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_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56
樊秋霞
设计与人文
引 言
苏轼是北宋诗、词、文、画、书法无一不精的大文学家。在
书法上,是“苏黄米蔡”宋四大家之首,他不仅具有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之风,举起了“宋人尚意”的艺术旗帜。
正 文
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王羲之)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真卿),杨风子(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邕)。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他的儿子苏过则说:“吾先君子……少喜二王书,(羲之、献之),晚乃喜颜平原(真卿),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元人郭畀则说:“东坡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这些评论大体说出了苏轼的书学渊源,及早、中、晚年书风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书法,是深受前人书法影响的。东坡学习过李邕、徐浩、颜喜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苏轼中年深受颜真卿书法的影响,曾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可见他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备至。他在颜真卿书体革新精神影响下。努力汲取颜书中的养分,并结合魏晋人浑厚拙朴的风貌,进行创新。朱熹曾经说:“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量,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孰为先后也”。(《朱文公集》)由此,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苏试对神似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从书法造型上看,苏轼书法有以下特点:一是丰腴饱满,遒劲姿媚。二是字型偏扁,取欹侧之势。三是用笔上的偃卧手法。以上三点,构成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轼自己却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说:“仆书作意便仿佛蔡君谟(襄),得意便似杨风子(凝式),更放则似言法华(《妙法莲花经》)矣!”苏东坡虽说无法,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他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兴来一挥百纸尽。”不是一时的灵感所能达到的,那是“堆墙败笔如山丘”的勤学苦练的结果。苏轼的书法以其险峻逼人的气势和神气横溢的气象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筌”的境界。“信手点画”就是对书法规律掌握后的艺术自由,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苏东坡在学习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创新,以达到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境地。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时期书风的精髓。
苏轼虽然文章词赋名重天下,但是他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性。“貌妍容有,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反映出他的美学兴趣是广泛的。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在《孙莘老墨妙亭》一诗中提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艺术观。他认为书法艺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肥瘦各有特点,不应厚此薄彼。这显示了一个大文豪的虚心、旷达的态度,即便对他的门生,如黄山谷、秦观等,他也不以己之好恶而强加于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各骋其才,发挥优势,兼学百家之长,写出自己的“意”,形成自己的风格。
苏轼强调笔画要骨力遒劲,血肉饱满。他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五者之中。“骨”和“肉”是线条本身的美,苏轼说应该骨撑肉,肉没骨,“神”是作品的神韵,是作为外在形状的形象的线条造型所表达的意蕴,即抽象的意境和情趣。线条的形象性和意境情趣的抽象性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的。苏轼认为书法艺术一定要有精神、气力及生气、骨肉、饱酣笔墨。展示其淋漓的血气,这五者缺一,就不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品。他把书法比作有生命的人,用生命的观点把作者和作品联系起来。他把“神”放在第一位,也就把追求意境的美放在形体表现之上,对后来的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书法批评的圭臬。
苏轼书写时注重笔墨工具。《书断》明确提出:“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苏轼在《题所书宝月塔铭》中写道:“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王圭墨,皆一代之选也。”苏轼在品砚方面也很有经验,认为好砚的标准是滑而发墨。其《书砚赠段王与》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两者常相害,滑者辄褪墨。余作孔毅夫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毅夫甚以为名言。”苏轼对墨的要求极高,认为真正的好墨应该黑而有光。其《书怀民所遗墨》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从书写效果看,黑而有光的墨色,显得乌黑纯净,写出的字更有神采,特别是写在绢绫之上,越浓黑光亮的墨,越富有神采。
苏轼所写的碑石和墨迹,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数十年新旧党争中,曾一度被禁止和毁坏,如《宸奎阁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大字碑刻,原石已经不在。但他所遗留下来的墨迹仍然不少。较早的有《治平帖》(故宫博物院藏),约写于三十五岁前后,为行书,字体端庄,富有姿媚,可见其少年时学王羲之的痕迹,然用笔肥壮,绵中裹铁,其酣放处已具后来风貌。
元丰六年(1083)的《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是在黄州写
的一件名迹,系楷书,笔致圆润丰
腴,朴拙厚实,钝滞之处,有人疑为
钩摹。苏轼的楷书字体扁方,左舒右
紧,对此,人有讥之者,黄庭坚说:
“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
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
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
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苏轼楷书另有《祭
黄几道文》(上海博物
馆藏),此卷楷书乃苏
轼与弟苏辙(字子由)联
名吊其好友黄几道之祭
文。(黄几道,名好谦,
福建浦城人,与苏辙有
姻戚之谊)。由苏试撰文
并书,作于元二年(公
元1087年)八月。书此帖
时,苏轼五十二岁。此
帖笔力雄健用笔淳朴如“绵里裹铁”、结字茂密严谨,多左低右
高,以横扁向右上取势。章法上字距疏密不一,疏朗自然。行距也较疏开,透露出清爽的气息。
苏轼晚年的墨迹有《渡海帖》、《与民师书》、《江上
苏轼——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摘 要】苏轼,北宋无一不精的大文学家,尤其是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的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其书法的骨法用笔,风格多样等方面,通过其名作的分析,图文并茂的展现这一书法大师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苏轼;笔法;风格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河北 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