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世界城市发展问题_郭春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富分化问题是大多数城市进 入发达阶段依然面临的一大问题。 世界城市拥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 是其容易成为贫富悬殊地方的原因 之一。世界城市一极是中心区,作为 世界经济、政治的指挥部,聚集着全 球最富有者和最有权势者,另一极是 城市贫民区,聚集着大量低收入人群 和被边缘化的移民和少数民族。
二、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后 继续稳步发展的主要经验
世界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冲 破本行政区域的范围向周边扩展,向 形成大都市圈的方向发展,都依托区 域内城市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便利 的交通通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 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五)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 设
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后,与 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居民 福利等问题备受关注。韩国 1993 年 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1989 年就 开始着手实施全民医保,公共医疗保 险覆盖率从 1989 年的 90.39%上升 到 2007 年的 98.69%。韩国政府还在 这一时期实施“韩国式福利经济模 式”构想,实现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 同步,做好基本收入、基本医疗、基本 教育、居住等关乎居民生活的基本保 障,并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家 庭般的社会”。我国台湾地区 1994 年 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1995 年实 施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1999 年健 康保险覆盖率达到 95.46%。台湾地 区的各项社会保险均由政府直接管 理,法律规定实施保险的最终财政责 任在政府。
(四)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 合作
世界城市都很注重加强城市之 间、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分工协 作,形成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城市群, 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 展动力。为克服大都市“单极集中”模 式的弊端,美国在新规划中强调增强
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区竞争力”。199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的东北部大西洋 沿岸城市带规划,提出“拯救处于危 险中的纽约都市圈”,阐明在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增强城市带竞争力的重 要性。
(三)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影响 城市健康发展
不少城市进入发达阶段后,都程 度不同地出现房价过高、不能妥善解 决低收入群体住房等问题。上世纪 80 年代初,东京提出建设“世界城 市”的目标,为加快中心区发展,放宽 了城市建设项目管理,东京中心区房 地产市场过度发展,房价不断走高, 引起商务成本和居住成本大幅提高, 影响到城市稳步发展。墨西哥城在 这一阶段地价上涨后用于市政建设 的土地大幅减少。由于不能妥善解 决城市化进程中居民住房问题,墨西 哥城在上世纪末人均 GDP 突破 1 万 美元后,后续发展受到影响。
(六)加大低价位住房和廉租房 的供应力度
世界城市进入发达阶段时,由于 贫富分化问题严重,都很注意加大低 价位住房和廉租房的供应力度,妥善 解决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 房问题。巴黎《城市复兴法》明确规定 低租金住房比例必须达到 20%,并 结合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合理 分配低租金住房。伦敦战略规划规 定,开发商新建住房中的 50%必须 低价出售给中低收入群体,否则伦敦
(一)发展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 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后,世 界城市普遍注重发展创新型经济和 服务型经济,大都实现了从以模仿创 新为主到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战略转 变,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 主导产业集群:东京的机器人和动漫 产业集群、首尔的影视和网络游戏产 业集群、伦敦的新媒体产业集群、纽 约的金融业集群,新加坡的生物技术 产业集群,都对整合城市创新能力、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 用。进入这一阶段,世界城市现代服 务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如东京,每 个区都集中发展一类或几类服务业, 服务业集群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网 络化特征。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世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大多始 于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时。为了 缓解中心城区压力,世界城市在这一 阶段加快新城建设。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后,则加快完善新城功能,
规划委员会不批准其建设规划。 (七)引导民间社团和公民参与
打造“和谐都市” 进入发达阶段后,公民的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公民意 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 意愿提高。世界城市进入这一阶段 后,都注重引导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着力打造“和谐都市”。东京的民间环 保运动在促进绿色发展战略制定和 实施中发挥的作用,是民间社团和市 民参与打造“和谐都市”的典范。伦敦 十分强调“社会公正性”,充分考虑人 的需求,尤其是穷人的需求,伦敦战 略规划跟踪分析伦敦人口变化趋势、 外来移民的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并 为不同的外来移民提供符合其文化 传统的建筑设施。
(四)城市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分化问题仍很严重
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进入发达 阶段后,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 很严重。位于纽约城市中心的曼哈 顿区居住人口白人化、上层化和知识 化趋势明显,人均收人远高于其他城 区。伦敦东部地区贫穷、失业、居住条 件差等问题突出,西部地区则出现地 价昂贵、工人短缺等问题,反差很大。 西部巴黎整洁幽静,东部巴黎街道肮 脏,房屋破旧。
(二)面临非工业污染、“热岛效 应”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城市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中心,进入发达阶段前,几乎都加足 马力,加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进入
发达阶段后,工业大多已迁到郊区或 周边地区,但非工业污染的增加抵消 了工业污染的减少。1990—2003 年, 东京工业污染减少了 1/3,二氧化碳 排放增加了 23%,非工业污染、“热 岛效应”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一、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后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下滑影 响城市继续稳步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后,经济增长步入以提升质 量为主的稳定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减 缓,有其合理性。但也有部分城市由 于自身存在问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 大幅下滑,并影响城市稳步发展。巴 黎刚进入发达阶段时,城市土地、劳 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迫使大量企业 外迁,新的产业没有及时发展起来而 影响城市稳步发展。墨西哥城则由 于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布局分 散,没有及时建立起创新型产业集 群,进入发达阶段后缺乏相应支撑, 影响城市稳步发展。
分析研究 中国经贸导刊 ○责任编辑○苏小梅
人均 GD P 超过 1 万美元后的 世界城市发展问题
文 郭春丽 林勇明
人均 GDP 1 万美元是从中等收 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和发达阶段 的界线。近年来,我国深圳、上海、广 州、北京等城市人均 GDP 先后突破 1 万美元,今后将有更多城市进入这 一阶段。总结世界城市在这一阶段 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继续稳步发展的 经验,对于北京、上海尽快建成国际 大都市,其他城市尽快进入世界城市 行列,以及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 市群,均具有重大意义。
(八)及早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 保护
世界城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方面几乎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 之路。人均 GDP 达到 6000—10000 美元时,城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绿 地减少、生态恶化问题突出,政府开 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城市环境 “倒 U 曲线”出现拐点。欧美等发达 国家的拐点出现在 8000—10000 美 元,日韩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拐点出 现在 5000—7000 美元,表明后发国 家更早地开始重视打造“绿色都市”。 从世界主要城市的经验看,先污染后 治理,不仅难度大,还要付出很大代 价,而且治理环境的阶段越推迟,付 出的代价也越大。经验表明,后来发 展起来的世界城市不应走“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而应在推进工业化、城 市化的同时,就开始探索走经济增长 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之路。■
22 2011 年第 12 期
中国经贸导刊 分析研究
解决新城“业城不均”问题,并进一步 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建设“紧 凑型”都市。伦敦市 2004 年制定的大 伦敦战略规划,强调人口和经济增长 要限定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规 模不再扩大,城市发展以竖向增长为 主,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能源、交通 设施、水源等,提高开发强度,发展紧 凑型城市,着力形成有机疏散、紧凑 型、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纽约先实施城市化,然后再由 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一定程度上 代表了美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如 今,美国已经成为城镇化高度发达 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镇一体化、农 村城市化。纽约成功地从城市化向 城郊化过渡,与政府支持密不可分。 一是大规模建设公路,密集如织的 公路网尤其是中高速公路网对美国 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起到了重要作 用。二是实施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 宅政策。
(三)以城市化带动城镇一体化 和农村城市化
推进城镇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是 世界城市进入发达阶段着力解决的 问题,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当属纽 约。上世纪 60—70 年代,纽约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开始实施城市 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郊区化战略,在 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 网点,引导企业和居民纷纷外迁。随 着大批工业园和商业服务网点落户 郊区,分担城市功能的郊区城镇逐步 形成。纽约郊区产生了大量就业机 会,郊区城镇成为中产阶级生活和工 作的主要空间。
(郭春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 所副研究员。林勇明,国家发展改革 委投资所助理研究员)
23 2011 年第 1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