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城市化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班级:
日期:
[城市化认识]
摘要:城市化也被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伴随着国内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展开,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等。因此了解城市化和分析问题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国现阶段城市化的表征、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5个方面对城市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解读。
城市化认识
摘要
城市化也被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伴随着国内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展开,城市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等。因此了解城市化和分析问题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尤为重要,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国现阶段城市化的表征、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5个方面对城市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解读。
关键词:城市化西安市
1.城市化理论基础
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农业区位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代表作是他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又译名《孤立国》)。他根据相关地租、农产品特征和运输成本差异,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圈层布局模式。工业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 ,代表作是他的《工业区位论》。作者通过引入运输、劳动力和聚集三个区位因子,根据对三个区位因子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确定工业生产的最佳区位及相应的工业布局。城市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代表作是《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及德国经济学家勒施,代表作是《经济空间秩序》。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是城市服务功能地域网络体系规律。该理论认为,中心地是为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其基本地位是区域商品和服务中心。依据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层次而将中心地划为若干等级,从而使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等级体系。总之,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社会经济系统由不同的城镇个体及子系统组成,城镇之间及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城市的集聚性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区位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分析了城市效益的根源,确定了城市的分布状态和分布形式。
1.2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城市与农村相互关系及其转变趋势。根据对城乡发展结果的不同认识,空间理论可分为均衡空间理论和极化空间理论。
1.2.1均衡空间理论。
均衡空间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俄林从贸易角度研究了要素流动、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区际贸易、国际贸易与要素自由流动会带来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平均化。随着分工和贸易的发展,区域差异将归于消失。
1.2.2非均衡增长论。
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循环累积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佩鲁将“增长极”定义为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它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1.3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也称人口流动理论。最早的人口流动理论见于英国利文斯坦19世纪出版的《迁移规模》。目前,结构理论主要有三种模式,即:
1.3.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1954年,刘易斯创立了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工业部门(城市) 与传统农业部门(乡村),指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与传统农业维持生存相应的工资。
1.3.2乔根森模型。
同是1961年,美国的乔根森提出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在《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这种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1.3.3托达罗模型。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不承认农业部门中存在剩余劳动,认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始终为正数。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不仅取决于城市与农村实际收入的差别,同时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的高低和由此而做出的城市预期收入差异。只要城镇里还存在较高预期收入,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不会终止。托达罗模型合理解释了某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高的城市失业,率与较大的乡——城人口迁移率。因此,托达罗指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还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城市化动力机制
2.1“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
“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行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城市化的绝对动力,现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城市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城市,如包头、鞍山、
攀枝花、兰州等,老的工业基地如上海、北京、天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方式,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逐渐由直接转为间接,但其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
2.2“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
“自下而上”动力机制凸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其经济基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国家体改委中国小城镇课题组以我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飞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结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各种收入的增长直接产生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在: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强烈动力。
2.3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机制
外力型和内力型的动力也叫推、拉动力机制,该机制强调城市化动力产生的内因和外因。陈扬乐认为,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
2.4.产业结构演进型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工业化又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升级的结果,特别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日趋突出。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的规模,提升城市的质量,将成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一轮动力机制。
2.5.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强调区域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所当然比中西部地区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境外资本、技术的转移,国内产品加工、技术的扩散,民间资本的投资以及消费,日益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而成为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多元动力。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投资长期依赖财力本来很薄弱的地方政府,城市发展的动力显得十分单一而且力度不够。
2.6.制度变迁形成的动力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社会的各项制度也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与计划经济直接相关的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制度、各种社会福利保险制度等的变革,以及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一方面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节省组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中国城市化表征。
3.1快速城市化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在1975 年提出了被称为“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发展规律,认为城市化阶段可分为“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曲线呈倒“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