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带形城市理论 该理论强调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 镇集合。
几层含义:
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 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
展轴; “两副轴”是指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
展轴。
努力方向
基本形成中国第一大都市连绵带的人口规模,人口吸纳量扩展到1.5亿左右 (占全国的10%),城市化率提高到70%左右。
基本形成具有层级关系的城市体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倍率在2-5倍左右。 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网络,通过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使得大都市连绵带
第十四章规划
一、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概念
1、含义 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2、城镇化的度量
主要指标法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
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 的进展情况。
(一)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① 概念: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分散 大城市人口,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② 理论观点:工业集中、交通运输方便、服务设施齐全是向心力产生的 根源;城市的若干工业远离原料产地并缺乏扩展空间,城区环境污染、 交通混乱、居住条件恶劣,又形成人口的离心力。首先要建立地区性 生产综合体,提供工业发展基础,并综合开发高速交通线网,加强区 内联系;合理安排行政、文化、科学中心;均衡布置生活、娱乐、旅 游、服务设施;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综合职能城市为中心并 与各种专业化城镇相结合的城镇群。
大都市连绵带空间结构大多沿交通轴线呈带状发展,但并非是城市 首尾相连的密实建筑地带,其间不断有农林空地间隔。
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 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等等。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三)我国城镇化
1.发展概况:
1、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2、人口密度(城镇(建城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 3、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S=2(A/N)1/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二)世界城市化
1.城市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 展。
2.世界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大城市 化趋势明显。
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不同的区域分
工,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大都市连绵带
大都市连绵带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 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 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
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纽黑文、费城、 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城市 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形成主轴长600英里, 人口3000多万的大城市连绵分布带。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特征
呈多核心结构,核心地区人口高度集聚;各个大都市区在城市连绵 带内承担不同的功能。
大都市连绵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国家乃至 世界经济、文化、金融、贸易、通讯、信息的汇集和辐射核心,具 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势,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 化器”。
其发展轴线都直接与海岸连接,主要海港成为联接国内、国际两个 运输网的节点。
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交通时间缩短到2-3小时之内。 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 基本形成一体化的污染治理和生区域态城镇建体系设规划体系。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
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 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③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的指导意义: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2.门槛理论
①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的经济问题是提出的。 ②理论观点:认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至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
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①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 别是城镇用地自然条件对扩大范围和继续开发的影响;②基本 工程管线网设施(给排水、交通、电力等)及铺设技术;③城 镇结构及其改造的可能。上述因素标志着城镇发展规模和人口 容量限度。 ③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 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
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
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 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
1980年代以后进入城市化初期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达到 30.4%,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
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为
51.27%。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发展规划
“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的空间布局。 “一核”是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核心的上海大都市,“两翼”是
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北翼和以杭州为中心的南翼; “两主轴”是指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发展轴和从上海到杭州的沪杭发
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出现。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 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
初期发 展阶段
中期加 速阶段
后期稳定 发展阶段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戈德曼于1957年提出了大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的概念, 并于1989年著书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六个大都市连绵带:
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 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 英国的伦敦—伯明翰 欧洲的巴黎西部大都市连绵带 另外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成为潜在的大都市连绵带发展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