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经济三 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
经济三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1、苏联经济发展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最终确立的斯大林体制(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三个时期。
2、新中国经济发展大体经历:经济恢复时期(1949-52)、过渡时期(1953-56,三大改造时期)、全面建设时期(1956-66)、文革时期(1966-76)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又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阶段;以1978年为界,之前经济发展基本参照斯大林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之后不断自主探索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部分一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改革一、苏联经济体制发展历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7——1921年)背景:①应对内忧外患的战争环境,巩固无产阶级政权②经济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除保留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之外,农民以极低的价格将粮食交售给国家。
普遍实行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受监督。
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特点:完全排斥私有制,不利用市场、商品、货币等发展经济的手段。
结果: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但也引起农民的不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目标没有实现。
2新经济政策(1922年至30年代初)必要性:①恢复经济②平息农民暴动③经济上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税率较轻,税后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
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及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特点: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注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影响:该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小农(或小私有制)占优势的国情;这种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适应俄国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现实。
俄国经济走上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斯大林经济体制(三十年代至苏联解体)建立方式: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实质: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和教训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和教训1991年苏联解体,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是一件震惊的大事。
苏联是一个拥有庞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其解体对国际局势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苏联解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苏联解体让我国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国家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加强体制机制的建设。
苏联的解体反映出它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都存在着深刻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在解体前的几年中,不断地尝试进行改革,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瓦解。
这表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必须不断地进行改良和完善。
其次,苏联解体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解体前,我国与苏联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非常紧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与苏联的市场息息相关。
苏联解体后,我国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全球经济的变化,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最后,苏联解体对我国的政治和国际战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需要根据国家利益和现实情况,积极调整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
此外,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我国需要根据自身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力。
总之,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和教训是很深刻的,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们应该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浅论苏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浅谈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内容摘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一个典范是在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提出的过渡性策略。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为苏俄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核心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均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启示Abstract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is to u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an example of explore Soviet Union‟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the War Communis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o longer adapted to the 1 transition strategy propose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P not onl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oviet Union but also give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 strong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ir core idea of Plan and market combined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capitalism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ve some guidance for the establish of a chinese-typ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have an inspiration for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tinue to adhere to Improve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opening-up water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average. Key wordsNEP Market-economy Inspiration 一、引言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小议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主题词:“苏联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萌芽和形成“苏联模式”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亦称苏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内,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国外,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①余粮收集制,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以应战时需要;②工业国有化,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满足战争要求;③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国家配给,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④实行强制劳动,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只是“战时”的需要,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毕竟,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
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这一政策,推行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有: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恢复商品贸易,推进市场发展;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加国家财富;④实行按劳分配,取消强制劳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推行了包括“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政治大清洗运动”等在内的三大运动,促成“苏联模式”的形成。
1、工业化运动其内容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满足军事工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发展的畸形发展模式下,斯大林政府又提出以“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进行发展的要求,资金的不足更加限制了重工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对中国经济影响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对中国经济影响作者:陈国庆王春宁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20世纪50年代,苏联实施对华援助项目,这既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稳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又直接推动了两国关系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两国关系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怀疑、不信任逐渐进入“蜜月期”,这既符合两国国家利益,又顺应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
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步走向破裂的边缘,苏联对华援助也逐渐停止。
但是苏联对华援助的停止并不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结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关键词:苏联援助经济影响一、中苏友好关系建立背景新中国的建立,无疑对美苏冷战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态势,迫使苏联重新审视与新中国的关系。
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苏联需要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维护远东地区安全。
一是美苏“两极格局”客观上推动了苏联与中国的接近。
二是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有利于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从地缘因素来说,中苏两国毗邻而居,中国的东北、西北等地区与苏联接壤,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稳固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
一是从国情出发,中国受多年战乱影响,经济残破不堪,需要具有同样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苏联给予各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二是从国际形势来看,在“两极格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怀有仇视情绪,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除此之外,美国长期采取扶蒋反共政策,苏联则给予中国共产党多方面指导和支持,在两者的选择上,中国共产党自然更多倾向于苏联。
二、50年代苏联援华的主要内容(一)提供低息贷款,促进经济恢复1950年毛泽东访苏期间,中苏两国以政府名义签订了贷款协定。
苏联从1950年开始在5年之内以1%的利率(该利率为年利率,笔者注)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中国则在10年之内以原材料、农产品以及美元还清本息。
[1]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而苏联提供的低息贷款及时挽救了中国经济,防止经济进一步滑坡。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
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
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及借鉴
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及借鉴近年来,俄罗斯经济连续快速增长,这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俄新体制的建立,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开始正常运转。
这也表明俄罗斯的改革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痛苦、失望和期待后终于显现出成效。
俄罗斯的今天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有: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民主化改革,与形形色色的反民主力量进行无情斗争,打击那些公然反对民主化的势力和既得利益集团,不要再把民主仅仅视为达到某项目标的手段,而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追求的目标;其次,必须大力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保护公民权利,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再次,在进行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步骤明确、有条不紊,最好能够立出一个不激进但坚定不移的民主化进程表,制订出每一步的底线和边界,保证民主化在可控制的轨道内进行,按部就班地逐步放权。
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苏共领导人对西方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幻想通过在国家利益上的让步获取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支持,并给予经济援助。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并不希望出现一个民主的强大的苏联,他们根本就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成为其竞争对手,总是会想方设法予以削弱,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解决国内的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政治智慧。
中国经济的强大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外国施舍;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只能由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完成,而不是靠外国的指导和干涉。
当然,外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吸取,进行建设也必须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要求我们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尽量与各国改善关系,并虚心向先进经验学习。
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
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有:一、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安排;二、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三、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四、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把握好度;五、改革应采取渐进式与激进式相结合的战略。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新经济政策(NEP)是列宁在1921年引入苏联的一项政策,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及对中国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列宁引入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俄国沦为内战与外敌入侵的混乱时期。
战争与革命严重摧毁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对粮食、原材料等生存必需品的供应也严重短缺。
在这一背景下,列宁意识到苏联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经济政策来恢复经济,维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取消强制的粮食征集制度,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量并自由买卖农产品;在城市恢复市场经济,容许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户的经营;对外宣传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经济矛盾,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NEP的最大启示在于:在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实施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面临着与当时的苏联类似的困境,需要在社会主义事业起步的同时恢复战争和革命摧毁的经济基础。
因此,借鉴NEP的经验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苏关系紧张加剧,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几乎中断。
中国需要自主地恢复经济,NEP给出了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的解决方案。
1953年,中国领导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采取了一系列进行探索和实验的经济政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8年提出的"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和工业化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冒进,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了大饥荒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通过对NEP的研究,中国逐渐理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在深圳特区被提出,这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思想影响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专题研究·!"#$%&'()*+,-.+/01234567阎 书 钦 〔摘要〕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赞赏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普遍风气,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问题的认知有一个由负面评价到推崇的转变过程。
论者聚焦于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机械化问题,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与模式做了大量介绍和分析。
思想界由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赞赏,发展到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情与认可。
这种思想态势有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特定背景。
同时,一些论者又对苏联经济模式作出反思。
这表明,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在30年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影响。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苏联经济建设〔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9)-01-0050-12TheIdeologicalInfluenceonChinaoftheAchievementsofSovietEconomicConstructioninthe1930sYanShuqinAbstract:AppreciationofSovieteconomicconstructionbecametheprevailingatmosphereinChina’sideologicalcirclesinthe1930s.Theintellectuals’ideasaboutSovieteconomicissuesweretransformedfromnegativeevalua tionstoadmiration.Theauthorfocusesonindustrialization,agrariancentralization,andmechanizationduringtheSoviet’s“FirstFive yearPlan”and“SecondFive yearPlan,”andintroducesandanalyzesthemodelandachievementsofSovieteconomicconstruction.AppreciationoftheachievementsofSovieteconomicconstructionintheideologicalcommunitydevelopedintoempathyandrecognitionoftheSovietsocialisteconomicsystem.ThespecificbackgroundofthisideologicalsituationwasthegrowingnationalcrisisinChinaaftertheSeptember18Incident.Atthesametime,sometheoristsalsoreflectedontheSovieteconomicmodel.ThisshowsthattheachievementsofSovieteconomicconstructionhadfar reachingideologicaleffectsonChinainthe1930s.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机械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取得快速进展,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衰退。
浅谈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浅谈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浅谈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引言:建国初期,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掀起全方位向苏联学习的热潮。
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经验作为苏联模式的一个方面,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将以北京市为例,简要谈谈对于这一问题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建国初期苏联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北京1 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对北京城建的影响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规划建设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到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为此,在新中国成立了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研究北京市的规划问题,同时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来参加工作。
其中,作为中国学习经验的对象,苏联专家的意见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拒不完全统计1950~1956年,前苏联派到中国的专家就有5092人之多,”不折不扣的“消费城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且经过长年战乱,现存的大部分工产业已停产或倒闭为由商业情况略好,如拥有诸多“老字号”。
对此苏联专家引用了“斯大林的城市规划原则”(内容包括“便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必须是全国的大工业基地”等),指出“为确保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就必须保证工人阶级的数量,要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特别是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才能与首都的地位相称”。
[2]这正与中共在解放前曾多次提到的“将北平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以消除城市中存在的封建残余,建立起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观点一致。
[4]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将北京变为工业城市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学习,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内容之一。
于是,北京便着手进行工业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一五计划期间“北京建设了三百多个工业项目……产业结构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市国民收入中,工业的比重1949年为25.9%,1952年上升到39.5%,1957年又上升到47.4%。
”[3]此外,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对北京的影响不仅在于整体的布局上,还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城市建筑上,如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在北京修建的一系列“斯大林式建筑”(下部较为宽大,顶部多为尖顶,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建筑,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而设计建造的建筑,在斯大林掌权时期被广泛应用,北京市的北京展览馆、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都是这类建筑),体现了苏联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中苏关系。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东北石油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引言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这两个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背景比较1.1 苏联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恢复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NEP的核心是允许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私人贸易,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和交易,同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业。
1.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在对内对外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放弃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允许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市场,促进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升级。
二、实施过程比较2.1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启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恢复了国家经济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私人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NEP为苏维埃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NEP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农民和工业家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严重伤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纯洁性,最终在斯大林领导下被淘汰。
2.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核心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实施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九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四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决定和措施,在国内外务实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莫斯科进行的前后长达两个月的访问。
中国领导人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同时争取得到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外交谈判,毛泽东终于迫使斯大林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1] 那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苏之间在经济关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苏联是否对中国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给予了必不可少的援助?从客观上讲,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后,进一步加强了新中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性,苏联也有义务为其盟友提供全面的经济援助。
然而,中苏条约谈判的过程及结果使得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心存芥蒂,他们之间的猜疑和不满必然形成中苏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心理障碍。
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时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的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对苏联的依赖,以及苏联对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回应,就构成了从中苏条约签订到朝鲜战争结束这一时期[2] 中苏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此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结果。
中国对苏联的经济依赖首先在于,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旧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近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3%,而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又仅占5.5%。
[3] 加上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50年初,这种破坏在电力工业达50%,钢铁工业达90%,而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一般则在50-70%之间。
同时,因工业设施不配套、分布不合理以及供销不畅通,即使在完好的工业企业,其设备利用率也只有45%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俄罗斯(前苏联)建筑设计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宋珊 SONG Shan 孟亨在 MEAENG Hyung jae建国大学,韩国首尔(Konkuk University,Seoul,Korea)01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比起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俄罗斯(前苏联)的影响。
在现在确定中国设计特性的过程中,不能否定中国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带有俄罗斯(前苏联)设计的基因。
在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是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所以研究俄罗斯(前苏联)建筑设计对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影响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中国建筑设计;俄罗斯建筑设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Abstract: New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socialist country and has been infl uenced more by Russia (former Soviet Union) than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s the fi rst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world, Russia (former Soviet Union) necessarily had infl uence on China;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design today, we cannot deny that it does not contain the gene of Russia (former Soviet Union) design. In the fi eld of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 uential par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fl uen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Russia (former Soviet Un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Russia ;Socialist country ;Ideology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18.03.001(0001-07)收稿日期:2018-05-05作者简介:宋珊(1989—),女,韩国建国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孟亨在(1957—),男,博士,韩国建国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楚天学者,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
苏联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苏联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技术支援和军事援助。
苏联的援助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苏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主要包括借款、财政援助、技术援助和商品援助等。
苏联的援助让这些国家能够大量购买苏联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
苏联还曾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对一些国家的债务进行了减免。
这些资金的使用范围广泛,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援苏联的技术支援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咨询、设计、制造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
苏联的支援还涉及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
苏联在这些领域也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使得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援助苏联的军事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各种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和技术咨询等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苏联的援助让这些国家的国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维护他们的国家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苏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朋友。
苏联的援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苏联的援助还使得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更多的平等合作机会,促进了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总结:苏联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在当时的世界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技术支援和军事援助等支持,推动他们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浅析苏(俄)联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苏(俄)联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苏联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其外交政策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
指导思想上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逐渐接授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以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并把马克思主义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大飞跃: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后又形成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
这都正确指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先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然后走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对中国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工人运动中(以1922初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工人罢工的地点都是在大城市,可以看出当时坚持的就是城市中心论。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进行了大屠杀。
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以武力反抗,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三大起义并没有真正成功,其失败也说明了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后来王明又错误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在大城市里盲目地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把革命力量全部暴露给敌人,实际上又犯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之后,不但工人阶级向俄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也开始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北方的苏俄学习救国救民道路。
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 关 键 词】 苏联模式; 中国经济 ; 建国初期; 影响;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F l 1 9 . 5 1 2 ; F 1 2 9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4 — 2 7 6 8 ( 2 0 1 7 ) 0 4 — 0 0 9 5 — 4 0
伟 大的共产 主 义者李 大钊 曾讲 过 : “ 我是喜 欢
布 尔 扎 维 主 义 的 …… 我 总 觉 得 布 尔 扎 维 主 义 的 流 行 ,实 在 是 世 界 文 化 的 一 大 变 动 。我 们 应 该 研 究 他, 介绍 他 , 把他 的实象 , 昭 布 于人 类 社 会 。 ” …由
出“ 苏联 的今 天就是 我们 的 明天”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苏 联 模 式 又 称 斯 大 林 模 式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模 式之一 , 在苏联 的历史 上 曾取得 很大成 就 , 它
的核 心 内容是 权利 的高度集 中。
新 中 国建 立之初 , 国内经 济发 展相 对混 乱 , 而 且 经 济形势 也不 容乐 观 ,在 社会 发展 道路 的选择
苏 联 模 式 对 建 国初 期 中国经 济 的 影 响及 启 示
景 红 霞
( 太 原 师 范 学院 , 山西 晋 中 0 3 0 6 1 9)
【 摘 要 】 苏联 模 式在 苏 联 的历 史 上有 过 辉煌 时期 , 新 中 国建 国后 , 苏联 模 式很 大 程度 上 左右 了 中 国现 代
一
步 商谈 经济援 助 和军事 问题 ,加强苏 联对 新 中
国的了解 ,以刘 少奇 为组 长 的代 表 团特意去 苏联
访问 , 在会 上双 方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 问题交换 了意见和看 法 。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及其发展过程、表现和特点。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此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照搬照抄阶段和扬弃阶段。
中国建国初期的照搬照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吸收苏联模式的精华,另一方面对其弊端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目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 (2)(三)“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3)(四)苏联模式的特点 (3)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一)建国初期——照搬 (4)(二)改革开放以后——扬弃 (4)参考文献 (6)“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俄);经济建设;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的角度,以中苏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三个经济政策和体制为例,分析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53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这一方针与1925年苏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提出背景、实施方式、实施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都极其相似。
首先两国在提出方针时都面临相似的境况: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并巩固,但仍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需要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由于国家处于农业国阶段,无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保障。
在实施方式上,中苏两国分别在1953年和1928年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点上中国充分借鉴了苏联“五年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五年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周期去系统规划国家经济发展的蓝图,减少了经济发展的盲目性。
在工业化的开始阶段,两国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
但是,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问题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也体现出来了。
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重工业的投资占财
政支出的比重猛增,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农村盲目地开展起来。
类似的运动在苏联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1929年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在农村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中苏两国先后在农村进行的公有化运动,都是采取自愿与胁迫相结合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全国99%以上农民加入公有化组织。
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极度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可以说两国的做法都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在农业集体化后,苏联的粮食产量是在减少的。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全盘集体化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年均粮食产量为7527万吨,而一五期间降为7360万吨,而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而畜牧业情况则更差。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经常被忽视,就是那不大的宅旁园地生产出的农产品占据了国家农产品产量相当大的比例。
《全球通史》这样写道:“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3%~30%。
”由此可见,集体农庄的贡献。
在中国,一个直观的数字就能反映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破坏:1959年同1958年相比较,粮食总产量减少了3000万吨。
由此可以看出,在农业为工业服务这一问题上,新中国深受苏联的“启发”以牺牲农业生产力作为代价,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其实早在苏俄时期列宁就曾经尝试过。
1921年春天,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列宁颁布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苏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基础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式的伟大实践。
其发展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才开始重新认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受苏俄影响,中国将国有企业改革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后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程来看,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始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但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
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时,更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