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州芗虎乡非JournalofChizhouCollege2008年8月第22卷第4期Aug.2008VoL22No.4
关于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考
段小明,齐观彬
(宿州学院财务处,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银行贷款以其时问短、成本低、数额大的特点,成为高校融资的主要渠道。各高校在利用贷款为高枝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充裕资金的同时,也由于对贷款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盲目贷款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缺少贷款规模风险控制机制等原因,积聚了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构建了贷款规模风险控制评价模型,同时提出要建立完善的贷款资金管理机制,以及拓宽融资渠道来降低贷款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1高校;贷款;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674—1102(2008)04—0044—03
199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高等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在校生由643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2300万人,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随着这种转化,高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已远远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于是各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加速学生宿舍、教学条件等资源的建设,高校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为了解决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高校的主要融资渠道。根据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名为(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多则10几亿元少则几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除去一年内的人员经费、教学、科研、行政等日常业务开支,剩余资金只够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贷款数额巨大的高校,其剩余资金甚至还不够支付贷款利息,这些大规模贷款在给高校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今后的还贷能力提出了挑战。
1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2%。如此高增长的学生规模必然带来高等学校各项经费投入的高增长,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入虽然在总额上有所增加,但生均标准上却逐年下降,这为高等学校办学带来巨大财务压力。
1.1贷款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
随着高校规模的成倍式增长,许多高校利用大发展的机会,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大量征地建设新校区。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必然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贷款的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2—2004年的财务决算汇总资料可以看出,短短3年间,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规模就由88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增长幅度十分惊人。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高校必然负担大量的贷款利息,而这些利息只能全部由高校日常经费预算解决。在既要归还利息又要保证高校日常运转的情况下,贷款高校已经出现了赤字预算、靠贷款维持高校运转的现象。一旦银行资金链条断裂,贷款建设的项目搁浅,高校必然陷入困境,面临现实的债务风险。
1.2贷款项目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高校贷款的用途大多是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所贷资金一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数自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加之一些高校贷款建设项目存在盲目性、重复性、好大喜功,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招生情况不理想或者出现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影响,主要靠学费等收入还贷的高校必然面临高额贷款利息的压力,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
收稿日期:2008_014.02
作者简介:段小明(1974一),男,安徽宿松人,宿州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第4期段小明,齐观彬:关于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思考45
1.3缺乏完善的贷款资金管理机制
与企业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学,对贷款资金的管理认识不清,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因此在贷款融资中,没有明确的资金使用规划,盲目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贷款后,贷款使用管理也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挪用情况严重,更不用说分析贷款的使用效益。这种贷款计划、使用、后续管理、分析的混乱或缺失极易导致盲目贷款、盲目使用,无形中形成财务风险。
2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2.1构建贷款风险评价模型。合理控制贷款规模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中提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教财[2004118号),模型给出了部属高校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以及现有贷款风险指数评价标准,该贷款规模评价模型基于总量控制设计高校贷款规模风险,但前提设定较多,有关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设定条件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项目进行适度调整或修正后,确定本校的贷款控制额度,进而对自身贷款风险状况进行评价。
为了兼顾测算的科学性和操作的便利性,笔者借鉴以上模型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构建了如下贷款规模评价模型。
2.1.1基本设定按照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经营直接相关,将学校各项收支项目划分为经常性收支项目和非经常性收支项目。经常性收支项目是指学校日常教学经营活动中必然发生的收入和支出,通常包括学校各年的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收入,以及日常的人员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个人及家庭补助支出等。
非经常性收支项目则是指学校日常教学经营活动中并非必然发生的收入和支出,通常包括学校的专项收支、偶发性的大额捐赠收入、土地置换收入或其它收入、偶发性的大额固定资产购置或其它支出、一次性的成本费用、自筹基建支出、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支出、其它债权收入或其它债务支出等等。
经常性收支结余=综合收支结余一非经常性收支结余=综合收支结余一专项收支结余一偶发性大额收入一其它债权收入+偶发性大额支出+~次性的成本费用+自筹基建支出+偿还贷款本息支出+其它债务支出非经常性收支结余=专项收支结余+偶发性大额收入+其它债权收入一偶发性大额支出—一次性的成本费用一自筹基建支出一偿还贷款本息支出一其它债务支出
未来一定期间内学校的还款资金来源是可预测的:经常性收支项目及结余可按一定变动规律进行测算(如根据在校生规模同比变动),非经常性收支项目及结余在也均可以预见,不考虑其它不可预计的收支项目。将学校视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内部各层次的资金分布。
2.1.2贷款规模风险指数测算及评价学校还款资金来源的测算。设定年限内学校的还款来源=设定年限内预测的经常性收支累计结余+设定年限内可预见的非经常性收支(不含偿还贷款本息支出和专项收支)累计结余+期初可还款资金
设C表示设定年限内学校的全部还款资金来源,Ci表示设定控制年限内第i年学校可用于还款的资金来源(1≤i≤N),RBi表示设定年限内第i年学校预测的经常性收支结余(1≤i≤N),UBi表示设定年限内第i年学校预测的不含贷款本息支出和专项收支的非经常性收支结余(1≤i≤N),P0表示期初可还款资金。
NNN
c:Po+∑Ci_Po+∑RBPoCPoRBi+∑UBj
c=乞i_乞i+乞j
j=li=li=l
学校贷款控制限额的计算。根据各笔贷款(包括全部存量贷款和拟新增贷款)的利率,分别以其贷款金额为权重(拟新增贷款以拟贷款金额为权重),计算学校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R;再以R为折现率,计算设定年限内学校全部还款资金来源的净现值。
设PC表示设定年限内学校全部还款资金来源的净现值,PC;表示设定年限内第i年(1≤i≤N)学校可还款资金来源的现值,
则PC.-Ci,(1+R)i(1≤i≤N)
PC=Po+PCI+…+PCi+…+PCN
=Po+Cl,(1+R)+…+Ci,(I+R)‘+…
+CN/(I+R)“
o
=Po+乞Ci(1+R)‘(1≤i≤N)
诘l
净现值PC即为学校的贷款控制限额。
贷款规模风险指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学校承贷规模(包括全部存量贷款和拟新增贷款,设为AQ)与其贷款控制限额的比值,就成为衡量学校整体贷款规模风险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