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基本容)
板书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初中也已经学过了许多“寄”、“怀”、“故乡”、“思亲”等这一类的诗篇的诗篇,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关于这类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同样也是写思念家乡亲人的,这就是《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理由是:游子被迫离乡,并非都是求宦京师,可能只是一个漂流异地的失意人,由于怀念家乡的妻子,又有着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于是便有采摘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冲动,来寄托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背诵这首诗。
2、预习操的《短歌行》,并查找有关操及诗歌写作的相关资料。
三、诗歌鉴赏品味
1、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或者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同时,老师依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
2、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此诗通篇围绕一个象征“采芙蓉”展开。其结构也简单回环: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与此篇作意相同。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师大文学院《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作业
语文教案
设计者:丽静,2007级2班,学号3成绩
教Biblioteka Baidu课题
《诗三首》
所用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
人民教育2006年版。
教学时数
计划3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古诗十九首》介绍(通过PPT展示出来)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对于操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或者你们以前从哪个地方了解操?讲讲你们所知道的操。可以是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操的一些故事。(提问同学)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PPT)
(一)作家介绍
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那怎么说他是个文学家呢?说他是文学家,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感慨。
3、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读法、朗读法、品读法
预习要求
1、朗读诗三首,查字典结合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说说你们是什么理解的。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理由是: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让同学进行思考,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主人公;同:情感)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二)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权和备的联合实力。赤壁大战是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当时,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赤壁大战的前夕,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分析课文,解决疑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