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与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05年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老感慨:回过头来 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 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 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 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发问的选择(When&Who) 1、时机: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人在离世前,最后的遗言往往无所顾忌、一吐为快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中国特色:老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说真话 2、为什么向温家宝发问 类似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其他人提出过,也许是人 微言轻,不值得理会。 现在由钱学森提出,分量自然不同,而且还要等到 临去世才提出来,就显得格外悲壮、沉重。
“钱学森之问”刺痛何处 建国60余年来,我们从未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这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13亿人的大 国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摘自陈清梅等《追寻“钱学森之问” 》,《教育科学研究》 2012年12期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 有人统计,一个国家平均在建国后30年之内获得首 枚诺贝尔奖牌,而新中国建立已50年,却至今与此 项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无缘。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询问: 什么时候中国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被媒体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天问”, 不仅萦绕在钱学森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同仁乃 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钱学森之问”有解吗? (三)钱学森是否有答案(How) 钱永刚:钱学森心中已有答案 钱永刚说,自己不知 父亲“为什么提出 ‘钱 学森 之问’”,但相信“大师 之问 ,答案已然在大师心 中” 。
2009年9月4日,温 总理考察北京35中时曾 说:多次看望钱先生, 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 说你们做得都很好,我 都赞成,“然后,他转过 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 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 给我讲过五六遍”。
温家宝(2010.5.4.): “钱学森之问对我 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 是很大的鞭策”。
无名抽象画“你看它像什么”:调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树上 在重庆南坪实验小学:孩子们看着这 幅图画大声嚷嚷开了。“好像一只漂亮的 鱼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猫头鹰在 打瞌睡”。“我看是神兽金刚吧”!…… 级8班,10名刚满6岁的小朋友走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眼中的这幅画,结果得 出“外星人”、“动物园”等8个答案。还 朋友特别指出“这是画的两头牛,人们正 进行斗牛比赛”,还一边指着图画,一边
一、关于“钱学森之问”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
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
一、关于“钱学森之问”本身
(一)问了些什么(What)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 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 出杰出人才”。
案例: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北京的黄先生是一个机关干部,有个女儿上小学。 照理说,辅导小学的女儿黄先生不在话下,但和标准 答案比起来,他却感觉非常乏力。“老师让孩子用 ‘活泼’造句,她写‘鱼儿在水里游,水很活泼’, 我看了之后表扬女儿想象力挺丰富,拟人的手法也很 新颖。结果到了老师是那儿,得到的却是红叉”。 摘自孙震《 98.9%受访者:当下年轻人缺少质疑 精神》《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日版
摘自李皖婷《记者对话钱 学森之子钱永刚:“钱学森之 问”答案已然在大师心中》,
钱永刚:困惑? 钱永刚在谈到“钱学森之问”时说,“父亲求 学时,国家虽然贫弱,却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今 天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教育却成为了短板,难 以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摘自王俊《“钱学森之问”有答案?》,《新 安晚报》2011年9月18日A4版
专家:画无标准答案 这幅画说是什么像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 同的看法。但成年人 “正是因为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 心理”,都去猜测标准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 的答案。 重庆一中学教师说,想象力本来不应该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减弱。相反,因为经历得更多,看到的更多, 成年人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问题在我们的 学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独 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有异常 的想法,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 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语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 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这种或那种训 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 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二、解放以后到1956年。新中国大学史上短暂的 美丽。那时真是党风、民风、学风最好的时候,进了 大学就犹如进入梦想剧场。每个人都有理想,不是要 当爱因斯坦就是诺贝尔,要么就是居里夫人。同学之 间没有互相猜疑,亲密无间。 三、1980年到1987年。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黄 金时代。在国家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号召下,人们解放 思想,大干快上。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称当代 大学乱脏臭)。
摘自祁晓冬《中国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光明 日报》2000年1月18日第2版
我们离诺贝尔科技奖项仍很远 至于那些认为“钱学森之问”已经过时,认为诺 贝尔奖也不过如此,以后自然就该轮到中国的简单想 法,不仅是对诺奖的玷污,更是对国情的无知或自欺 欺人。作为对国人“诺贝尔奖情结”的回应,强调以 平常心看待诺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仍要看到, 在科技领域,中国离诺贝尔奖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钱学森去世前提出“钱学森之问”的苦心,是直指我 们的大学培养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就算钱学森再 世,此次莫言获奖,大概也抚慰不了钱老心中的困惑 和遗憾吧。
(《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6日2版,罗容海文)
二、中国教育的现状
透过“钱学森之问”这一事实,我们发现,似乎
有 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在教育过程中把杰出人才 “一 网打尽”而不曾有“漏网之鱼”。这张“大网”似乎 是无形 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这张“大网”又是有形的,因 为 “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大网”是存在的。“大网” 的“面 积”很大,因为60年余年来我们未培养出一位杰出人 才;“大网”的“网眼”很细,因为任何一个杰出人 才都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能力培 养”
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 吴定初 Email:wudingchu@
背景
钱学森(1911-2009)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 榻上度过,但他时刻 不忘杰出人才的培养。
生前多次向温总理(2003年始任国务院总 理)提出“钱学森之问”: (2005.7.29,2007.8.3, 2008.8.2,2009.8充满好奇,总 不停地追问大人“为什么”。“为什么晚上天空布 满星星”、“为什么考试考不好就没有希望 了 ”……
梁秋丽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一辑(十) 性 第一节(五) 生命起源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吃饭呢? 我能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不出来吗? 妈妈,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生小宝宝? 为什么结婚以后才会生宝宝?
孩子敢于评价权威
有一次女儿看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好标题的字 都认识,她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哦,这也是王维的”。 我教她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讲到一半,她 说“王维的诗,也不是都好”。我说怎么不好?她说:“不押 韵”。我一看,还真是不押韵。当天晚上,她突发感慨“李白这 个人,写诗还是可以的”。我问为什么,她说“起码比王维押 韵”。 我后来一想,李白的诗不管多么清浅通俗,还真都押韵。我 发现女儿能讲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因为我讲诗词讲了多年, 对大家难免心怀敬畏,却失去了一个孩子对诗词的遴选标准。
摘自胡赳赳采访整理《刘道玉:从改革者到批判者》, 《新周刊》 2010年12期
民间认识 问题本身似乎不难。论据:有关“方案”多多 答易行难
钱学森内心或许有答案;只是他没有说,或许是 不能说、不便说。 人们讨论“钱学森之问”,不能直击时弊,明确 指出问题的焦点、中国教育的症结,人人都欲言又止、 想讲又不敢讲真话,答非所问,或许才是“钱学森之 问”得以产生的土壤。
奈施比特:教育是中国社会中 最保守的领域之一 未来学家奈施比特(John Naisbitt)在其《中国大趋势》 中评价中国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中国社会中最 保
守的领域之一。中国教育体 制相当严苛,过于强调尊师 重道,太少鼓励个人自信; 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太少鼓 励创新”。……“这可不是培 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沃土”。
刘道玉:中国大学百年中有三段“美丽的大学” 一、五四运动后到解放前的30多年。从蔡元培等 人的办学理念就可发现,那时的大学以追求高深学问 为己任。最典型是西南联大,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却 最美丽。8年办学,师生中涌现了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3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8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 171个两院院士。
在1年
有小


成人:大半说是人脸 在重庆工商大学:10名大学生“研究”了这 幅图,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 等,2人回答是“河流”,2人回答是“马”和 “瀑布”。 在南坪步行街: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 半以上都说是“人脸”。有位张先生说,“这个 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调色板打倒了”。有位 高女士看了半天,肯定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流 眼泪”。
华裔学者杨佩昌说“钱学森之问” 据说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 么中国60年出不了顶尖的人才?许多学者研究去研 究来搞不明白,教育官员们想破头也没有得到答案。 其实,问题有那么复杂吗?你只要转脸往德国看一 看不就明白了?除了自由、独立的科研环境之外, 德国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敬畏、淡定、执着和较真也 密不可分。 摘自杨佩昌《为何?“钱学森之问”在德国不 是问题》,《羊城晚报》2013年4月13日第B07版
98.9%受访者:当下年轻人缺少质疑精神 孙震《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日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等单位最近发起的一项调 查(5617人参与)显示,98.9%的受访者觉得当下青少 年缺少质疑精神。 为什么?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是家长爱 养“乖孩子”;53.0%的受访者认为是学校不鼓励质疑; 52.4%的受访者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唯成绩论英雄。其他 原因还有“整个社会都缺乏质疑精神”(49.4%)和 “在当下,质疑成本很高”(28.2%)等。
摘自《于丹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解放日报》2011 年7月17日“解放周末”
随着孩子入学、年级升高,他们慢慢变得不愿发 问,举手发言也少了。孩子不再独立思考、不再愿意 口头表达、不再善于互相配合,原因?
(二)缺乏想象力 21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重庆晚报》(2010年11月24日):2009年,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全球调查了21个国家,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 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 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 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教育的结果 上幼儿园把天真弄丢了,上小学把童年弄丢了, 上初中把快乐弄丢了,上高中把思想弄丢了,上大学 把追求弄丢了,毕业后把专业弄丢了,工作后把锋芒 弄丢了,……当官后把灵魂弄丢了。 1-6岁说真话,7-12岁开始说谎话,13-22岁学习 说假话,23岁以后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 杨福家:“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次原因 2013年6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在 武昌理工学院做了题为“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报 告。其中解读“钱学森之问”时,杨福家说:要把 学生教好,政府有责任,学校、教师有责任,学生 自己也有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不允许学生对老师 质疑,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难以培养出 杰出人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人民网武汉2013年6月 20日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