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3): 311?318, 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收稿日期: 2007-01-08; 接受日期: 2007-01-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570147)

* 通讯作者。E-mail: t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综述.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魏丽勤, 王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3

摘要 在受精过程中花粉通过其极性生长的花粉管将精细胞运送到胚囊启动双受精, 除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花粉及其极性生长的花粉管也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模式材料。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花粉发育以及花粉管极性生长的分子基础已成为可能。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已初步明确了花粉转录组特征。本文主要讨论了拟南芥花粉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以期帮助读者对花粉发育的研究有全面了解。

关键词 拟南芥, 花粉, 水稻, 转录组

魏丽勤, 王台 (2007).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4, 311?318.

显花植物的雄配子体(花粉)是功能高度特异化的三

细胞或二细胞生物体, 包含单倍的基因组信息。在受精

过程中, 其通过极性生长的花粉管把2个精细胞传递到

胚囊, 启动双受精。花粉管极性生长及其与雌蕊的特异

性识别与互作是保证受精结实的关键(Honys and Twell,

2004)。因此, 花粉是有性生殖的重要调控者。目前杂

种优势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花粉育性来实现的, 对花

粉个体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中

利用杂种优势的程度与范围。另一方面, 花粉的个体发

育、花粉管的极性生长以及花粉管与雌蕊的识别与互

作, 是研究细胞分裂、分化与生长以及细胞识别与细胞

间通讯等重要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良好模型

(McCormick, 1993, 2004)。近50年来, 这方面的研

究一直是植物科学最活跃的热点 (McCormick, 2004;

Honys and Twell, 2004)。在花粉管极性生长的信号转

导机制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如: 证明花粉管顶端定位

的Ca 2+梯度与顶端质膜定位的小G 蛋白是调控花粉管

极性生长的重要信号分子 (Fu et al., 2001)。但由于

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大部分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生

理学分析, 对上述问题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较少, 缺乏突破

性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 国内外的一些实验室已获得了多种类型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花粉发育或花粉功能突变体 (Lalanne et al., 2004a, 2004b), 从中发现了一些决定花粉发育或功能的重要基因。相关研究如: 证明果胶甲基化转移酶(pectin methyleaterases)是花粉管极性生长所必需的 (Jiang et al., 2005); 证明花粉S 位点编码的RNA 酶控制着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 )自交不亲和性 (Qiao et al., 2004)。另外还构建了玉米(Zea may s )、百合(Lilium dav idii )、烟草(N ic otiana tabacum )和Plumbago zelanica 的精细胞cDNA 文库,获得了相应cDNA 信息 (Xu et al., 1999; Engel et al.,2003)。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们对花粉发育及其功能调控机制的认识。花粉的发生发育与成熟涉及一个相对复杂的细胞与分子过程。在其发育过程中, 二倍体的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的小孢子, 随后小孢子通过2次有丝分裂产生功能特异化的三细胞花粉。其发育与细胞分化过程, 涉及一系列的基因表达特性的变化, 使成熟花粉能够合成适合其功能(花粉管极性生长、识别雌蕊等)需要的转录本(Mascarenhas, 1993; Honys and Twell,2004)。因此, 在基因组水平上, 分析小孢子至成熟花粉

312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发育过程中转录组的动态变化, 揭示不同发育时期小孢子与花粉的转录组特点及其特异表达的转录本, 比较花粉转录组与营养细胞转录组的差异, 将会从根本上帮助我们认识花粉功能的特异性。

模式植物拟南芥与水稻 (Oryza sativa) 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拟南芥花粉尤其是成熟花粉的转录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现从小孢子到成熟花粉的发育过程中, 伴随着大量基因的抑制和一些基因的激活。由于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的原因, 不同研究小组之间有关花粉发育转录组的数据还没有统一, 但这些研究已揭示了花粉转录组的一些重要特点, 为基因组导向的特定的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调控网络和细胞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拟南芥花粉的转录组

1.1 花粉转录组的总体特点

到目前为止, 花粉转录组数据主要来源于拟南芥花粉。有关拟南芥花粉转录组研究也仅有少量报道, 主要有3个研究小组参与相关研究(英国莱彻斯特大学Twell D实验室、葡萄牙里斯本大学Feijo JA实验室和韩国梨花女子大学Lee DH实验室)。虽然不同的研究小组得到的数据有差异, 但数据所揭示的花粉转录组的特征基本一致。

1.1.1花粉发育伴随着表达基因数量的降低及特异性转录本的增加

Honys 和Twell (2003)利用8 K拟南芥基因芯片(代表了7 792个注释的基因, 占预测基因的28%), 比较了成熟花粉和4个连续发育的孢子体植株(子叶开放期、四叶莲座期、第一可见花芽期和第一开花期)的基因表达特征。4个孢子体发育时期的芯片数据来源于GARNet 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在花粉中共检测到992个转录本, 占芯片所含转录本的13%, 而在4个时期的孢子体中, 分别有1 365、2 463、2 473和2 128个转录本。花粉表达转录本的数量比孢子体的减少了30%-60%。但是, 花粉表达转录本的39%是花粉特异的, 其余61%至少在一个或几个时期的孢子体中存在; 相反在4个孢子体中, 特异性转录本不超过8%。这表明虽然花粉中表达的总转录本数量较孢子体少, 但其特异性表达的转录本却高于孢子体。此外, 如果将单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规一化为0-100, 用散点图分析发现花粉表达基因与孢子体表达基因之间缺乏相关性, 而孢子体样品间的成对比较则显示这4个孢子体植株的转录组特征趋于一致。表明花粉有着独特的转录组组成,在其相对较小的转录组中包含了高比例的花粉特异性的转录本。

ATH1 GeneChip(包含22 750个注释基因)覆盖了拟南芥基因组(约有28 000个蛋白编码基因)的80%以上,使得花粉转录组的研究可以涵盖近乎整个基因组。2005年, Pina等用流式细胞仪分选了有活性的、水合的拟南芥成熟花粉, 用ATH1 GeneChip比较了花粉与苗、果荚、花和叶子转录组的差异, 通过“蜗牛图像”表现法(graphical “snail view”representations)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等方法发现成熟花粉与营养器官的转录谱有较大差异, 而不同营养器官间的转录谱特征比较相似。4个营养组织表达的基因数目比例相近(花68%、叶62%、苗68%、果荚69%),其中叶、苗和果荚分别仅有2%、4%和6%是组织特异的; 而花粉表达基因数仅占芯片的29%, 但其中多达11%是花粉特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粉为适应其功能的需要, 其基因表达谱趋于与营养组织的不同;也可能与营养组织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而花粉的细胞组成比较简单有关(P i n a e t a l.,2005)。Becker等(2003)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方法分离纯化有活性的水合拟南芥成熟花粉, 用8 K基因芯片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2004年, Honys和Twell利用ATH1 GeneChip分析了拟南芥花粉不同发育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和成熟花粉)转录组动态特征, 在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和成熟花粉中分别检测到11 565、11 909、8 788和7 235种转录本。表明随着花粉发育与成熟,转录本的种类呈下降趋势, 这种下降趋势在二核和三核花粉期更加明显。通过与已经公布的多种孢子体组织,

313魏丽勤等: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包括子叶展开期植株、叶、叶柄、茎、根、根毛区和悬浮培养细胞转录组数据比较, 发现伴随着花粉发育与成熟, 花粉特异性转录本呈上升趋势。花粉特异性转录本比例从单核期的6.9%到二核期的7.2%, 三核期的8.0%, 成熟期的8.6%。因此, 目前的结果均表明成熟花粉表达一套相对特异的转录本; 与营养器官相比, 其转录本的种类减少但特异性转录本却增加。

1.1.2花粉倾向于积累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细胞过程相关的转录本

除了表达谱与营养组织的差异外, 花粉表达转录本在不同功能类群中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不均衡性。Pina等(2005)根据预测的蛋白质功能特征, 将ATH1芯片中的8 463个基因归类到14个功能类群。根据花粉以及营养组织表达转录本及其所编码蛋白的功能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 营养组织和花器官转录本在这些功能类群中的分布相对较为广泛, 而花粉转录本的分布则有明显的偏向性。在花粉转录本中, 与转录相关的转录本被低度代表, 而与信号、囊泡运输、细胞骨架和膜转运相关的转录本被高度代表, 这些细胞过程是花粉萌发以及花粉管极性生长所必需的 (Hepler et al., 2001)。此外, 花粉中细胞壁代谢相关的转录本所占比例与营养组织的相当, 而普通代谢和氧化代谢相关的转录本却是低度代表的。此外, 通过芯片杂交的信号强度可以将基因的表达丰度分为高丰度(最高强度的10%以上)、中等丰度(最高强度的1%-10%)和低丰度(最高强度的1%以下)3个类群。从不同丰度基因数量在花粉和上述4种孢子体组织的分布来看, 花粉中高丰度转录本的比例为17%, 明显高于各时期的孢子体组织(5.2%-8.2%)。如同转运分子和囊泡运输元件一样, 细胞壁代谢、细胞骨架和信号分子在花粉高丰度表达的转录本中也被高度代表。先前的几篇有关拟南芥花粉转录组的文章中也得出了相似的花粉基因表达模式(Becker et al., 2003; Honys and Twell, 2003, 2004; Lee and Lee, 2003)。

同时, Pina等(2005)按GO(gene ontology)的分类标准, 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析了不同的GO术语(GO terms)在拟南芥花粉与不同营养组织转录组中出现的频率。结果显示, 与信号、囊泡运输和膜转运相关的GO术语在花粉中被高度代表; 而与转录、蛋白的合成与降解以及代谢相关的GO术语在花粉转录组中则出现的频率很低。这也与先前的分析结果相符。翻译起始因子相关术语在雄配子体明显高频率地出现, 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核蛋白和核糖体相关的GO术语则很贫乏。与营养组织相比, 翻译起始因子特异地在花粉中高频率出现可能恰恰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花粉中贮存了功能特异的转录本, 当花粉萌发时及时地翻译成与雌性组织相联系的蛋白质。

总之, 花粉中表达一套特异的转录本, 并且不成比例地积聚编码参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蛋白的转录本。

1.2重要细胞过程相关基因在花粉中的表达特征

由于ATH1 GeneChip涵盖了某些基因家族和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80%左右, 目前的花粉转录组的结果也提供了拟南芥花粉一些基因家族和代谢途径相关基因, 特别是非典型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以及小RNA途径、细胞周期调控与膜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1.2.1 非典型MADS-box基因在花粉中优势表达

目前花粉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 除了非典型MADS-box 基因外, 其它的转录因子基因在花粉中不表达或表达活性较低。根据M A D S-b o x蛋白结构域或功能基元(motif)的差异, 通常将其分为典型MADS-box蛋白(具有MIKC基元)和非典型的MADS-box蛋白(不具有严格意义的MIKC基元)。非典型的MADS-box蛋白一般被分为type I 和 MIKC* (de Bodt et al., 2003a, 2003b; Kofuji et al., 2003; Parenicova et al., 2003) 。在植物细胞中, type I MADS-box蛋白没有K基元 (Nam et al., 2004), MIKC*类MADS-box蛋白与典型的MIKC类M A D S-b o x蛋白相比,其I和K基元结构不规则(Henshchel et al., 2002)。Pina等(2005)用ATH1基因芯片研究拟南芥成熟花粉转录组时发现, 在110个已知的MADS-box基因中有79个在芯片上是存在的, 其中49个存在于过滤基因列表中。在这49个过滤基因

314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中有17个(占36%)在花粉中表达, 其中9个(占53%)基因表达的转录本是高丰度的。这些花粉表达的转录本均编码非典型MADS-box蛋白。在4个属于MIKC* 基因中, 3个是花粉选择性表达的。13个属于type I (non-MIKC*)中的4个是花粉特异表达的。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类非典型MADS-box基因在花粉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但是这些基因在花粉中的优势表达暗示其在花粉发育或功能调节中的重要性。

1.2.2 小RNA途径相关转录本在三核和成熟花粉中是缺乏的

植物中的小RNA途径在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植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并发现其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抗病毒防御、基因组重排、异染色质形成和发育时空控制等 (Carrington and Ambros, 2003; Finnegan and Matzke, 2003; Lai, 2003)。最近的研究也明确了一些参与小RNA (miRNA)和短的干涉RNA (siRNA)过程的基因的功能 (Xie et al., 2004)。Pina等(2005)通过对拟南芥花粉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证明小RNA途径的主要功能蛋白, 如Argonaute 1, 2, 4, 7、Dicer-like 1-3、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1, 2, 6等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拟南芥三核期和成熟花粉中是不表达的。相反, 在发育早期的单核和二核花粉以及营养器官中大多数上述基因都是表达的。这说明在三核和成熟花粉中的小RNA途径可能没有活性。小RNA途径在花粉发育晚期的缺失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尚不清楚,但这个结果解释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瞬时转化成功实现成熟花粉粒中基因沉默的原因。这就提示我们要想实现在花粉粒中以RNAi为基础的基因功能分析,应该用花粉发育早期(三核期以前)特异的启动子构建可诱导型的RNAi载体, 并通过稳定转化在花粉发育的早期实现。

1.2.3 细胞周期调控

花粉除了作为研究细胞生长和形态建成的模式材料外,还是研究细胞周期调控的很好的模型 (Boavida et al., 2005)。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 拟南芥花粉的精细胞在开花后进入S期, 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继续细胞周期进程, 受精前到达G2期 (Friedman, 1999)。营养核通常被认为是滞留于G1期。最近转录组的数据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

Pina等(2005)根据已知的调控植物细胞G1-S以及G2-M过渡的关键蛋白质网络 (de Veylder et al., 2003),分析了花粉转录组中编码这些蛋白质的转录本。发现在花粉中不存在编码调控G1向S过渡关键蛋白质CycD 和 E2F-DP (Schnittger et al., 2002; Dewitte et al., 2003)的转录本,同时编码G1-S抑制因子D E L3 (Mariconti et al., 2002)的转录本和编码使细胞周期延长的蛋白CKS2 (de Veylder et al., 2001)的转录本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呈积累的趋势, 这可能导致了花粉营养核不能从G1向S期转换而被阻滞于G1期。然而, 拟南芥花粉却表达大多数参与G2-M过渡的转录本, 但可能通过CDC25磷酸酶基因的表达相对下调而使得整个通路处于失活状态 (Landrieu et al., 2004)。这暗示这些转录本或蛋白在受精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转录本或蛋白是如何进入卵细胞的。这些假设目前尚缺乏蛋白质的证据。

1.2.4 膜运输及花粉的发育和功能

在正常条件下, 花粉的育性依赖于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精细胞向胚囊的输送等(Lord and Russell, 2002)。先前的研究表明, 营养成分如硼, 离子梯度或Ca2+、H+和 K+等的离子流等对花粉管的生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Feijo et al., 2001; Holdaway-Clarke and Hepler, 2003)。因此与这些营养成分和离子相关的膜运输将是花粉发育和行使功能的重要因素。

Bock等(2006)分析了拟南芥单核、二核、三核和成熟花粉转录组中参与膜运输的转录本, 显示757个转运子(transporter)基因在花粉中表达, 其中16%(124个),包括AHA6、CNGC18、TIP1.3和CHX08等是花粉特异或优势表达的。一些基因(C O P T3、S T P2和OPT9)在小孢子和二核花粉中高表达, 它们可能对于小孢子的增殖或细胞分裂是必需的。例如STP2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胼胝体的降解起始时表达 (Truernit

315魏丽勤等: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et al., 1999)。也有一些基因(STP11和LHT7)只在花粉发育的晚期(三核或成熟花粉)表达。突变体实验表明, 这些花粉晚期表达的基因对于花粉管生长时K+和单糖等营养成分的吸收非常重要, 同时也参与维持Cu2+动态平衡、细胞外Ca2+浓度以及细胞质Ca2+动态平衡,这些都是花粉管的生长、受精和种子形成的必要因素。此外, 还有一些在孢子体组织中广泛表达的转运子基因, 当它们相对家族的其它成员在花粉中的某一发育时期高丰度表达时, 它们的功能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SUC1(At1g71880)是一个质膜定位的H+/Suc 共转运子(symporter), 然而转录组的结果显示, 它是在营养器官中广泛表达的SUC家族中唯一在三核花粉中高表达的基因。hap3突变体的花粉萌发, 但花粉管却不能进入柱头 (Johnson et al., 2004), 表明SUC1可能在花粉管生长时聚集蔗糖方面起作用。

因此, 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 转运子不同的表达模式以及一些未知的多元蛋白质为关键突变体分析提供新的线索, 进而把转运子及潜在的受体的生物学作用与雄配子体的发育联系起来。

1.3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转录组的数据为我们认知花粉发育过程中调控网络和细胞功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但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 有关花粉(主要是拟南芥花粉)转录组的数据在不同的报道中差异较大, 使得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还存在争议 (Boavida et al., 2005)。数据差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实验材料花粉的纯度不同。最初Honys和Twell(2003)用的成熟花粉是没有经过纯化的, 那么在这些花粉中就可能会有一些没有活性或活力不强的花粉以及杂质。这些没有活性或活力不强的花粉就可能会伴随着RNA的自降解, 因为在拟南芥成熟花粉中已经观察到自降解现象 (Yamamoto et al., 2003), 这样就会干扰芯片数据的准确性。此后, Becker等(2003)和Pina 等(2005)经流式细胞仪或荧光激活等方法纯化得到有活性的水合的成熟花粉,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RNA的降解等。另外Honys和Twell(2004)所分离的几个发育时期花粉的细胞均一性不够, 如单核期花粉的纯度为95%,而二核和三核期花粉的纯度分别只有77%和88%。由于ATH1基因芯片的灵敏度评估为每个细胞一个转录本,杂细胞中中度和高丰度转录本可能会干扰结果的准确性。也就是说, 在二核期花粉中中度或高丰度的而在三核期没有的转录本就有可能被判断为三核期花粉的转录本, 因为三核期花粉样品混杂有12%的二核期花粉。

第二, 芯片数据分析方法的局限。转录组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和软件的使用。不同报道中对拟南芥花粉芯片数据分析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软件不同, 使其得到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例如Honys和Twell(2004)使用的是经验依赖性MAS 4.0 detection algorithm, 而Pina等(2005)用的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AS 5.0 detection algorithm。利用相同的ATH1 GeneChip, Honys和Twell(2004)用MAS 4.0 detection algorithm分析在花粉中检测到13 977种转录本, 而Boavida等(2005)用MAS 5.0 detection algo-rithm在花粉中检测到11 405种转录本, 相差的2 572种转录本可能是由于使用经验依赖性分析工具而得到的错误信息。

第三, 不同的研究小组选择的用来与花粉比较的孢子体组织不同。Honys和Twell(2003)以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整个孢子体植株(子叶开放期、四叶莲座期、第一可见花芽期、第一开花期)作为与花粉比较的对象。而Becker等(2003)比较了花粉与幼苗、叶、根和角果等不同组织转录谱的差异。前者很可能淡化了基因在各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从而增加了推测的花粉中选择性基因的比例。

最后, 不同研究小组使用的拟南芥的生态型不同。Becker等(2003)使用的是Columbia, 而Honys和Twell (2003)用的是Landsberg ercta。不同生态型之间的表型差异和蛋白质组分析 (Chevalier et al., 2004) 会使人们怀疑对直接比较不同生态型之间转录本差异的评价。通过A T H1G e n e C h i p对拟南芥2种不同生态型(Columbia和Landsberg ercta)芽顶端(shoot apices)转录组研究揭示的实际表达差异支持这一观点 (Schmid et al., 2003)。

316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2水稻花粉的转录组

尽管拟南芥作为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已得到公认,但水稻作为模式材料也正日益被关注。除了其较大的遗传、分子和基因组的信息量外, 还有其作为分类学上的不同的单子叶物种和粮食作物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水稻基因组全序列测序的完成, 以及目前几乎覆盖全部基因组的Affymetrix芯片的公开使用必将加速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特别是转录组方面的研究, 使得能够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进而可探讨被子植物的进化、适应和分化差异等方面问题。为了更广泛地理解植物基因的功能, 聚焦于水稻或拟南芥特异的基因将更有意义, 因为这些基因可能更好地代表了拟南芥和水稻(潜在的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之间根本上的差异。然而, 遗憾的是有关水稻花粉发育转录组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目前, 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希望能通过该项研究为水稻花粉发育机制和功能的理解提供更多的信息, 并为探讨拟南芥和水稻之间本质上的差异提供线索。

3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关系

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以2DE-MS为核心的蛋白质组技术的完善, 人们已经初步高通量地认识了植物花粉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特征。有关花粉转录组的研究, 上文已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关于花粉尤其是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花粉蛋白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H ol m es-Davis等(2005)首次报道拟南芥花粉蛋白质组的研究成果。另外还有本实验室对水稻成熟花粉蛋白质组的研究报道 (Dai et al., 2006)。

虽然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在实验方法上差异很大, 但由于这两种方法的首要目的都是获得基因的表达情况,所以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由于转录组代表了基因表达的中间状态, 蛋白质组代表了基因表达的最终形式, 也即基因功能执行体的最终形式。因此, 生物体为了尽可能节约资源, 这两种表达水平一般呈对应关系。但另一方面, 生物体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 将它作为一个基因表达调控步骤。因此, 总的来说,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应该是大部分相关联的, 只有少数基因由于受到调控而导致其不相关。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表达谱研究手段的不完全性和互补性, 现有的研究倾向于综合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 获得一个表达谱的“全景图”,并实现其间的互补和整合。由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比较研究能提示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状态, 因此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将是未来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尽管目前还没有花粉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数据整合方面的报道, 但拟南芥花粉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研究的相继报道以及相关数据的完全公开化为该项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正在努力进行水稻花粉转录组与蛋白质组数据整合的工作, 试图获得一个水稻花粉发育的“全景图”。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作为后基因组时代, 也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两大主要分支, 两者数据的整合、比对必将为认知生物活动的本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Becker JD, Boavida LC, Carneiro J, Haury M, FeijóJA (2003).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 Arabidopsis tissues reveal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en transcriptome. Plant Physiol 133, 713–725.

Boavida LC, Becker JD, FeijóJA (2005). The making of ga-metes in higher plants. Int J Dev Biol49, 595–614.

Bock KW, Honys D, Ward JM, Padmanaban S, Nawrocki EP, Kendal D, Hirschi KD, Twell D, Sze H (2006). Integrating membrane transport with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through transcriptomics. Plant Physiol140, 1151–1168.

Carrington JC, Ambros V (2003). Role of microRNAs in plant and animal development. Science301, 336–338.

Chevalier F, Martin O, Rofidal V, Devauchelle AD, Barteau S, Sommerer N, Rossignol M (2004). Proteomic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variation between Arabidopsis ecotypes. Proteomics 4, 1372–1381.

Dai S, Li L, Chen T, Chong K, Xue Y, Wang T (2006). Proteomic analyses of Oryza sativa mature pollen reveal novel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pollen germination and tube growth.

317魏丽勤等: 花粉发育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Proteomics6, 2504–2529.

de Bodt S, Raes J, Florquin K, Rombauts S, Rouze P, Theissen G, van de Peer Y (2003a). Genomewide struc-tural annotatio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type I MADS-box genes in plants. J Mol Evol56, 573–586.

de Bodt S, Raes J, van de Peer Y, Theissen G (2003b). And then there were many: MADS goes genomic. Trends Plant Sci8, 475–483.

de Veylder L, Beemster GT, Beeckman T, Inze D (2001).

CKS1At over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nhibits growth by reducing meristem size and inhibiting cell-cycle progression. Plant J 25, 617–626.

de Veylder L, Joubes J, Inze D (2003). Plant cell cycle transitions. Curr Opin Plant Biol 6, 536–543.

Dewitte W, Riou-Khamlichi C, Scofield S, Healy JMS, Jacqmard A, Kilby NJ, Murray JAH (2003). Altered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hyperplasia, and inhibited differentiation in Arabidopsis caused by the D-type cyclin CYCD3. Plant Cell 15, 79–82.

Engel ML, Chaboud A, Dumas C, McCormick S (2003). Sperm cells of Zea mays have a complex complement of mRNAs.

Plant J34, 697–707.

Feijo JA, Sainhas J, Holdaway-Clarke T, Cordeiro MS, Kunkel JG, Hepler PK (2001). Cellular oscillations and 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the pollen tube paradigm. Bioessays23, 86–94.

Finnegan EJ, Matzke MA (2003). The small RNA world. J Cell Sci116, 4689–4693.

Friedman WE (1999). Expression of the cell cycle in sperm of Arabidopsi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game-togenesis and fertilization in plants and other eukaryotes.

Development126, 1065–1075.

Fu Y, Wu G, Yang Z (2001). Rop GTPase-dependent dynamics of tip-localized F-actin controls tip growth in pollen tubes. J Cell Biol152, 1019–1032.

Henschel K, Kofuji R, Hasebe M, Saedler H, Münster T, Thei?en G (2002). Two ancient classes of MIKC-type MADS-box genes are present in the moss physcomitrella patens. Mol Biol Evol 19, 801–814.

Hepler PK, Vidali L, Cheung AY (2001). Polarized cell growth in higher plants. Annu Rev Cell Dev Biol17, 159–187. Holdaway-Clarke TI, Hepler PK (2003). Control of pollen tube growth: role of ion gradients and fluxes. New Phytol 159, 539–563.

Holmes-Davis R, Tanaka CK, Vensel WH, Hurkman WJ,

McCormick S (2005). Proteome mapping of mature polle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Proteomics5, 4864–4884.

Honys D, Twell D (200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rabidopsis pollen transcriptome. Plant Physiol132, 640–652.

Honys D, Twell D (2004).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haploi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Genome Biol 5, R85. Jiang L, Yang SL, Xie LF, Puah CS, Zhang XQ, Yang WC, Sundaresan V, Yea D (2005). VANGUARD1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terase that enhances pollen tube growth in the Arabidopsis style and transmitting tract. Plant Cell17, 584–596.

Johnson MA, von Besser K, Zhou Q, Smith E, Aux G, Patton D, Levin JZ, Preuss D (2004). Arabidopsis hapless muta-tions define essential gametophytic functions. Genetics168, 971–982.

Kofuji R, Sumikawa N, Yamasaki M, Kondo K, Ueda K, Ito M, Hasebe M (2003). Evolution and divergence of the MADS-box gene family based on genome-wide expression analyses.

Mol Biol Evol 20, 1963–1977.

Lai EC (2003). MicroRNAs: runts of the genome assert themselves.

Curr Biol13, R925–R936.

Lalanne E, Honys D, Johnson A, Borner GHH, Lilley KS, Dupree P, Grossniklaus U, Twell D (2004a). SETH1 and SETH2, two components of the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anchor biosynthetic pathway, are required for pollen germina-tion and tube growth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16, 229–240. Lalanne E, Michaelidis C, Moore JM, Gagliano W, Johnson A, Patel R, Howden R, Vielle-Calzada JP, Grossniklaus U, Twell D (2004b). Analysis of transposon insertion mutants highlights the diversity of mechanisms underlying male progamic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Genetics167, 1975–1986. Landrieu I, da Costa M, de Veylder L, Dewitte F, Vandepoele K, Hassan S, Wieruszeski JM, Faure JD, van Montagu M, Inze D, Lippens G (2004). A small CDC25 dual-specificity tyrosine-phosphatase isoform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1, 13380–13385.

Lee JY, Lee DH (2003). Use of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technology to reveal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pollen undergoing cold stress. Plant Physiol132, 517–529.

Lord EM, Russell SD (2002). The mechanisms of pollination and fertilization in plants. Annu Rev Cell Dev Biol18, 81–105. Mariconti L, Pellegrini B, Cantoni R, Stevens R, Bergounioux C, Cella R, Albani D (2002). The E2F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Novel and conserved com-

318植物学通报 24(3) 2007

ponents of the retinoblastoma/E2F pathway in plants. J Biol Chem 277, 9911–9919.

Mascarenhas JP (1993).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ollen tub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Plant Cell 5, 1303–1314. McCormick S (1993).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Plant Cell 5, 1265–1275.

McCormick S (2004). Control of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Plant Cell16(Suppl), S142–S153.

Nam J, Kim J, Lee S, An G, Ma H, Nei M (2004). Type I MADS-box genes have experienced faster birth-and-death evolution than type II MADS-box genes in angiosperms.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1910–1915.

Parenicova L, de Folter S, Kieffer M, Horner DS, Favalli C, Busscher J, Cook HE, Ingram RM, Kater MM, Davies B, Angenent GC, Colombo L (2003). Molecular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complete MADS-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 in Arabidopsis: new openings to the MADS world. Plant Cell15, 1538–1551.

Pina C, Pinto F, FeijóJA, Becker JD (2005). Gene family analy-sis of the Arabidopsis pollen transcriptome reveals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cell growth, division control, and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Plant Physiol138, 744–756.

Qiao H, Wang F, Zhao L, Zhou J, Lai Z, Zhang Y, Robbins TP, Xue Y (2004). The F-box protein AhSLF-S2 controls the pol-

len function of S-RNase-based self-incompatibility. Plant Cell 16, 2307–2322.

Schmid M, Uhlenhaut NH, Godard F, Demar M, Bressan R, Weigel D, Lohmann JU (2003). Dissection of floral induction pathways using global expression analysis. Development130, 6001–6012.

Schnittger A, Schobinger U, Bouyer D, Weinl C, Stierhof YD, Hulskamp M (2002). Ectopic D-type cyclin expression induces not only DNA replication but also cell division in Arabidopsis trich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99, 6410–6415. Truernit E, Stadler R, Baier K, Sauer N (1999). A male gameto-phyte-specific monosaccharide transporter in Arabidopsis.

Plant J17, 191–201.

Xie Z, Johansen LK, Gustafson AM, Kasschau KD, Lellis AD, Zilberman D, Jacobsen SE, Carrington JC (2004).

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small RNA pathways in plants. PLoS Biol2, E104.

Xu H, Swoboda I, Bhalla P, Singh MB (1999). Male gametic cell-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in flowering 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2554–2558.

Yamamoto Y, Nishimura M, Hara-Nishimura I, Noguchi T (2003). Behavior of vacuoles during microspore and pollen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Physiol 44, 1192–1201.

(责任编辑: 白羽红)

Recent Study of Pollen Transcriptome

Liqin Wei, Tai Wang*

Research Center for Molec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Abstract Male gametogenesis in flowering plants is the main function executing sexual reproduction, so the focus of plant scientists is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gametogenesis. For both the model species 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rice (Oryza sativa), the completion of the genome sequence has made possible study of pollen development at the genome level.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ecent advances in pollen transcriptomics of A. thaliana.

Key words Arabidopsis thaliana, pollen, rice (Oryza sativa), transcriptome

Wei LQ, Wang T (2007). Recent study of pollen transcriptome. Chin Bull Bot24, 311?318.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t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生物基因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组学及研究进展_姜宁

生物基因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组学及研究进展 姜 宁1 陈启军 2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联合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2 2.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730 收稿日期:2009 9 13 修回日期:2009 12 1联系作者:陈启军,教授,cq@j jl 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cn 。 摘 要 RNA 转录组学和功能组学的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生命的中心法则(由DNA 转录RNA,再由后者翻译成行使各种功能的蛋白质)因调控RNA 分子的发现而进一步得到扩展。最近的大量研究发现,自基因组中非蛋白质编码区转录的RNA 分子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即转录后的调控功能。在这些RNA 分子中,内源性小干扰RNA 分子、m icroRNA 及pi w i RNA 等的功能逐渐被揭示。本文对目前有关RNA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RNA 转录组 小RNA si R NA m i R NA pi R NA 中图分类号:Q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412(2009)06 0015 05 一、引 言 生物物种遗传物质的组成随着物种进化程度的 提高而逐渐趋于复杂。然而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人们发现很多生物(包括小鼠和人)遗传物质组成的主要差异不是在蛋白质编码区而是在基因组中的非编码(non cod i ng )区。生物物种的种源进化程度越高,其基因组中非蛋白质编码序列的组成比例越高[1],如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DNA 只占基因组的2%左右。长期以来,对基因组序列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编码区的分析上(如基因的序列组成,编码蛋白质的表达、功能及调控规律等)。由于非编码区的序列多含有一些假基因(ps eudo genes)、转座 子(trans poson 或trans posab le ele m ents)及大量的内含子和重复序列,其潜在的功能一直为研究者们所忽视。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垃圾成分(junk DNA )[2]。然而,随着大规模转录组学(transcripto m ics)研究的进行,发现基因组中绝大部分DNA 在细胞活动过程中都是被转录成RNA 的[3],如人类基因组DNA 有93%以上都被转录成RNA,小鼠基因组的转录部分也达到63%以上[3]。这些RNA 有的呈单链存在,有的以双链形式存在。对RNA 转录组的研究经历了小RNA 的发现、大规模RNA 转录组的测定到目前的RNA 调控功能的分析和确定等阶段[3 8] 。RNA 转录 组学和功能组学的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 研究方向。 二、基因组中非编码区转录产生的 RNA 分子种类及功能 根据RNA 片段长度的不同,自基因组中转录的 RNA 分子包括短片段RNA (s hort RNA )和长片段RNA (l ong RNA )[1,7,9,10]。短片段RNA 分子主要包括反式剪切引导RNA (trans splicing leader RNA,S L RNA )、m i cro RNA (m i R NA )、内源性小干扰RNA (en dogenous s m all i nterferi ng RNA,si R NA )、p i w i 蛋白质 结合RNA (p i w i RNA, pi RNA )和一些编码寡肽的小 mRNA 分子[11]。内源性小RNA (endogenous s m all non cod i ng RNA, s n RNA)是一类从基因组中非蛋白 质编码区转录而来的小RNA 分子。目前对内源性s nRNA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S L RNA 、si R NA 和m i R NA 等的发现及功能分析方面。这些小RNA 主要通过影响mRNA 的成熟过程及稳定性进而调节转录因子或其它功能蛋白质的表达和发挥转录后的基因调控功能(post transcri pt i ona l gene regulat i on ,PTGR )。long RNA 主要指mRNA 前体(hnRNA )、mRNA 和一些不编码任何蛋白质的长的单链或双链RNA 片段。

植物MYB类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综 述R evie w 2002201215收到,2002201228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G 1999011604)资助。3联系人,E 2mail :zyw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Tel :02126404209024423。 植物MYB 类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陈 俊 王宗阳3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200032) 摘要:植物M Y B 转录因子以含有保守的M Y B 结构域为共同特征,广泛参与植物发育和代谢的调节。含单一M Y B 结构域的M Y B 转录因子在维持染色体结构和转录调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M Y B 转录因子家族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含两个M Y B 结构域的 M Y B 转录因子成员众多,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次生代 谢的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形态发生。含3个M Y B 结构域的M Y B 蛋白与c 2M Y B 蛋白高度同源,可能在调节细胞周期中起作用。 关键词:M Y B 结构域,M Y B 转录因子,组合调控学科分类号:Q74 随着多种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如何 从这些浩如烟海的DNA 序列中揭示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们有序的时空表达,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显示人类只有30000~50000个基因,生命体是如何以如此少的 基因完成如此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呢?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基因的表达调控,使得每一个基因能适时、适地、适量地表达,并且使得某些基因可以产生多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真核基因的表达随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在不同层次上受到精确调控,如染色体DNA 水平、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的调控等。而转录水平的调控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初期阶段,是很多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方式。转录水平的调控指一类称为转录因子(有时又称反式作用因子)的蛋白质特异结合到靶基因调控区的顺式作用元件上,或调节基因表达的强度,或应答激素刺激和外界环境胁迫,或控制靶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 转录因子通常是一种模块化的蛋白,一般由几个独立的功能域组成,包括DNA 结合功能域,转录激活功能域,蛋白2蛋白相互作用功能域,信号分子结合功能域,核定位信号区等。根据DNA 结合功能域的结构,转录因子可分为以下几类:bHL H (碱性螺旋2环2螺旋)、bZIP (碱性亮氨酸拉链)、homeodomain 蛋白、MADS 2box 蛋白、zinc 2finger 蛋 白、Myb 蛋白、Ap2/EREBP 蛋白、HSF 蛋白、HM G 蛋白和A T hook 蛋白等(Schwechheimer 和Bevan 1998)。 本文试以植物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多样化的M Y B 类转录因子为例,对该类转录因子的研究历 史和现状作一简单介绍。阐述了M Y B 转录因子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并举例说明M Y B 类转录因子如何与其它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相互作用,通过组合调控(combinatorial control )的方式实现对靶基因的精密调控。 1 MYB 类转录因子 M Y B 类转录因子家族是指含有M Y B 结构域 的一类转录因子。M Y B 结构域是一段约51~52个氨基酸的肽段,包含一系列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和间隔序列(图1)。首先是每隔约18个氨基酸规则间隔的色氨酸(W )残基,它们参与空间结构中疏水核心的形成。有时色氨酸残基会被某个芳香族氨基酸或疏水氨基酸所取代,尤其是在植物R2R32M Y B 转录因子中,R3M Y B 结构域的第一 个色氨酸经常被亮氨酸、异亮氨酸或苯丙氨酸所取 代。其次,在每个保守的色氨酸前后都存在一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例如在第一个色氨酸的C 2末端通常是一簇酸性氨基酸(图1)。正是上述这些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使M Y B 结构域折叠成螺旋2螺旋2转角2螺旋(helix 2helix 2turn 2helix )结构。 1982年K lempnauer 等在禽成髓细胞瘤病毒(avian myeloblastosis virus )中鉴定出一个能直接导致急性成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的癌基因,称为v 2myb ,不久发现在正常动物细胞中也存在相应的原癌基因c 2myb ,随后研究结果表明v 2M Y B ,c 2M Y B 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中,与核基质和染色质紧密相连,而且都具有DNA 1 8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J 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2,28(2):81-88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 二、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雄蕊和雌蕊是直接与生殖有关的花的组成部分,单核期的花粉(小孢子)和胚囊(大孢子),以及雄性配子(精子)和雌性配子(卵),将由两种花蕊分别产生,并进一步经受精作用,完成花的有性生殖过程。两种花蕊分别起源于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在经过细胞分裂和一系列生长发育后,形成雄蕊和雌蕊。本节和下一节将分别对雄蕊和雌蕊的发育过程,进行较详的叙述。 雄蕊(即小孢子叶)是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与生殖无直接关系,它的作用是将花药托展在空间,以利传粉,同时把营养输送到花药部分,供其发育时用。花丝的结构一般简单,最外层是一层角质化的表皮细胞,有的还附生毛茸、气孔等,表皮以内是薄壁组织,中央有一条由筛管和螺纹导管组成的维管束贯穿,直达药隔。花药(即小孢子囊)是雄蕊产生花粉的主要部分,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是由4个花粉囊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也有少数种类花药的花粉囊仅2个的,同样分列药隔的左、右两侧。花粉囊外由囊壁包围,内生许多花粉粒。花药成熟后,药隔每一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壁破裂消失,二花粉囊相互沟通,犹如每侧仅含一个粉囊。裂开的花粉囊散出花粉,为下一步进行传粉作好准备(图4-32,图4-33)。 一、花药的发育 最初,在花托上产生雄蕊原基,从雄蕊原基进而形成的花药原始体在结构上十分简单,外面是一层表皮细胞,表皮之内是一群形状相似、分裂活跃的幼嫩细胞。以后由于原始体在四个角隅处细胞分裂较快,使原始体呈现出四棱的结构形状,并在每棱的表皮下出现一个或几个体积较大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大于周围其他细胞,细胞质也较浓,

转录组学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转录组学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关键词:Transcriptomics;RNA;RT-PCR;Profiling;Synthesis;Sequencing;Purification;Micro arrays;Extraction 转录组学(tranomics),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也就是说,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来研究基因的表达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中,小编对近年来转录组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盘点,分享给各位!【1】北大教授开发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新技术 2014年4月29日,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汤富酬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Microfluidic single-cell whole-tranome sequencing”的论文。该研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单细胞的全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全面提高了单细胞全转录组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而在生物体内没有任何两个细胞是完全相同的。传统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混合的大量细胞进行的,无法观察到单个细胞之间细微的差别。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实验技术,提供了更加定量与客观的证据,表明在许多关键生命过程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疾病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特定的单个细胞行为,以及其间的个体化差异与异质性,导致了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而之前基于大量细胞平均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并无法正确反映复杂生物体系的全面真实信息,严重掩盖了独立个体样本的行为以及生命现象中大量存在的随机行为。针对单个细胞的研究,是细胞生命分析技术所追求的极限状态,是对传统技术极大的挑战。 【2】doi:10.1126/science.aaf240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所和皇家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被称作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omics)的高分辨率方法研究一种组织中哪些基因是有活性的。这种方法能够被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中,而且在临床前研究和癌症诊断中是有价值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7月1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of gene expression

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 秦骥 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 学号:22420080150111 引言 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 1 科学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05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05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摘要:转录组测序(RNA-Seq)作为一种新的高效、快捷的转录组研究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转录组的认识。RNA-Seq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组织或细胞中所有RNA 反转录而成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统计相关读段(reads)数计算出不同RNA的表达量,发现新的转录本;如果有基因组参考序列,可以把转录本映射回基因组,确定转录本位置、剪切情况等更为全面的遗传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等。文章主要比较近年来转录组研究的几种方法和几种RNA-Seq的研究平台,着重介绍RNA-Seq的原理、用途、步骤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就RNA-Seq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RNA-Seq;原理应用;方法;挑战;发展前景 Abstract: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RNA-Seq) is a kind of high efficiency, quick transcriptome research methods are cha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nscriptome. RNA-Seq to us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tissues or cells of all RNA reverse transcription into cDNA library were sequenced, through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read paragraph (reads) number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RNA transcripts, find new; if the genome reference sequence, the transcripts mapped to genomic, determine 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shear condition,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logical research, medical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and dru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ared several methods of platform transcriptome studies and several kinds of RNA-Seq in recent years, RNA-Seq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purpose, steps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NA-Seq technology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related field and other content,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future. Key word:RNA-Seq ;application; principle; method; challenge; development prospects

转录因子Oct-4的研究进展

第6期农垦医学第31卷 转录因子Oct-4的研究进展 符毓豪王菊谢松松周宗瑶+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地方 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2) 【摘要】oct4是维持干细胞多能性和自我更新的转录因子,它通过结合靶基因调控区,选择性地抑制分化基因表达或促进多能性基因表达。通常只在多能干细胞中表达,在分化细胞中不表达;它最终决定干细胞是保持多能性还是分化,以及向哪个方向分化。此外。Oct-4在生殖细胞肿瘤研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0ct4;多能性干细胞;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754文献标识码:A TheresearchdevelopmentoftranscriptionalfactorOct-4 FUYu-hao,WANGJu,XIESong—song,ZHOUZong—yao术 (DepartmentofHistologyandEmbryology,Shihez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hiheziXinjiang,832002) 【Abstract】OctMisacriticaltranscriptionalfactomtokeeppluripotencyandself-renewalofstemceilsinvivoandinvitm,anditusuallyexpressasonlyinpluripotentcells.Itbindstotheregulatoryregionsoftargetedgene.Itfinallydeter-minesthecellsdestiny:keepingpluripotencyorturningtodifferentiation.Also,itplaysanimportantpartintheGermcelltumor. 【Keywords】Oct4;pluripotent;development Oct-4是具有较强特异性的胚胎干细胞标志物,它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多向性分化的调节。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子机制是干细胞研究的前沿及热点课题。除外源性信号如LIF、BMP、Wnt能维持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外,转录因子Oct-4特异性表达于全能胚胎干细胞,并与其它转录因子如Sox2一起构成调控网络,共同调控与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分子,是保持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潜能性的关键分子。 1Oct-4的结构 Oct-4是由Pou5F1基因编码产生的,是含POU(Pit.Oct—Unc)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Oct-4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其编码的蛋白Oct-4(也叫Oct-3)是一种POU转录因子,属于V类POU蛋白。POU转录因子是DNA结合蛋白,由POU特异域(POUS)和POU同源域(POUH)的双枝结构构成。POU特异域位于N端,由富含脯氨酸和酸性残基的75个氨基酸组成;POU同源域位于c端,由富含脯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60个氨基酸组成。这两个亚区间通过含有15—56个氨基酸组成的易变区相连接,经螺旋一转角一螺旋结构与DNA结合位点发生联系,激活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内带有顺式反应元件基因的转录。后者的特征性结构为ATGCAAAT八聚体结构域,又称为Oct结构。它通过结合含ATGCAAAT的八聚体结构域而活化相应靶基因,激活或抑制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型的转变。 2Oct-4的上游调控机制 Oct-4的表达由定位于其基因上游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①增强子:Oct-4基因有两个增强子DE和PE。发育中Oct-4的表达依次由DE(桑椹胚、ICM)_÷PE(上胚层)一DE(PGCs)控 基金项目: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GG33 t通讯作者:周宗瑶,组织胚胎学教授,从事生殖与发育方面研究。?542?

转录组RNAseq术语解释

RNA-Seq名词解释 1.index 测序的标签,用于测定混合样本,通过每个样本添加的不同标签进行数据区分,鉴别测序样品。 2.碱基质量值 (Quality Score或Q-score)是碱基识别(Base Calling)出错的概率的整数映射。碱基质量值越高 表明碱基识别越可靠,碱基测错的可能性越小。 3.Q30 碱基质量值为Q30代表碱基的精确度在99.9%。 4.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of transcript per Million fragments mapped) 每1百万个map上的reads中map到外显子的每1K个碱基上的fragment个数。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cDNA Fragments 表示比对到某一转录本上的片段数目,即双端Reads数目;Mapped Reads(Millions)表示Mapped Reads总数, 以10为单位;Transcript Length(kb):转录本长度,以kb个碱基为单位。 5.FC(Fold Change) 即差异表达倍数。 6.FDR(False Discovery Rate) 即错误发现率,定义为在多重假设检验过程中,错误拒绝(拒绝真的原(零)假设)的个数占所有被拒绝 的原假设个数的比例的期望值。通过控制FDR来决定P值的阈值。 7.P值(P-value) 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0.05 为显著,P<0.01为非常显著,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小于0.05或0.01。 8.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花粉粒的发育

第十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第一节授粉与受精 一、花粉粒和胚囊的发育 (一)花粉粒的发育 1.花粉粒的发生 花粉是花粉粒的总称,花粉粒是由小孢子发育而成的雄配子体。花粉囊内的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图10-2),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花粉母细胞的一半。这四个子细胞,起初是连在一起的,叫四分体。不久,这四个细胞彼此分离,最后发育成单核花粉粒。单核花粉粒最后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图10-3)。 图10-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两种胞质分裂类型 A.小麦的连续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产生分隔壁,形成二分体3.后期Ⅱ4.末期Ⅱ5.四分体形成B.蚕豆的同时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后期Ⅱ3.末期Ⅱ4.同时产生分隔壁5.四分体形成(另一小孢子在所见的三个小孢子的后方)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图10-3 花药横切面结构图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阅读材料11-1:减数分裂时间判断 一般植物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间,对环境条件变化甚为敏感。例如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正是水稻生育中的孕穗期,此时如遇干旱、低温、缺乏营养等都会影响花粉粒的正常形成,从而影响结实,降低产量,因此减数分裂时期是农业生产中加强管理的重要阶段。 为了掌握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除了做压片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查外,通常可利用一定的形态学指标或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对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常可根据顶叶(花序下的叶,又称剑叶或旗叶)叶环与下一叶叶环之间的距离数值、幼穗的长度、幼穗分化开始后的天数和积温指数等来判断。例如水稻当剑叶和下一叶叶环重叠(叶环距为零)。颖花长度达到全长的55%~60%时为减数分裂盛期。小麦旗叶全部长出叶稍(挑旗),旗叶与倒二叶的叶耳距为2~4cm时为减数分裂时期。棉花减数分裂时,其花蕾长度达3~4cm,花瓣即将露出花蕊。但有时因品种、地区不同,减数分裂时期也会有所变动,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单细胞转录组扩增原理比较

Single Cell Research Solution Gene Company 范丹青

CellCut Plus 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或 CellEctor Plus 自动化单细胞分选系统 细胞分离 1-100细胞 RNA 提取 10pg-1ng 总RNA ArrayPure?RNA 扩增 TargetAmp? 2-Round aRNA Amplification Kit 扩增得到 10ug mRNA RNA 扩增 Message BOOSTER ? cDNA Synthesis from Cell Lysates Kit 扩增得到1ng mRNA

CellCut Plus 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或CellEctor Plus 自动化单细胞分选系统 细胞分离 100-500 细胞 RNA 提取 NS RNA XS kit 1-3片FFPE 切片(6cm 2) RNA 提取NS total RNA FFPE XS kit RNA 扩增 1-5ng 总RNA Message BOOSTER ? Whole-Transcriptome cDNA Synthesis RNA 提取 ArrayPure?扩增得到10ug mRNA RNA 扩增 TotalScript? RNA-Seq Kit 构建文库

2RNA 提取NS total RNA FFPE XS kit RNA 扩增 1-5ng 总RNA Message BOOSTER ? Whole-Transcriptome cDNA Synthesis CellCut Plus 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或 CellEctor Plus 自动化单细胞分选系统 细胞分离 1-3片FFPE 切片(6cm )

植物bHLH转录因子研究进展_刘文文

生物技术进展 2013年第3卷第1期7 11 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殯 殯 殯 殯 2341 进展评述 Reviews 收稿日期:2012-12-12;接受日期:2012-12-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项目(30970221)资助。 作者简介:刘文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玉米氮利用效率生理学及拟南芥抗逆作用机制。*通讯作者:李文学,研究员,博士,主要 从事小RNA 功能及植物抗逆机制研究。E- mail :liwenxue@caas.cn 植物bHLH 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刘文文,李文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 要:bHLH (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 )是真核生物中存在最广泛的一大类转录因子,其通过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与 靶基因相互作用,进而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植物的bHLH 转录因子为单源进化。bHLH 转录因子不仅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必不可缺,同时参与植物适应多种逆境胁迫的反应过程。然而,由于植物bHLH 家族成员众多、 参与的生物过程复杂,对于其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针对植物bHLH 的进化、结构特点、生物功能,尤其是在适应逆境胁迫中作用等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bHLH ;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DOI :10.3969/j.issn.2095-2341.2013.01.02 Progress of Plant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LIU Wen-wen ,LI Wen-xue *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s (bHLHs )are found throughout the eukaryotic kingdom ,and constitute one of the largest families of plant transcription factors.They can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specific motif in target genes.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lant bHLHs are monophyletic.bHLHs are necessary for plant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biotic-stress responses.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ir origin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due to the large quantities and complexity of plant bHLH family.This paper reviews on the evolu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lant bHLHs ,especially their functions in adapting to abiotic-stress toleranc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plant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s.Key words :bHLHs ;structural features ;biological function bHLH 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自 bHLH 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转录因子对于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长及发育必不可缺。在酵母等单细胞真核生物中,bHLH 参与染色体的分离、新陈代谢调节等过程[1] ;在动物中,bHLH 主要与感知外界环境、调节细胞周期、组织分化等 相关 [2 4] 。植物中bHLH 家族成员数量众多,仅 次于MYB 类转录因子,譬如在拟南芥中有超过140个bHLH 转录因子,水稻中则超过160个。家族的庞大不可避免的造成功能冗余,使研究单个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相对困难。本文拟对有限的植物bHLH 家族研究结果,尤其是参与植物 适应逆境胁迫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 一步深入了解植物bHLH 转录因子的功能的提供理论参考。 1 植物bHLH 的结构特点、家族分类及 进化 1.1 bHLH 的基本结构 bHLH 转录因子因含有bHLH 结构域而得名。bHLH 结构域由50 60个氨基酸组成,可分为长度为10 15个氨基酸的碱性氨基酸区和40个氨基酸左右的α-螺旋-环-α-螺旋区(HLH 区)。

单细胞全转录组扩增总结

1、多重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MALBAC MALBAC single cell 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 A single cell is picked and lysed. First, genomic DNA of the single cell is melted into single-stranded DNA molecules at 94°C. MALBAC primers then anneal randomly to single-stranded DNA molecules at 0°C and ar e extended by a polymerase with displacement activit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creating semi-amplicons. In the following five temperature cycles, after the step of looping the full amplicons, single stranded amplicons and the genomic DNA are used as template to produce full amplicons and additional semi-amplicons, respectively. For full amplicons, the 3′ end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sequence on the 5′ end. The two ends hybridize will form the looped DNA, which can efficiently prevents

WRKY转录因子表达谱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第28卷,第4期,第803-808页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2009,Vol.28,No.4,803-808 专题介绍Review WRKY 转录因子表达谱的研究进展 张颖蒋卫杰* 凌键 余宏军 王明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通讯作者,jiangwj@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摘 要环境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是农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自然 界中存在多种抗逆基因,如抗盐基因、 抗旱基因、抗寒基因等。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及其抗逆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点。WRKY 转录因子是一类参与多种胁迫反应的诱导型转录因子,本文综述了WRKY 转录因子家族的结构特点、WRKY 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 干旱、盐)、外源物质(激素及O 3)处理及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各种胁迫下的表达谱均呈现不同特点,这些差异表达可能与它们所行使的不同生物学功能有关。 关键词 WRKY 转录因子,表达谱,非生物胁迫,RT-PCR Advance on Expression Profile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WRKY Zhang Ying Jiang Weijie * Ling Jian Yu Hongjun Wang Ming Institue of Vegetable and Flower,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orresponding author,jiangwj@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 DOI:10.3969/gab.028.000803 Abstract Environmental stress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plant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crop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agriculture to improve plant resistance to stress.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genes is induced by these stresses in various plants,such as salt-resistant,drought-resistant,chilling-resistant genes and so on.It has become a hotspot to enhance plant adaptability to stress and study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by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ology.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an inducible transcription factor which i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stress responses.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and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abiotic stresses (heat,cold,drought and salt),in exogenous substances (hormones and O 3)and in biotic stresses are reviewed.The expression profile in different stress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s. Keywords 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Expression profile,Abiotic stress,RT-PCR https://www.360docs.net/doc/dc9064696.html,/doi/10.3969/gab.028.0008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973计划项目(2009CB119001)资助 植物对胁迫的响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激过程。植物接受胁迫信号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递途径,最终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录因子在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与靶基因上游的各种特定DNA 元件结合,激活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活性,以调控其时空特异性表达。WRKY 类转录因子是一类研究较多的转录因子,它广泛的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反应、信号分子传递、植物衰老和器官 发育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刘戈宇等,2006)。WRKY 转 录因子最早是在甜薯中发现(Ishiguro and Nakamura,1994),随后在多种植物中陆续发现了大量的WRKY 转录因子。WRKY 基因家族通常具有一个或者两个WRKY 域,WRKY 域能特异的与靶基因启动子区的W-box 结合,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Rushton et al.,1995)。近年来,基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WRKY 基因功能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物种基因组数

果实发育动态研究进展

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苹果果实的生长发育的动态研究、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生化变化及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关键词:苹果;果实;生长发育 Advance in apple fruit growth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taied the advance of growth dynamic, cytological studie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during the apple fruit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 and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apple fruit growth. Key words: Apple;Fruit;Genotype;Fruit growth 苹果是世界性果品,由于其生态适应性较强,果品营养价值高,耐贮性好,供应周期长,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都将其列为主要消费果品而大力推荐(翟衡等,200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苹果果实生长发育与其商品品质密切相关,而果实品质又与果台年龄有关。因此,深入研究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特性,对进一步提高苹果的商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苹果果实生长发育动态 苹果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是指从开花到果实衰老的全过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的时间顺序为:形成叶幕、开花授粉、坐果、果实快速膨大、果实缓慢膨大、成熟。其生长发育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果实的大小是由果肉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共同决定的,果实的大小与果实纵、横径关系密切。苹果果实在年周期发育过程中,纵、横径,体积和单果重的累积增长均呈现为单“S”曲线。果实年周期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等性和不等时增长的特性。不等性:初期(或前期)果实的纵径累积增长量大,中后期横径的累积增长量大,变换时间因品种而不同;不等时性:纵、横径的速增期,多出现在中期,品种间依果实成熟期和果形而有差异。果实年周期发育过程中,初期有一个比重急速上升期,可视作细胞旺盛分裂期;此后比重渐次下降。由比重开始下降日到横径累积增长量超过纵径累积增长量时的时间,可视作贮藏养分阶段,以利用当年制造养分为主过渡的营养转换期(于绍夫等,1982;鲁玉妙,2005)。 二、苹果果实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