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重点提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
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
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二章: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第三章: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第四章: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A 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
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 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第五章: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
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作用: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
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
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
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
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
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
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49.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
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50.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
第六章: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C良好的体能训
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D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A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B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C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D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6.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a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b静力性等长收缩。
C等动收缩训练d超等长收缩训练e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B对抗性练习C克服弹性物体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F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G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A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B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C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D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E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A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B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C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E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6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分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A持续法:a负荷强度145-170次/分b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
c工方式:作匀速持续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B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C循环练习。
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D游戏,140-150次/分。
20分种以上。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A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
B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运动。
C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
D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E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A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
B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C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负荷量的确定。
A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量的50%。
B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
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A发展柔韧素质与
力量素质相结合。
B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C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D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E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
16岁后,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热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A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B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C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D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A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B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七章:76.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本特征;A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B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C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D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B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会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是基础。
)C感知觉能力。
D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F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G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
B技术环境。
C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B多层面的综合性。
C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
(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A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B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C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D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E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
F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
G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H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I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A系统构成元素不同。
B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A特长技术B运动员的神经类型C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第八章:8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9.战术训练方法:A分解与完整训练法B虚拟现实训练法C减难与加难训练法D想象训练法E程序训练法F模拟训练法G实战法。
90.战术方案制定的考虑的因素:A考虑充分发挥本方各方面的优势B考虑抑制对方的长处,不让对方发挥其优势。
9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A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B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C确定战术原则D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E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F赛前安排战术训练的安排G对本方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H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9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A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B处理好战略策略和战术决策的关系C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