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探悉
功利主义是关注幸福的学说。它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目标。我们认为,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极大的解放了个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它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融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同时兼具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现代社会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误读,造成我们实践和思想的不统一。文章论述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标签:功利功利主义斯宾塞个人主义
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却似乎羞言功利。反应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一味的认为教育是神圣和崇高的职业,功利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名词应尽快地从教育的词典里剔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领域,却极为相信教育改变人命运的能力,把教育当成改变贫穷、改变地位、带来收入的工具,紧紧着眼于教育的改变个人经济地位的价值,着眼于教育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我们认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不是实践逃脱了理论的预见,而是理论本省有一定的问题。我们认为是一般的教育从业者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在这里,笔者期望通过对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什么是功利?什么是功利主义?
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1]所以,功利在边沁那里,功利并不是功名利禄,功利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最大化。而是基以他对人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
在此之后,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他认为: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祉、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在这之后,贝莱特在1959年又对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仅追求最后的社会福利。在当代新古典经济学语境里,表达为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准则功利主义必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求在各种社会环境下都能导向有道德的结果的行为准则。第二阶段再是定义在这个行为准则下个体正当的社会行为[2]。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哲学体系,现代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理论中对它的排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幸福最大化
归结一下功利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如何深化、演绎,最终其着眼点就在于幸福的最大化上,这是功利主义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述。这里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要追求最大化,会不会造成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呢?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体验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幸福的体验又不同。幸福感不仅每个人不一样,不同的时代也不一样,实现幸福的方式又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探求,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外界强加上的,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情。所以,要问什么是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说了算的。反映在教育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本位,去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厘定上,总是过分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忘了教育的对象。总是过多的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人成就,获得的物质满足,而没有从他们的内心体验,情感满足上出发,寻找适合他们、他们喜爱的教育目的。
其次,幸福虽然是主体的一种体验,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因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他是从结果上判断的。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他对结果的判断不是有用和无用,而是看能否给主体带来幸福感。
第二个问题。功利主义注重于效果,但并不是唯功利的。首先,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功利要分为是个人的功利还是社会的功利。其实,功利主义者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福利,他们把社会的功力即福利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并不是说他们只关注最终福利的实现,只是以这个为目标,寻求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达成。这也是后期功利主义会超越古典功利主义,走向深化、日趋复杂的原因。在斯马特看来,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即善与恶,正当与非正当,正义与非正义等)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正慢
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 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