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假单胞菌的应用研究简介 -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臭假单胞菌的应用研究简介
徐燕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教育部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特性。主要对恶臭假单胞菌在生物降解修复环境污染,原酶液发酵生产活性物质,抗菌制剂在生物农药领域应用研究三方面做了主要介绍,并就其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恶臭假单胞菌;生物降解;抗菌制剂
一、恶臭假单胞菌微生物学性质
1.拉丁学名:Pseudomonas putida
2.形态:革兰氏阴性菌,需氧,直或微弯的
杆菌,不产芽孢,以单极毛或1~2
根极生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接
触酶阳性,不能在酸性条件下生
长。(图1)
3.培养条件:25℃ 需氧培养
蛋白胨培养基:蛋白胨10 g NaCl 5 g 琼脂20 g 水1 L pH 7.2
4.菌种保藏:保藏于-70℃,40%的甘油管中
5.用途:
(1)用于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苯酚等;
(2)某些菌种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可用作植物抗生物质;
(3)其为PGPR(植物生长促生菌)类环境友好菌,可定殖在植物根部,促
进植物生长。
二、恶臭假单胞菌的应用
1.恶臭假单胞菌DLL2E4对苯酚的降解 对硝基苯酚( PNP)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南京农大沈文静等研究者已经从不同环境
样品中分离出大量的能够降解PNP的微生物[ 1 ] 。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好氧降解PNP的途径主要有2条: (1)对苯二酚(HQ)途径。PNP 在单加氧酶作用下,直接脱去硝基,随后生
成HQ, HQ在对苯二酚1, 2 -双加氧酶作用下打开苯环。该途径常见于革兰阴性细菌中。
(2)偏三苯酚途径。PNP在相应酶的作用下,
图1 恶臭假单胞菌电镜观察
依次生成4-硝基儿茶酚和偏三苯酚,最后在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作用下打开苯环。该途径常见于革兰阳性细菌中[ 2 - 4 ] 。
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 DLL2E4是一株降解PNP性能优良的革兰阴性菌,在以PNP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基础盐培养基中,能够在9h内完全降解0.8mmol
PNP[ 5 ] 。早期的研究表明,DLL2E4降解PNP 是通过对苯二酚途径进行的[ 6 ] 。但邓海华[ 7 ]利用已报道的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基因序列,设计保守引物成功地从DLL2E4中扩增得到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基因( pnpC)的保守序列,表明DLL2E4中存在复杂的PNP 代谢途径。
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南京农大生命学院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同源重组成功地敲除了DLL2E4中的pnpC基因,比较了原始菌株和敲除菌株对PNP的不同降解特性,初步研究了恶臭假单胞菌DLL2E4中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 PnpC)在PNP代谢中的作用。
由于代谢的多样性,微生物在降解PNP 时,不仅仅局限于革兰阴性细菌的对苯二酚途径和革兰阳性细菌的偏三苯酚2种途径。ROLDAN等[8]报道了在光合细菌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中存在一条新的PNP代谢途径。该途径在苯环开环之前并未脱硝基,而是PNP在依赖于NADH的单加氧酶作用下生成4-硝基儿茶酚,然后直接邻位开环生成4 - 硝基酮己二酸,再脱硝基进入相应循环。
根据该试验的结果, 以及先前的试验,沈文静等人推测DLL2E4中存在一条与革兰
阴性细菌中常见的对苯二酚途径不同的PNP 代谢途径。具体过程如下:
PNP在单加氧酶的作用下生成对苯二酚,对苯二酚在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偏三苯酚,偏三苯酚在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 PnpC)作用下开环,进入相应循环, 这个推测还需要具体的试验结果加以验证。通过对恶臭假单胞菌模式菌株KT2440基因组全序列的分析,发现KT2440具有2个不同的邻苯二酚1, 2 -双加氧酶[9] 。其他假单胞菌属菌株基因组中也发现了邻苯二酚1, 2 -双加氧酶。分析PNP和邻苯二酚诱导的DLL2ΔpnpC、DLL2E4粗酶液对邻苯二酚的活性发现,在DLL2ΔpnpC降解PNP过程中,存在另一个与开环相
关的双加氧酶, 替代了PnpC的功能。但PNP 诱导DLL2ΔpnpC产生的替代PnpC功能的双
加氧酶与邻苯二酚诱导DLL2ΔpnpC产生的
降解邻苯二酚的双加氧酶不属于同一酶系。
这些结果表明, 在PNP 代谢中诱导产
生的替代PnpC功能的双加氧酶不是邻苯二
酚双加氧酶,而是存在于DLL2E4基因组中的一个尚未发现的双加氧酶,且可能是与偏三苯酚1, 2 -双加氧酶功能类似的双加氧酶。
目前已发现恶臭假单菌还可用于降解
水杨酸,烷烃,1-氯-4-硝基苯,化学农药等物质。
2. 恶臭假单胞菌TS1138生物酶用于
分解L-胱氨酸
L-半胱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 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饲料工业[10]。目前, 工业上主要通过毛发酸水解生产L-半胱氨酸。该工艺生产率低, 且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和废酸造成环境污染[11]。另外, 由毛发水解法或其它方法获得的含半胱氨酸反应液, 由于其组成复杂[12], 并且半胱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13], 所以要从复杂的反应液中分离出高纯度的半胱氨酸是困难的。但半胱氨酸易被氧化成胱氨酸, 而胱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14], 通常利用这一特性可将反应液中的半胱氨酸首先转化成胱氨酸, 沉淀析出, 然后再将分离出的胱氨酸电解还原成半胱氨酸[15], 从而可获得半胱氨酸纯品。
自Sano[10,16]等发现嗜硫氮杂环戊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hiozolinophilum)能够把DL-2-氨基- ∆2-噻唑啉-4-羧酸(DL-2-Amino-∆2-thiazoline-4-carboxylic Acid, DL-ATC)转化为L-半胱氨酸, 利用微生物酶法生产半胱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方向[16]。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自行分离获得一株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TS1138, 并发现其具有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能力[17]。本研究对TS1138菌株转化生成的半胱氨酸后的氧化条件、分离纯化、产物鉴定以及酶源细胞的重复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微生物酶法制取L-胱氨酸和L-半胱氨酸的生产工艺奠定了基础。
实验基本过程如下:
(1)对恶臭假单胞菌在产酶培养基上活化培养,再进行发酵培养,经离心,
弃上清,加PBS 缓冲液重悬浮细胞
制得酶源细胞菌悬液,
(2)加入DL-ATC等底物,进行转化反应,生成L-半胱氨酸的转化液
(3)加入DMSO氧化L-半胱氨酸成为L-胱氨酸
(4)反应得到的含L-胱氨酸的液体经阳离子树脂柱吸附, 氨水洗脱, 收集
洗脱峰, 然后HCl沉淀、洗涤、烘
干后最终得到L-胱氨酸白色粉末, (5)取一定量上述条件所制备的L-胱氨酸粉末溶于HCl后, 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进行检测, 与标准品比对检测其
纯度 (图2)。
图2 HPLC法检测转化液及纯化后的L-胱氨酸含量
A: DL-ATC和L-胱氨酸标准
B: TS1138转化液
C: 纯化后L-胱氨酸。色谱峰分别为
1: L-胱氨酸(保留时间5.371 min)
2: DL-ATC(保留时间6.28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