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ppt人体解剖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 D、产生EPSP E、产生IPSP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学习目标
说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比较二 种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 。
说出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区的部位,描述体表感 觉在第一体感区的投射规律 。
简述皮肤痛和内脏痛的特点,说出牵涉痛的概念和常 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
浅感觉 深感觉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本体感觉 深部压觉
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 •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团分类
● 感觉接替核 ● 联络核 ● 非特异投射核
发放冲动
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叙述,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即突触后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B、经中间神经元的中介而产生 C、由突触后膜对K+电导增加而产生 D、由突触后膜对Ca2+电导增加而产生 ★ E、可随突触前递质释放增多而增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 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提高了通透性?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中枢兴奋传布特征
• 单向传递 • 中枢延搁 • 总和 • 兴奋节律改变 • 后发放 •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 辐散式 • 聚合式 • 环式 • 链锁式
3、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 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 抑制,称突触后抑制。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 双向传导 • 绝缘性 • 生理完整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运 动 神 经 元 结 构 与 功 能 示 意 图
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
• 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 突触的分类
A、Na+、Cl-、K+,尤其是对K+ B、Ca2+、Cl-、K+,尤其是对Ca2+ C、Na+、K+,尤其是对Na+ ★ D、K+、Cl-,尤其是对ClE、K+、Ca2+、Na+,尤其是对Ca2+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
A、突触前膜的受体改变 B、突触后膜的特性改变 ★ C、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后膜上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前膜的超极化
EPSP IPSP
3、突触后电位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突触类型示意图
• 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的过程
Step
1) 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 2) 突触前膜去极化 3) Ca2+内流入前膜 4) 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 5)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6) 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7) 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EPSP、IPSP)
第10章 神经系统生理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
说出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描述经典突触的结构,叙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说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
分析其产生机制。 简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说出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的概念,并比较二种中
枢抑制的不同。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感区投射规律
● 视觉区和听觉区 ● 嗅觉区和味觉区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
4、痛觉
●内脏痛特点
① 慢痛; (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辩力差)
② 对切割、烧灼等不敏感,但对牵拉、缺血、痉 挛等刺激激敏感;
③ 常伴有牵涉痛。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
2、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
特异投射系统
Fra Baidu bibliotek
非特异投射系统
传入神经元接替 传导途径 投射特点 投射部位 主要功能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有专一的传导途径
点对点 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引起特定感觉,并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传出神经冲动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无专一的传导途径
弥散投射 皮层广泛区域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 层的兴奋状态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 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K+ 、Cl- (尤其是对Cl- )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示意图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 制的现象 ,称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主生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产生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使突触后神经元呈 现抑制效应
传入侧支性抑制示意图
返回性抑制示意图
突触前抑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 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
敏的现象称牵涉痛。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目标测试
丘脑
A、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 B、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 C、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 D、感觉接替核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对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 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主要终止于皮层第四层 C、阈下兴奋易于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 D、引起特定感觉 ★ E、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