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鲁迅说过:"中国根底全在道教"。而唐代文学在近三百年间,思想采取兼容的态度,即儒、释、道思想的交融。特别是其中的道教在唐朝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唐王朝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以老子为祖先,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唐玄宗天宝元年立崇玄学,还专开"四子科"以取士,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考试内容。道教在唐朝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因此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道教文化在唐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地说,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含蕴深厚、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且形成了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天籁之音,"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就是说,真正能用言语表达出的东西,往往是粗浅表面的,而深层精致的东西,往往是语言所表达不出的。即有些东西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言作为意的载体,只能达意的一部分,而不能达其全部。这言所不能达的部分,只能依靠听者或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意会"和补充。道家这种"言不尽意"的文学观,充分调动了唐代文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使作品空灵流动,余韵深远,启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唐诗是唐文化的精华,是唐文化的典型代表。下面以唐诗为例,说明道教思想的影响。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出于个人爱好也好,出于当时盛行的"温卷"之风,走仕途上的"终南捷径"也罢,总之李白常与道士交游,自己也曾入道,因此他的诗歌受到道教文化强烈的渗透。如李白《玉阶怨》:"美人珠帘下,独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写了一个宫殿中帘后颦眉独坐,泪痕满面的美人,末句问道:"不知心恨谁?"却问而不答,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和忧思。又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再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出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给人以意境清新,开阔之感。

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刘昚虚的"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处。"等等。这些诗,都给读者一个特定的意境或意象,提示或暗示了思维的导向,启发读者来打开联想的大门,意蕴丰厚,言外之意无穷。

二、崇尚自然、质朴率性、热爱自由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返朴归真。《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和庄子都崇尚自然,提倡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灵魂的家园,并崇尚自然美的美学思想,这些都对唐代的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道教文化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对唐代的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的兴盛,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的诗歌都浸润着很深的道味。以往人们都认为王维是笃信佛教的,他一向被称为"诗佛",然而我们从他与道士交往的诗篇中,可以发现他与道教的关系很是密切。如《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送方尊师归嵩山》、《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过太乙观贾生房》、《送张道士归山》等。还有从王维的隐逸诗《终南别业》中,发现他也是很喜爱道教的。"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终南别业》写出了诗人超然物外,心与云闲,回归自然的恬淡情趣。我们再来看看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清空如话,纯朴自然而又真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韵。就连李白都赞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在道教思想体系中,一切教理教义都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生命问题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的枢纽。《太平经》称"人命最重","寿最为善"。这是人类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老子还倡导人性的自由率真。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也说:"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是"圣人之过"。可见道家思想反对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而是要人类争取个性的自由解放。

这种思想影响着唐代的文人们。他们解放了思想,在诗中直陈胸臆,抒发真情。陈子昂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孟浩然傲视功名,慨然高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李白则恃酒狂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牧更是诗酒放浪,坦言无忌:"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连女诗人李冶和鱼玄机,也是不畏世俗之讥,大胆地向情人唱出了爱情之歌,向世俗礼教宣战。

做为唐代文学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唐代小说,即唐传奇,更是体现出了这种道家思想的个性解放意识。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写风尘女子与贵族公子的爱情故事,情节由悲到喜,将一位长安娼女提升到所谓的上层社会,讽刺了门阀士族死守礼教的鄙陋,传达出自由恋爱的渴望。元稹的《莺莺传》情节则是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形象。其他的还有《任氏传》、《离魂记》《霍小玉传》等名篇,都表现出了女性比较自觉地争取自由的意识。还有中唐时期的《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以及晚唐时期的《徐玄之》、《杨叟》等,作者都有意识地对封建社会官场的险恶和争权夺利、利欲熏心、互相倾轧的仇态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可见唐代文人们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解放思想,充分显示和流露了自己的真思想和真性情,成为后世的典范。

三、恣意驰骋、意象繁多、虚实结合

道教影响于唐代文学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对文人们想象力的刺激。道教在自身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很明确地把神仙作为人类摆脱生命局限的企盼,把上古时期的各种神明搜罗到自己的信仰体系中。道教中天上有"三十六天",地上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东海中有"十洲三岛"。道教经典中所记载的神仙多至数百,仅刘向《列仙传》和葛洪《神仙传》所载,就有各种神仙一百五十多人。几乎每一个仙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道教文化为唐代文学开辟了恣意驰骋的新天地,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那些意态飘渺的仙山仙宫,优美的道教神话和传说等,对唐代文学的想象空间的扩展和浪漫风格的表现,有着至深的影响。

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