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民间印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 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 草履”的。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 “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皇后衣裳中有“缯
彩如撮染,成花鸟之状” 的染缬制品,贵妇用各 色“醉眼缬”“鹿胎 缬”“海棠”“蝴 蝶”“水仙缬”等;平 民妇女也喜衣“青碧 缬”——一种蓝白二色 印染织物,军中士兵制 服也用染缬等等。
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 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
纹样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 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 等共同负起传宗接种繁衍后代的原始,没有男 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的很有特色的纹 样。
旋涡纹: 主要绘制在蜡染衣
背、衣袖、被面上,是 苗族象征团结和吉祥的 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 爱大自然,他们看到激 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 感到很美并有一种兴旺 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 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 样。
战 国 小 菱 形 纹 锦 袍
战国六边形纹织成锦
汉代—— 1、染色色谱已扩大到10种色调39种色名。
长沙马王堆和甘肃武威磨咀子的西汉墓 中,都发现有印花的丝织品。其中马王堆 出土的用两块凸版套印的灰地有银白加金 云纹纱,工艺水平相当高 .
汉代—— 2、汉代的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染色法主要有两种: 一 是先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 二 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
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一、在中国古籍上最原始的的印染方式称为什么? 二、不同历史时期印染的发展变化?
一、在中国古籍上最原始的的印染方式称为什么?
在我国古籍上印染方式称为
“画缋”、“敷彩”、“填彩”、“章施”。
中国古代把在纺织品上彩绘花纹的工艺称为“画 缋”。《尚书·皋陶谟》记载天子礼服上的十二章纹 样中,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就是 画缋,即彩绘的。
蓝 印 花 布 欣 赏
蓝印花布欣赏
蓝印花布欣赏
蓝印花布欣赏
蓝印花布欣赏
生活用品欣赏


生活用品欣赏




生活用品欣赏
围巾围 裙
生活用品欣赏
装饰摆 设
生活用品欣赏
装饰门 帘
生活用品欣赏
年年 有余
艺术壁画欣赏
艺术壁画欣赏
艺术壁画欣赏
艺术壁画பைடு நூலகம்赏
丰子恺先生漫画
逢源双桥
新娘子
一 中国传统印染概况 二 贵州丹寨蜡染 三 湘西蓝印花布 四 云南、湘西民间扎染
利用矿物、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 在中国已有很长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能够用赤铁 矿粉末将麻布染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 中,中国劳动人民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 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 的纺织品。
与其他类型蜡染相比,丹寨型蜡染风格 古朴,各类动植物图案丰富多样,构图灵 活多变,艺术风格鲜明强烈。
大自然里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水风光均 可绘制成蜡染纹样。宰牛祭祖时套牛用的藤 套或是连着头盖骨的牛骨形状,都可成为蜡 染的吉祥纹样。又相传厥草曾治愈过苗妇的 病,故厥草也成为蜡染纹样。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的丰富多变又使内容的文化 内涵更加突出。丹寨苗族蜡染有着内容和形式高度统 一的特点,从蜡染的纹样图案的分类上,主要可分为 以下八大类:
清代民初—— 民间传统手印染开始受到现代工业化大批量产
品的冲击。
到现代贵州的蜡染,湘西的蓝印花布,云南和 湘西的扎染,都是民间印染中几个极具特色的品种。
现代蓝印花布
二 贵州丹寨蜡染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的前秦、汉时期, 甚至更早。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 “绞缬”(扎染)“夹缬”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 三大防染工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
周代时期—— 2、周代服饰的色彩和花纹已有严格的规定 色彩分正色和间色两大类:
“五方正色”:青、赤、黄、黑、白; “五方间色”:绿、红、碧、紫、流黄。
正色中黄为天子服色,青、赤、白、黑为官吏服色; 平民只能着间色。
春秋时期—— 1、 染色色谱更加丰富,染色工艺也日趋成熟。
从湖北江陵出土的绚丽多彩的织物分析,
蝴蝶纹、鱼鸟纹、蜈蚣纹、龙纹、马蹄纹 、旋 涡纹 、梨花纹 、铜鼓纹
铜鼓是苗族文化的特征,铜鼓上的古老纹样,往 往也是苗族蜡染传统纹样的来源。老人过世盖在遗体 上的寿被,在丹寨常用配有铜鼓“鼓耳”纹样的蜡染。
蝴蝶纹: 这纹样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妹榜妹留》的
故事。传说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 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
二、不同历史时期印染的发展变化?
商周——春秋——战国——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明清——清末民初——至今
周代时期—— 1、染色工艺已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形态
《周礼·天官》有 “掌王后之六服、衣......”的记载。袆衣是绘有 彩色锦鸡的王后礼服,是我国古老彩印的先驱。
《周礼·天官》 中还有“染人染丝帛”的记载, 《周礼·天官》 中也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说明当时宫廷设 有专门官吏分料采集和丝帛染制,分工细密。
宋代——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
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 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明代—— 药斑布的发展很快,到清代全国都已普及。
《图书集成》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 有之。”
清代末年—— 蓝印花布采用涂柿浆的油纸做镂空花版,用豆
粉和石灰做防染剂,全部制作工艺,与现存民间印 染工艺基本相同。蓝印花布在浙江、江苏、湖南、 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大量生产。
染料来源上,石染和草染并用: 石染 采用朱砂、赭石、石黄、石青、蜃灰(白色)粉末 草染 采用蓝草(蓝)、皂角(紫)、茜草(红)、
枙子(黄)。
春秋时期—— 2、丝绸的多层套色和媒染工艺也很成熟;
《尔雅·释器》云:“一染谓之縓(黄红色),再 染谓之赪(浅赤色),三染谓之纁(绛色)。”说 明了用茜草染绛色丝绸,色泽逐渐加深的过程。
哥窝花
三 湘西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
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 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 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 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
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 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 《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 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 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 小缸青。”
东汉蓝白染花棉布,残长86厘米,宽45厘米
云南大理白族蜡染作品
东汉 万事如意
魏晋南北朝—— 扎染得到发展
隋唐两代—— 各种以防染技术为主的染缬 大为盛行。
染缬是当时对各种印染工艺的通称,其中最为普通 的是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夹缬(夹板印 染),这是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泛用于妇女的衣着, 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rú”(即上衣) “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 花纹的上衣。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
丰子恺先生漫画
脚踏车
翰林府第
凤戏牡丹
凤戏牡丹
万紫千红 狮子滚绣球
吉 庆 升 平
四 季 平 安
四 福 同 春
鹿 鹤 同 春
清代肚兜
蓝印花布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 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 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蓝 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 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 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 俗民情。我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远流 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我们中国人 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 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后来的《贵州通志》载: “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发展到直接用 蜡在布上描绘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量盛 行,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 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
贵州蜡染,以安顺、镇宁、黄平、丹寨 所产独具特色,被誉为“正宗”,这些地 区也被称为“蜡染之乡”。
在苗族神语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 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 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 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纹样。在蝴蝶纹蜡洒 中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 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 纹样。
鱼鸟纹: 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殖和美的纹样。
《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 “染彩”“班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 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 说法。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 “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 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 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 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