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
作品:
a.《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
风格的作品。1923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
d.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
《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e.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张: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
象)+(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a.《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
族的自我形象。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
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
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
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a.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
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
术风格。【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地球,我的母亲》。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
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a.《女神》是诗的“呐喊”,《星空》是诗的“彷徨”。
b.《星空》形象体系依然是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但却完全变化了色彩:如《星空》
“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诗人由“五四”
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
c.《星空》失去了《女神》的单纯性与统一性,多种音调,画面交换出现,反映了历史彷
徨时期的复杂多变性。
d.《星空》中的诗,虽缺乏“《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心情感”,但技巧却趋于
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e.《瓶》可以说是《女神》与《星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一种流露。这里有《女神》
式的火山般的热情喷发与奇特想象,也有《星空》时期的时代苦闷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影。
f.《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g.《前茅》里,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新的革命高潮逼近的时代气息,一面宣告和与时代精神
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一面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h.《恢复》里的诗歌无疑已经“属于别一世界”,是无产阶级诗歌的最初尝试。这些诗歌
歌咏了工农大众,充满了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但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郭沫若在《恢复》里放弃了最适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从而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佳作
a.20年代有《卓文君》《聂嫈》《王昭君》三部历史剧,收入《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
有《屈原》《棠棣之花》《虎符》三部五幕历史剧及《南冠草》《武则天》《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b.20年代剧作: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
c.40年代剧作:1)提出了“据今推古”的理论,以及“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求
似”即历史精神的真实表现与把握,“失事”即此前提下“和史事可以出入”2)力求真实反映历史悲剧精神,及融合现实的时代悲剧精神及时代提出的反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
d.《屈原》:1)“屈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剧本是自觉地追求政治主题的尖锐性
的。2)“屈原”形象的厚度不够,缺乏更深刻更耐人咀嚼的思想与艺术力量。3)意外收获:“南后”形象更为复杂与丰满。
e.总而言之: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2)郭
沫若的历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在剧中表现了自己的人格与个性。3)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其历史剧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f.郭沫若历史剧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包括之后抗战期间的《屈原》《虎符》等,都给予历史人物现代思想和现代行为,让他们在历史事件中处处体现现代精神,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表现历史人物的现代精神上,郭沫若的诗人气质,不断体现在剧情和戏剧人物的身上,剧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痛快淋漓的戏剧语言,会不断触发观众的热情和共鸣,从而成为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但其争议之处在于:历史的当代叙事也必须不能太过偏离人们的历史常识。
g.赋予历史人物现代品格;在剧作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戏剧情绪
推向高峰。这是郭沫若戏剧的特色,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李怡本郭沫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