生命的力量。如攻击性和毁坏性冲动,都是这促使死亡的行为。

(一)、破坏冲力与自我保存的对立

1、费尔贝恩(Fairbaim,1938)用艺术(art)以包括所有的文艺创造,而不限于绘画。他将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恩(Klein)在临床经验中所发现的毁坏狂想与偿还共存的现象扩大而提出其偿还说。如前所说,生的动机包括自我保存、性与爱;死亡动机包括毁坏与攻击。

2、当生的动机和死亡动机发生了心理冲突之后,为解决这种冲突,艺术就被用以升华或抑攻击以及毁坏的冲动,以满足道德我的理想。

3、以下几个例子表示毁坏冲动与创造的关系:

(1).由于艺术活动在基本上是创造的,而欲力也是创造的。艺术创造实由欲力冲动所决定。(2).艺术是虐待狂的一种表现。如超现实主义者凡·高的作品就是一些例子。

(3).当问及幼童关于他们画中的含义时,他们常以爹爹、妈咪等答之。这些人物心理分析学家心目中都是幼童在狂想中所要摧毁的对象。

(4).希腊的雕刻,荷兰画家弗美尔的作品,中世纪欧洲伟大的宗教甚至现代画等都具有偿还性意图。

4、费尔贝恩为艺术创造提出以下两点结论:

(1)摧毁冲动在艺术活动中占有很大分量。

(2)偿还作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

(二)、敌意冲动与赎罪以及爱心的对立

夏普认为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在制造、控制以及压抑内摄的敌意想象,然后象征性地重新创造为敌意幻想所摧毁的想像。

这种升华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起死回生、偿还、赎罪,以及消除焦虑感的作用”。

夏普也将这种赎罪作用应用到纯粹科学的创造上去。

格罗赞恩认为,创造的动机是基于爱与毁坏的冲动。毁坏的狂想摧毁了爱的对象,由此引起了罪恶感。

(三)、失常感与正常感之对立

基于偿还原理及对于艺术家的临床经验,哈里.李(Harry Lee,1950)注意到实际上或狂想上的毁坏冲动与良心之间的冲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