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动的规律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故你事从中的物农夫质错运在何动处的?给规我们律什角么哲度学启为示农? 夫提一个 小建议,怎样让禾苗长得更好?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原 造,也不能被消灭 理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练习测试
(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 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 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 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练习测试
(2019年高考全国1卷21)漫画(图4)主要讽刺了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 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 的现象 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 准的现象 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测试
(2018年高考天津卷政治4)天津市蓟州区的郭 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 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后来,随着乡村旅游 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 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 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 增收致富。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 A. 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 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 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 市场需求
③建国后,塞罕坝人历经磨难艰苦创业,植树造林, 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塞罕坝的绿色发 展,这正是他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 ,正确的发挥了主观能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处,塞罕坝再次成为“美丽的高岭”。(4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课堂探究探究:二规全面律理解的哲学特上的点规律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 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 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D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
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
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C.②③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 方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法 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论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在中央美院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几位老教授
的回信中所说的“遵循美育特点”,就是提醒我们要遵
循教育的规律做好美有工作。这告诉我们教育规律
()
①是教育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是基于当前教育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规律
③决定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
④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教育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练习测试
(2015年广东政治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 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 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 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 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高三一轮复习课
4.2 把握规律
课前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判断下列观点是否属于规律,并说明理由。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 )
2、新陈代谢
()
3、价值规律
()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 )
课前自主学习检测
5、月亮围绕地球转
()
6、苹果落地
()
7、水往低处流
()
8、万有引力
()
9、守株待兔
【答案】B
(2015·北京卷,24)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注: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 1.漫画《今日姜太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④要改造
规律,创造新的钓鱼方法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3.通过图表法准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016·全国Ⅱ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 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 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 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 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飞鸟无栖树,黄沙天日”到再次成为“美丽的高岭”的过程。(12 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稳定的本质的必然的 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 观规律,不能违背和抗拒规律,否则就会遭受规律 的惩罚。(4分)
②清王朝时期开始,人们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性,在 塞罕坝开围放垦,肆意破坏森林植被,违背了自然 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在塞罕坝出现了“飞鸟无栖 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4分)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 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认 为 人 在 规
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 律 面 前 无 能 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 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 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 人可以改变规 律”“人可以创造规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律”“人可以消灭规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
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

,发挥主观能
5.规律有好坏之分。( )
× 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会给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 但这不能说明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
×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

客观规律。
知识归纳小结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
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
作永远不变的,是
的观点。
易错易混辨析
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
×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练习测试
(2016年高考上海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 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 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 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 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律”“人可以凌驾于
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 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认为人可以 凌驾于规律
规律之上”“人在规 律面前无能为
动性
力”“人只能任规律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之上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摆布”等说法,都可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以直接排除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今年环境日主题,全
社会都应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事务,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
上展示出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尊重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②自然界的
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矛盾
不可调和 ④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辽、金时期, 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 场”。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 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塞罕坝地 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 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56年前,塞罕坝条件之艰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1962年,27名大中专毕 业生,与原3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的369人的植树队伍。经 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塞罕坝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森林覆盖 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 元。塞罕坝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从塞罕坝的演变过程 中,我们可以看出,“贪婪是绿色发展的大敌。绿色发展,首要的原则 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说。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说明塞罕坝出现
B.③④ D.①④
A
提醒
• ①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 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 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 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创造规律
认识规律
改变规律
利用规律
改变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
易错易混辨析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 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
× 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

2.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 [纠错]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 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12、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
考点梳理及重点突破
1、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点拨]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 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 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 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 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3)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 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 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