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主要内容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3、动物体的主要功能系统。
一、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功能单位。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和繁殖相关的化学反应在此进行。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二、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
2、动物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
a.单层扁平上皮 :
分布:肺泡、肾小球、心内膜、血管、淋管
功能:使物质经扩散和滤过作用通过
b.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肾小管、小腺体、卵巢表面
功能:分泌、吸收
c.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消化道表面、胆囊表面、腺体.导管表面
功能:吸收、酶分泌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支气管内表面、输卵管
功能:推动异物和生殖细胞运动
e.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食道、口腔、皮肤
功能:保护下方组织免受机械压力
2).结缔组织: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细胞种类很多,散在细胞间质中。
a.脂肪组织
分布:皮下、肾脏周围、骨骼内、腹部
功能:储存能量、隔热、支持保护器官
b.疏松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分布于表皮下层
功能:包裹和润滑器官
c.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皮肤的真皮、消化道黏膜下层
功能:提高韧性
d.透明软骨
分布:构成胚胎时期的骨骼、长骨的末端、鼻梁、气管、喉头功能:支撑
e.弹性软骨
分布:外耳道、会厌软骨
功能:维持具有弹性的形状结构
f.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功能:抗挤压
g.骨组织
分布:骨骼
功能:支撑、保护、形成血细胞
h.血液
3)肌肉组织:由大量肌细胞(肌纤维)组成。
细胞内有大量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
a. 骨骼肌(横纹肌)
b.平滑肌
c.心肌
4)神经组织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的生命
2)繁殖:无性、有性
无性:二分裂、出芽、质裂
有性:配子生殖接合生殖
3)生活方式:共生寄生互利共生
二、原生动物的类群
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1)鞭毛纲
1.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a.体表被表膜(pellicle)
b.运动方式:鞭毛摆动
c.眼点为光感受器
d.营养方式
e.储蓄泡、伸缩泡
f.生殖方式
2 .重要类群.
(1)植鞭毛亚纲腰鞭毛目、团藻目
(2)动鞭毛亚纲领鞭毛目、动质体目
2)肉足纲
1.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1)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
(3) 胞饮作用
(4) 细胞内消化
(5)伸缩泡
(6)繁殖
2.重要种类
根足亚纲:变形虫目、有壳目、有孔虫目辐足亚纲:太阳虫目、放射虫目
1)变形虫目:痢疾内变形虫
2)有壳目:表壳虫
3)有孔虫目:球房虫
4)放射虫目:等棘虫
3)孢子纲
1.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1)无运动器
(2)具有顶复合器(类锥体、棒状体、微线体)
(3)营养方式为异养,胞口摄取营养
(4)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裂体生殖(人体内)配子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按蚊体内)
4)纤毛纲
1.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1)、大草履虫的基本结构
2 )、运动方向
3)、摄食、消化、排遗
4)、水分调节:伸缩泡
5)、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2.纤毛纲的重要类群
膜口目:草履虫四膜虫小瓜虫下毛目:游仆虫棘尾虫缘毛目:钟虫车轮虫旋毛目:喇叭虫三、原生动物门的内容
1)、四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
2)、各纲的重要类群
3)、名词:表膜伸缩泡食物泡裂殖二分裂大核小核接合生殖变形运动吞噬作用胞饮作用细胞内消化
裂殖子世代交替刺丝泡
第五章多孔动物门
一、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不对称体制
2 )仅有三种细胞类型:扁平细胞、领细胞、变形细胞
3 )体内有发达的水沟系
4)无组织分化,细胞排列疏松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
一、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1)辐射对称体制
2 )两胚层,组织水平的动物(上皮组织,神经组织)
3 )出现消化循环腔
4)网状神经系统
5 )刺细胞用于防御和取食
二、代表动物:水螅
1.身体由两层细胞及中胶层组成
外层:保护、感觉
2 、水螅无呼吸和排泄器官,由各细胞完成呼吸和排泄。
3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再生
三、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1、水螅纲:简单的水螅或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2、钵水母纲:生活史绝大部分是水母体,生殖腺来源于胚层
珊瑚纲:多数群体生活,能分泌石灰质,骨骼,形成珊瑚礁,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四、名词:扁细胞、孔细胞、骨针、水沟系、消化循环腔、上皮肌细胞、网状神经系统、刺细胞、间细胞、细胞外消化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
2、出现三胚层
3、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
4、神经系统趋于集中,出现了梯形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的主要类群
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1.涡虫纲
1)代表动物—真涡虫
2.吸虫纲
1)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3.绦虫纲
1)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四、名词:
原肾管、皮肤肌肉囊、两侧对称、合胞体上皮孕卵节片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门
一、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 、具有原体腔
2 、完全的消化管
3 、体表具有角质膜
4 、排泄系统为1-2个原肾细胞
原体腔: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一直保留到成体,又称作假体腔、初生体腔。
原体腔只具有体壁中胚层,且不具有体腔膜。
二、假体腔动物分类
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身体分节
2 、具有真体腔
3 、具有刚毛和疣足
4 、出现循环系统
5 、后肾管为排泄器官
6 、索状神经系统
分节现象:沿身体前后轴,身体被分割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同律分节:身体除了头部和尾部外,其他体节基本相似
异律分节:不同部分的体节出现了形态的分工及机能的分工
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现象不单表现在外部,它的分节是源于中胚层的,是由外到内的分节。
因此其内部的器官也是按节排列的。
分节在动物演化史中的意义:身体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节的出现是与运动有关的,分节是生理上分工的开始。
不同的体节群司不同的功能,各部分分工精细。
3 出现了真体腔
真体腔: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
环节动物通过裂体腔法(端细胞法)形成了真体腔,在体腔的形成过程中,靠近外侧的中胚层分化为肌肉层和壁体腔膜,与外胚层共同构成体壁,靠近内侧的中胚层分化为肌肉层和脏体腔膜,与内胚层共同构成肠壁。
这时形成的体腔就是位于体壁中胚层和肠(脏)壁中胚层之间的广阔空间。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伸缩运动、物质运输和保持体形)。
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了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的机能
2)利于快速运动
由于体壁和肠壁肌肉靠近体腔的一侧具有中胚层来源的体腔膜将各内脏器官固定住,使得各运动器官既有活动余地又保持相对位置,这对于动物快速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缓冲)。
出现了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血液在一个封闭的血管中流动,不进入组织间隙。
开管式循环:血液有一段不在血管中,进入组织中。
血窦
原腔动物靠体液运输,环节动物则出现了运输营养物质和运送氧气的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的血液具有血色素,可以携带氧。
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
背腹血管及动脉弧为囊胚腔遗留。
消化和新陈代谢机能的提高,使得排泄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体腔管和后肾管
体腔管为体腔膜凹陷形成
后肾管是由原肾管伸入到体腔并和体腔上皮形成的漏斗状开口相连而成的。
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细胞间管,伸到体腔的一端为肾口,开口到体外的称为肾孔(排泄孔)。
而原肾管一端终止于焰细胞,一端开口于体外的细胞内管。
(原肾管为一端开口;后肾管,两端开口)
链状神经系统
比起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更趋于集中。
神经系统最前端为一对咽上神经节(脑),通过围咽神经与腹神经索相连。
腹神经索由两条神经链合
并而成,在每一体节均有一对神经节,神经系统的本体集中在神经节中。
第一对腹神经节称为咽下神经节
出现了原始的附肢形式
刚毛:多数环节动物每个体节都具有刚毛
疣足:海产的环节动物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疣足,疣足是体壁外突形成的,成束的刚毛着生在疣足上,是游泳和爬行的运动器官,同时由于其上密布毛细血管,疣足亦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二、环节动物的重要类群
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游走目:自由游走,头部发达,吻能翻出,吻端具颚,全部体节具有疣足。
隐居目:管居,头部退化,吻无颚,不能伸出,后部体节疣足退化。
4 名词:同律分节、异律分节、闭管循环、开管循环、后肾管、疣足
第十章软体动物们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体制:头、足、内脏团、外套膜
2 都具贝壳
3 呼吸器官----鳃
4 真体腔不发达,只形成了三个腔
围心腔—包围心室
肾腔—排泄器官的内腔
生殖腔—生殖内腔
二、分类
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瓣鳃纲掘足纲头足纲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身体异律分节
2 具分节的附肢
3 具几丁质的外骨骼
4 肌肉成束
5 具有混合体腔
二、主要类群
1 原气管纲
2 肢口纲
3 蛛形纲
4 甲壳纲
5 多足纲
6 昆虫纲
二、生长与变态的激素调节
1 活化激素:由心侧体分泌,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分泌。
2 蜕皮激素:由昆虫的前胸腺分泌,对表皮细胞起作用,引起昆虫蜕皮。
3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具有保持幼虫形状的作用,在成虫期可刺激卵巢和卵黄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
一、主要进步性特征:
1有发达的内骨骼
2 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具复杂结构的脑
3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4 具鳃裂
5 具有可动的上、下颌
6 循环系统出现了位于消化道腹面的心脏
7 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8 出现了成对的由内骨骼和肌肉组成的附肢
二、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器官形成:
1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脊索、神经管
2 中胚层的分化
上节:分化为生皮节、生肌节、生骨节
中节:生肾节
下节:腹膜、浆膜、肠壁肌肉、系膜
3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消化道内层、肝脏、胰脏、呼吸系统内层、膀胱、尿道内层、内分泌腺
外胚层:表皮、皮肤衍生物、口腔、直肠末端的上皮、感觉器官、脑垂体前叶
三、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十七章鱼纲
一、鱼纲特点:
1水生,体表被有鳞片
2 具成对附肢—偶鳍
3 具有上下颌
4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的功能
5 鳃呼吸,单循环
6新陈代谢水平低
二、鱼类的结构特点
(一)皮肤
1. 表皮:生发层
腺层:有许多单细胞腺体,分泌黏液。
2. 真皮:
1)由结缔组织组成,具有韧性,富有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保护功能。
2)真皮中具有鳞片,呈覆瓦状排列
骨鳞:现存硬骨鱼的鳞片
盾鳞:软骨鱼的鳞片——与脊椎动物的牙齿为同源器官
(二)骨骼系统
1)脊椎动物的骨骼:软骨
2)由软骨细胞和周围基质组成。
是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主要支持结构。
硬骨
3)由复杂的古板和骨细胞构成,内有骨髓腔、骨髓。
是成体的主要支持结构。
1、脊柱
1)分化程度低:
躯干椎:着生肋骨尾椎:不着生肋骨
2)双凹型锥体
3)尾鳍: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2、头骨
1)软骨鱼(鲨鱼)终身为软骨
2)硬骨鱼胚胎时期为软骨,后由骨化成骨化硬骨。
头骨骨化点多,形成的硬骨骨片多。
3、附肢骨
1)带骨:肩带:连接胸鳍于头骨
2)腰带:连接腹鳍,简单
3)附肢骨:胸鳍
4)腹鳍
(三)肌肉系统
1)头部肌肉
躯干肌:来源于中胚层上节的生肌节,为横纹肌。
分节明显。
分为:大侧肌和棱肌
大侧肌分轴上肌和轴下肌鱼类轴上肌和轴下肌均发达。
陆生脊椎动物的轴上肌趋于退化,适应于四肢运动。
附肢肌发电肌
(四)消化系统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肠、肛门
软骨鱼:肠道内有由肠壁向内突出而呈螺旋形的薄片构造—螺旋瓣。
硬骨鱼:某些硬骨鱼在胃和肠交界处生有数目不等的盲囊状突起—幽门盲囊
2)消化腺:胃腺、肝脏、胰脏(来源于内胚层)
附属结构 :牙齿、舌、鳃裂、鳃耙
(五)呼吸系统
1.结构:
软骨鱼:鳃间隔特别长,由鳃弓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
鳃由上皮折叠形成栅板状,贴在鳃间隔上。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瓣直接附着于鳃弓上,外有鳃盖保护
功能:呼吸,排泄,身体比重调节器。
1)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为同源器官。
2)红腺和卵圆窗共同调节鳔内气体进出。
(六)循环系统
1)心脏
软骨鱼:1个静脉窦、1个心房、 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
硬骨鱼:有动脉球,无动脉圆锥
单循环:血液每循环全身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体内血液循环途径为一个大圈。
2)动脉:是将由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即离心的血管。
管壁厚而富有弹性。
3)静脉:收集全身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即回心血管
脊椎动物血液回心路径模式:
毛细血管—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心脏
4)脾脏:造血、破会衰老红细胞的场所
(七)生殖系统
1)生殖腺来源: 生殖腺来源于中胚层的下节,紧靠中胚层的内侧加厚形成生殖脊,向体腔内陷入形成生殖腺。
2) 生殖导管的来源
软骨鱼:前肾导管纵裂为二雌性:分为雌性生殖导管(输卵管)和输尿管。
雄性:中肾管专做输精管,副肾管输尿。
硬骨鱼:前肾导管不纵裂为二。
前肾退化时,前肾管转变为中肾管。
生殖腺壁直接延伸形成生殖导管,通泄殖腔。
(八)神经系统
1)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中枢神经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脊髓
2、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
2)大脑:
嗅叶:发达
大脑:脑皮
脑皮:、古脑皮、纹状体:大脑基底较大的神经核、协调机体的运动主要接受来自嗅脑的神经纤维。
间脑:间脑背面中央有一个内分泌腺—松果体,间脑腹面有脑垂体—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中脑:视叶。
视觉
小脑:身体运动的协调中枢
延脑:听觉、皮肤感觉、呼吸中枢
3)鱼脑的特点
1.不发达。
脑与脊髓的重量比为1:1
2.大脑为嗅觉中枢。
皮层为上皮组织。
3.小脑一般不发达,10对脑神经。
十、感觉器官
1、侧线
2、内耳
3、鼻囊
4、眼
第十八章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
(一)皮肤
1、特点:皮肤裸露、富有腺体、有呼吸功能
2 、结构:
表皮:多层细胞,表层细胞角质化
真皮:厚而致密
疏松层:疏松结缔组织,有多细胞腺体、神经末梢、血管、色素细胞
致密层:致密结缔组织
(二)骨骼系统
1、脊柱
分化为四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颈椎:寰椎关节凹与头骨上的两个枕髁相连
躯干椎:包括椎体、椎棘、前关节突、后关节突前一椎体的后关节突与后一椎体的前关节突相连,前凹或后凹型椎体
荐椎:横突发达,与腰带的髂骨相连
尾椎:无尾类的尾椎愈合成一块尾杆骨
2、头骨
1、骨片数目减少
2、具有两个枕髁
3、舌颌骨转变为耳柱骨,鳃弓的一部分转变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3、附肢骨
1)带骨:
肩带:不连于头骨
组成: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乌喙骨、上乌喙骨
弧胸型肩带: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胸骨处彼此重叠
固胸型肩带:青蛙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胸骨处平行愈合
腰带:腰带和脊柱相连。
组成:髂骨、坐骨、耻骨
2)肢骨:典型的五指型附肢
(三)肌肉系统
1、躯干肌:原始分节现象消失。
变形成为成束成块的肌肉。
轴上肌:变薄,分层。
附着于脊椎骨之间,使脊柱运动复杂化
轴下肌:发达。
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2、四肢肌
(四)消化系统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1、口咽腔的特征:
1)有肌肉质可动的舌
2)出现了唾液腺,分泌黏液湿润食物
3)有内鼻孔,使鼻腔不仅有嗅觉功能,还成为气体通道。
2、泄殖腔:肠的末端膨大处,输尿管和生殖管都开口于此腔。
以单一的泄殖孔开口体外
(五)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2、肺为两个简单的囊,内壁呈蜂窝状,肺的表面积不大。
3、需要借助皮肤辅助呼吸
4、气管
5、声带
6、口咽腔呼吸
(六)循环系统
1、心脏
1)心脏:1个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
心房由房间隔分开。
左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由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
二心房由一共同的房室孔通心室。
心室不分隔。
2、血液循环:不完全双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路径,但心室
没有分隔,因此含氧血和缺氧血在心室中混合。
3、静脉系统:
1)后主静脉消失,新出现后大静脉。
2)前主静脉改造为前大静脉。
3)体侧静脉后半部分汇合成腹静脉。
4)出现肺静脉。
5)肾门静脉仍很发达。
4、淋巴系统
1)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
由淋巴管、淋巴窦、淋巴心组成2)作用:辅助血液回心。
3)形成血液
淋巴液组织液
4)路径:淋巴导管的盲端—较大的淋巴管—淋巴导管—心脏5)淋巴窦:淋巴管膨大成为淋巴窦。
6)淋巴心:青蛙有两对能搏动的淋巴心。
7)脾脏:暗红色球形器官。
制造淋巴细胞,破坏衰老细胞。
(七)泌尿、生殖系统
1、肾脏:胚胎期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2、尿道:
雄性:中肾管兼输精、输尿的功能。
雄性保留雌性生殖系统雌性:中肾管输尿、腹膜下陷形成的牟勒氏管输卵。
3、膀胱:泄殖腔腹面的膨大,储尿和重吸收水分
(八)神经系统
1、脑:与鱼脑类似
大脑:原脑皮,内有2个侧脑室。
间脑:间脑背面中央有一个内分泌腺—松果体,间脑腹面有脑垂体—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内有第三脑室
中脑:视叶,内有中脑室。
小脑:仅有一横褶,不发达。
延脑:内有第四脑室
10对脑神经。
2、脊髓:10对脊神经,颈部和腰部有颈膨大和腰膨大
(九)内分泌腺
1、脑下垂体
垂体前叶分泌:
促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发育成熟
垂体中叶分泌:
中叶激素或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控制皮肤的色素细胞,使皮肤颜色变深
垂体后叶分泌:
精氨酸抗利尿激素: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并促进膀胱重吸收水分
2甲状腺:位于舌骨和舌骨后侧突之间一对椭圆形小体。
甲状腺素:调节全身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两栖动物的变态有重要影响。
3 胸腺:位于鼓膜后方一对小卵圆形腺体。
控制幼体性器官早熟。
受脑下垂体抑制。
4 肾上腺:肾脏腹面,色棕黄,呈带状。
肾上腺素:使血压上升,使黑色素细胞收缩,使皮肤颜色变浅。
5 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
(十)感觉器官
1、眼
2、耳:有内耳和中耳的区分
第十九章爬行纲
羊膜卵的结构:羊膜、绒毛膜、羊膜腔、胚外体腔、尿囊、胚胎、卵黄、卵壳
羊膜卵在进化中的意义:胚胎虽然脱离了水环境在陆地发育,但胚胎仍然处于羊膜腔中的羊水环境中,避免了干燥和机械损伤。
这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一大飞跃,解除了脊椎动物在生殖上对水环境的依赖。
使动物能够在广阔的陆地环境中得到深入发展。
也反映了系统发育中胚胎必需在水中发育的现象。
(一)皮肤
1 、具角质鳞片,蜕皮
2、指端具爪:保护、协助捕食
3、骨板:龟鳖类的壳,源于真皮
4、缺乏皮肤腺:皮肤表面干燥减少水分丢失股腺臭腺
5、真皮中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提高体温、保护色
(二)骨骼系统
1.头骨
a.骨化良好。
头骨坚固而且顶部隆起,脑颅腔增大
b.出现眶间隔
c.具有1个枕髁
d.次生腭形成
e.具颞窝眼窝后,颞部的膜质骨消失形成的穿孔,下颌肌肉收缩时可突入其中,增加了肌肉的运动强度,使下颌的取食能力增强
2. 附肢骨
1)肩带:两锁骨之间有十字型的锁)间骨。
2)腰带:髂骨加宽,用于和两枚荐椎相关联
3)肢骨:五指型附肢蛇类无附肢和带骨(蟒科、盲蛇科有带骨)(三)肌肉系统
1、肋间肌:位于肋骨和肋骨之间。
外层为外肋间肌:上抬肋骨
内层为内肋间肌:使肋骨复原
作用:牵引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
2、皮肤肌:起于躯体,止于皮肤的肌肉。
功能:皮肤运动蛇的皮肤肌发达
(四)消化系统
1、口腔腺特别发达,分泌物湿润食物。
唇腺、腭腺舌腺、舌下腺
2、牙齿着生在上下颌边缘,抓住、把持食物。
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蛇的毒牙:沟牙、管牙3、发达的肌肉质的舌:感觉、捕食、示警
(五)呼吸系统
1、肺:内壁分隔增多,扩大了呼吸面积。
2、气管和支气管:颈部出现的产物
气管上有软骨环支持,保持畅通,有利于气体流通
3、喉头:环状软骨、勺状软骨
4、胸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提升胸廓,容积扩大,气体压入
肋间内肌收缩,回缩胸廓,容积减小,气体压出(六)循环系统
1、心脏:静脉窦、心房、心室
心房由房间隔分开,心室不完全分隔。
2、动脉弓的变化
右体动脉弓:开口于左心室左侧运输含氧多的血
左体动脉弓:开口于左心室右侧
肺动脉弓:右心室发出,运输缺氧血到肺
3、静脉:基本为大静脉系统,肾门静脉趋于退化(七)泌尿、生殖系统
1、肾脏:胚胎期为前肾和中肾,成体为后肾,后肾出现的时间较晚,
在身体着生的部位靠后。
后肾一部分来源于后肾芽基,另一部分来源于后肾管芽
2、尿道及生殖管:
雄性:输尿管执行输尿的功能,中肾管输精。
输精,输尿完全分开
雌性:输尿管执行输尿的功能,腹膜下陷形成的牟勒氏管输卵。
3、排泄物:尿酸,不溶于水,随粪便排出
4、膀胱:重吸收水分
(八)神经系统
1)脑:
大脑:大脑半球体积增加,主要是纹状体的增加
新脑,有更多的神经细胞集中。
对外界刺激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
五部脑不在同一平面,延脑有了颈弯曲高级中枢在中脑。
12对脑神经,新增加脊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十)感觉器官
1、眼:双重调节,借改变晶体的形状和位置共同调整焦距。
睫状肌,
巩膜骨
2、耳:球状囊下端突起形成瓶状囊
蜥蜴:骨膜内陷,形成外耳道的雏形
蛇:骨膜、鼓室、耳咽管都消失,地面震动引起下颌震动,传入内耳。
3、嗅觉:犁鼻器发达,鼻腔突起形成,位于口腔顶部。
具有嗅黏膜,
有嗅神经分布
4、郏窝:蛇类的热能感受器,位于鼻孔眼窝之间
第二十章鸟纲
一、主要特征
1、体表被有羽毛
2、前肢特化为翼,后肢第五趾退化
3、鸟类是恒温动物
鸟类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恒温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1)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使体内各种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
2)高而恒定的代谢水平,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大大提高。
3)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可主动扩展自己的生存范围
4、繁殖行为复杂
二、躯体结构
(一)皮肤
1 皮肤薄而松软,干燥而缺乏腺体
2 表皮衍生物
后肢:鳞片、爪
角质喙:包于上下颌
羽毛:鳞片的变形。
功能:隔热,飞翔,保护,触觉。
结构: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