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计数-(share)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绞痛; 3. 用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鉴别的参考; 4. 反映血浆中球蛋白增高,从而可以考虑
到一些导致高球蛋白血症的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血细胞比容(HCT)
概念:血细胞压积pcv,是血细胞在血液 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 :男:40-50容积%(0.45) 女:37-48容积%(0.40)
●粒系明显增多时(粒细胞白血病、
化脓性 感染)
●红系严重减少时(纯红再障) ★粒、红比值减低:
●红系增多时(各种增生性贫血) ●粒系减少时(粒细胞缺乏症)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 ,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 于分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 无明显异常。
血小板减少伴血管瘤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参考值:7-11fL; 临床意义:
增加:破坏 ,骨髓代偿良好 造血功能恢复
减低:持续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15%-17%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
减少:血小板的均一性高; 增高:血小板大小悬殊。
小淋巴细胞:6-10um (90%) 20-40%
临床意义
增多: 生理性 病理性
: 儿童较高 :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
急淋、慢淋、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临床意义
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 放射线、免疫缺陷 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异形淋巴细胞:
原粒
早幼粒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杆状核
分叶核
临床意义
增多生理性:日间变化,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后, 高温或严寒等. 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病理性
广泛的组织损伤血细胞破坏;严
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等.
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
异常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增殖 性疾病)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2)细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形:由圆变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成熟红细胞无核) ●核位置: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 着色由浅变深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从有到无
(3)细胞浆
●量: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
(4)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转移癌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
2.油浸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 (2)计算粒、红比值(myeloid:erythroid,M
:E=2~4:1) ★粒、红比值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ITP、MM) ●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再 障)
★粒、红比值增高:
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
病理性: 感染 感染恢复期 血液病
类白血病反应
概念: 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
应。 即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高,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 但病因去除后该现象也消失。
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外伤、休克
鉴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鉴别
病因
临床表现
中毒性改变
杜勒小体
核变性: 固缩、溶解、碎裂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巨幼贫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棒状小体(Auer小体)
白细胞浆中出现紫红 色、细杆状质。
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淋(-)
急粒、急单(+)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形态: 13-15um,胞质内嗜
酸性颗粒,胞核眼镜状。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第一节 基础理论部分
机体的止血功能是由功能是由血小板 、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这 四大功能共同作用而完成的。 一、止血机制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凝血和血块退缩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 红细胞
减低: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将RBC、Hb、HCT三项数据计算:
1.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 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指每个红细 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 单位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指每升 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 g/L表示。

白细胞计数(原粒)(E、B)

中毒改变

红细胞、血小板

骨髓象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的细胞。
胞浆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未完 全退化的细胞核的成分——核糖 核酸(RNA)。这些嗜碱性的核糖核 酸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后 会显现出来,可在显微镜下进行 相对计数。
8-9.5um 0.005-0.015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 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 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 髓象。
(成熟红细胞) ●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4)胞核与胞浆之比 一般由大变小 三、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见图)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一)骨髓涂片检查 1.低倍镜检查
(1)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数 50-70%
0-5%
0.5~5% 0~1%
20~40% 3~8 %
绝对值(×109/L) 2-7
0.04-0.5 0.05-0.5
0-0.1 0.8-4 0.12-0.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0.5-5%
临床意义
过敏性疾病: 可>10%; 寄生虫病 : 皮肤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传染病恢复期:猩红热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10-12um,黑蓝色 嗜硷性颗粒 0-1%
增多:过敏、慢粒、 骨纤、转移癌等。
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10-15um (10%)
白细胞的检测(WBC)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总数 分类计数 绝对值
白细胞的总数

成人:
新生儿:
参考值 4-10×109/L
15-20 ×109/L
>增多 <减少
6个月-2岁: 11-12×109/L
细胞类型 中性 分叶 (N)
杆状
嗜酸(E) 嗜碱 (B) 淋巴 (L) 单核 (M)
三、网织红细胞 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 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骨髓 晚幼红细胞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24-48h 成熟红细胞
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 察指标。
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参考值:男:0-15mm/1h
女:0-20mm/1h
影响因素:
球蛋白
1、血浆蛋白的比例: 纤維蛋白原
白蛋白
2、红细胞数量、形状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儿童 60岁以上 月经期 妊娠3个月以上
病理性增快:
临床意义
1.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风湿热、结核病; 2. 区分功能与器质性疾病:心肌梗塞与心
增高---非均一性
病例摘要
患者、男、 63岁、退休工人。因“头晕、头痛、胸闷 10天,左上肢乏力3天”于2006年2月16日入院。患 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头晕 严重时呈天旋地转感,持续性,头痛呈全头部胀痛, 伴有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未予诊治。 3天前清晨起床时出现左上肢乏力,能上抬肢体,持 物不稳,一天内反复发作三次,每次持续时间约10分 钟,可自行缓解。起病以来曾有少量牙龈出血,无其 他不适。
②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少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⑵ 核右移: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称~。
核左移:
感染 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临床意义
核右移:
巨幼细胞性贫血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感染恢复期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血常规示:Hb208g/L,RBC7.31×1012/L,WBC 11.3×109/L,PLT 555 ×109/L。
真性红细胞增生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4)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原红<2%, 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为主,各为10%,幼 稚及成熟红细胞形态无异常。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 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 熟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⑴ 核左移: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 正常比值是1:13,若比值增大(杆状核 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更幼稚粒细胞)称~。
【临床意义】
㈠ 中性粒细胞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⑴ 核左移: ①再生性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
轻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6%; 中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晚幼粒细胞; 重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25%,并有更幼稚粒细胞;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RPI=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 人血细胞比容;
正常人:2 大于3:溶贫或急性失血贫血; 小于2:骨髓增生低下贫血。
血小板的检测(pc)
参考值: 100--300×109/L
减少: 增多:
临床意义
生成障碍(再障) 破坏增多(DIC) 分布异常(脾大) >400×109/L 原发增多(真红) 反应性增多(溶血)
临床意义
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 < 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 < 0.5×109/L
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伤寒
血液系统疾病: 再障
理化因素: 放射线、化学物 品、化学药物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疾病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左移 >5%
右移 >3%
【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异形淋巴细胞:<2%
Ⅲ型 (幼稚型)
Ⅱ型 (不规则型)
Ⅰ型 (泡沫型)
临床意义
病毒感染(达10%以上); 细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体、原虫感
染; 药物过敏; 输血、血液透析; 免疫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
单核细胞
14-20um;胞核大不 规则,肾形。
3-8%
临床意义
白血病、脾切除等。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概念: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原理: 1、在循环着的血液中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而不下沉。
取决于红细胞膜和血浆的特性; 2、血沉快慢的关键,在于红细胞是否易于发生叠连现 象。 3、红细胞与血浆间的摩擦力为红细胞下沉的阻力; 4、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带正电荷,红细胞、白蛋白带 负电荷。
:1
5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1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1
5%左右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
增生极度减低 300
:1
1%以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 型),粒细胞减少症或缺 乏症
: 1 0.5%以下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型)
(3)计数巨核细胞: 正常巨核细胞7~35个/1.5cm×3cm
MCV
MCH
MCHC
80-100fl 27-34pg 32%-36%
正细胞 80-100
27-34
32-36
类型
再障 溶贫
大细胞性 >100
>34
32-36
巨幼贫
小细胞
低色素性
<80
<27
<32
缺铁贫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RDW)
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参数,体积 大小的变异系数;
参考值:11.5-14.5% 临床意义:正常— 均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