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韦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实证诠释”范式
就韦伯的整个研究范式来看,或可合理地 名之为‚实证诠释‛的范式。 这指的是一方面,从实质的研究策略来说, 它是明显的主观意义诠释的道路,属于文 化科学共属的诠释学路线; 但另一方面,在对知识的最终属性和目标 的看法上,它又持实证主义的主张,要求 提供具普遍性乃至客观性的解释
3、“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
‚价值关联‛是有关人类科学必然采取的 一种态度和方法。 多重含义: 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说,不可 能排除价值的指引,因而也不能做到完全 的价值无关
同时它还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正当 的方法,即在寻求理解行动的意义时提供 解释图式和参照体系。
本体论假定实为强调社会生活的主观性 (或主体性—subjectivity)特征,社会世界 是由主观意义构成的世界,与“自然主义” 假定不同。社会学的基础建立在人的行为 的某种理性假设上,又不同于关注人类行 为的非理性的主张。
“社会唯名论”抑或“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而 不是其他。“解释性社会学认为,个人及 其行动是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原 子’……个人是有意义的行为之承担者和 唯一的上限。对社会学而言,‘国家’、 ‘团体’、‘封建主义’等概念代表了人 类互动的某种(特定的)类型。因此,社 会学的任务是使这些概念变成‘可理解的’ 行动,即毫无例外地变为参与的个人的行 动。”
研究韦伯的著作,中国的有苏国勋之《理 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 人民版1988),台湾钱永祥编译的《韦伯选 集I》(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85),西方的 十分众多。传记类作品有[美]莱茵哈特· 本迪 克斯著、刘北成等译的《马克斯· 韦伯思想 肖像》,上海人民版;韦伯妻子玛丽安 妮· 韦伯著《马克斯· 韦伯传》,江苏人民版 2002年;[英]弗兰克· 帕金的《马克斯· 韦 伯》,四川人民版1987年。
思想影响来源: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 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和文 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 1915)、经济学家桑巴特、雅菲等,以及 一些诗人和文人。
世纪之交的精神问题与旅美经历; 1903年与桑巴特等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 政策文献》杂志并担任编辑,《新教伦理》 一文最初发表于其上;1910年与滕尼斯、 齐美尔等共同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
‚因果说明‛是要在理解行动内在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释为何某些行动会发生与发展,及其将 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与影响,将人类行动的变化过 程之逻辑链条予以可信的说明。这是因为社会学 最终还应在增进理解、寻求解释之余,具备某种 预测的效力,这是其科学性的要求。 (韦伯在此点上其知识论的立场向实证主义做了 明显的妥协,主要正因如此,它的立场被称为德 国历史主义和文化科学与实证主义间的折中产物)
《儒教与道教》(1915,中译本由洪天福译, 江苏人民版2003)、《印度教和佛教》 (1916)、《古代犹太教》(1917):加上 最早一篇《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 言”,构成其宗教社会学系列论著,系统 探究各大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完善其《新 教伦理》中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解释理 论;同时各部著作也都构成理解世界的不 同理性体系的重要尝试。1920年结集出版为 三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前者使它象所有诠释学研究一样,能够带 来对人类主体性的理解,后者使它又不限 于此,还试图发现某种主体性趋势的规律。 (这也正是韦伯自身充满矛盾的一个原因, 他对人类命运的某些悲观性的看法正与此 有关)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
“合理性”与“理性”(ration or reason?) 1、情感合理性活动 2、传统合理性行动(“传统主义”行动) 3、价值理性(价值合理性行动,由压倒一切的 理想所支配的行动,根据某种信仰或信念及理想 的、绝对的目标要求而引发的行为,要求实现的 手段也须是符合其价值的,而不管其结果,属于 主观的合理性。这是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往往是 不计成本的、甚至是不计成败的)
雷蒙· 阿隆概括了韦伯理想型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历史事件的理想型重视一般的历 史实在性和特定的历史实在性,
第二种理想型则确定历史实在性之抽象部 分,它们的混合有助于确定历史总体的特 点 第三种是由独具特质的行为之理性化再现 而构成。 就各种理想型来说,都只不过是对特定的 行为合理性表现或其某个逻辑方面特性的 概括,最终是用来把握行动的意义的。
4、工具理性(目的合理性行动,本质上是 一种计算行为,指在一个限定的、对实现 目标所可资运用的手段评估的基础上,预 测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此追求预定目的 的行为类型,属于客观的合理性。注重功 能效率的原则)
韦伯指出,随着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从基 本的行动类型的变化趋势来看,是日趋于 以后面的理性行动类型成为社会的主流, 特别是西方世界正似乎不可逆转地变得工 具理性化。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世界丧失 任何神秘性和不可测度与控制性,而日益 规则化和循规蹈矩的过程。
2、意义诠释与“理想型”建构 研究社会行动的基本方法就是意义诠释达 到‚解释性理解‛并进而建构起‚理想型‛ 的概念,再用之对行动的过程与影响进行 因果说明。 理解有两大类:直接的观察性理解和情感 体验的‚移情式‛理解。前者如只要观察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生气, 后者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这个人 所以这样行为的动机与主观意图。
《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 治》:发表于1919,原为两篇演讲,较清晰 阐述其对现代生活中学术和政治活动的见 解,贯穿其“天职”观念和责任伦理意识, 同时呼唤灵魂投入和贯注魅力。可视为其 重要的知识论方面的立场宣言。中文版 《学术与政治》(小册子),冯克利译, 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科学方法论》:为若干有关社会科 学方法探讨的论文集,身后汇集出版。较 明确阐述其历史主义与实证立场相结合的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诠释社会学的基本方 法。中译本有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2,上海人民版1988的,及朱红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版1992的,还有名为《社 会科学研究方法》、华夏版1999的,另有华 夏版杨富斌译原名,1999。
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二:
一是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即对 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 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它具有高度的确定 性,各类社会行动中之目的合理性行动的 理解具有最高程度的确定性;
二是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 狄尔泰所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 此即诉诸于人类经验的‚可重新体验性‛, 所谓‚要理解恺撒,不必成为恺撒‛。
韦伯看来的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即是这样的一种逻辑建构,是一 种表征‚非真实的因果关系‛的精神产物。 它‚不是‘假设’,但却可以为假设的建 构提供向导。 它不是有关现实的描述,但其目的却在于 为这种描述提供一个明确的表达手段。
理想类型是一种逻辑上的纯粹类型, 具有纯粹的逻辑形式,因而同经验现 实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并进而可 为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经验事实的比较 提供一个共同的尺度,从而对社会现 象做出客观的分析。
大卫· 休谟即已提出过“是”与“应该”的 划分,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存在 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不能简单地从 “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 应该”。康德进而将这种思想引入学科划 分,认为科学(自然哲学)就是认识“是 什么”,而“应该怎样”的价值判断则是 属于道德哲学的事情。
4、因果说明
《经济与社会》(1910年前后用多年时间撰 写,1921—22两卷本出版):论述“社会行 动”概念及其研究战略,阐释“方法论的 个人主义”立场,以及“理想型建构”的 基本方法;并运用其广泛探讨了经济、政 治、法律、社会各种议题,包含丰富的经 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具 体思想。中译本由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8)
第二章 经典社会学家 的理论
第一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M. Weber(1864~1920) 生平与著述 :
家庭背景:官僚的父亲与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及 后来与父亲的严重冲突;
学习经历:法律、历史、哲学、经济学和神学, 博士论文和讲师资格论文都是关于经济史方面的, 也涉及法学问题;
学术生涯:以法学讲师开始,到政治经济学和经 济学教授,到社会科学包括宗教研究及多方面的 文化研究;
理想类型是一种有关现实‚偏差‛的 量度标准,是为研究某种社会现象而 设置的启发式手段,目的是用于分析 具体的经验现实,有些类似于自然科 学当中的理想模式的作用。
对韦伯”理想类型”的评价:
对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现象进行有限制的 概括、并阐释其文化意义 提出要对历史的个别现象进行因果分析, 从而实现了一种折中,弥合了社会研究中 客观与主观、一般与个别、经验与先验、 实证方法与非实证方法(静时态的普遍研 究与历史主义、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和 冲突。
· intellectualization“理性化”/“合理化”与世界的 “祛魅”disenchantment。或者叫“祛除巫魅”、 “解魅”、“脱魅”,通俗地讲就是把社会和人 的命运从神的力量转到人自身的力量上来解释的 转变过程,使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人自身的力 量,而非神性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合理化”则 指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中,人们选择实 现目的的手段、甚至所选择的目的本身,都受制 于合乎逻辑的和合理的计算,也就是工具理性压 倒价值理性行为。它又可被认为是包括了“文化 的合理化”(“世界图象的合理化”)和“社会 的合理化”(“科层化与官僚化”)两个基本的 方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06): 最著名著作,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基 督新教之间的关系,提出著名的“新教伦 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论点;并蕴涵 了合理化进程与“世界祛魅”的重要见解。 中译本有于晓、陈维刚译、三联书店1987年 出的,还有四川人民版的“走向未来”丛 书,由黄晓京、彭强译,1986等。
意义的诠释建基在相信任何社会行动都有 一定的合理性(特定的意义体系)做基础 或内核,诠释就是去找出这一“合理性” 所在。具体方法包括移情地“投入理解”, 还涉及价值的关联参照。
“理想型”(ideal type)又称纯粹类型,是 社会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模式, 理想型是文化—历史—社会科学(或精神 科学)的一种概念工具,服务于其研究目 的。它首先是价值中立的,并不反映价值 评判;其次建立这种纯粹类型是为了可以 通过现象的“可能性”认识“现实性”, “通过对现实的过程与理想型过程之差距 的比较,对实际动机的认识才变得更容易”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人民版, 2000(顾忠华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5)。 《韦伯作品集: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 广西师范大学版2004。
此外,身前与身后还有大量论著发表,涉及社会 学学科理论及方法,城市社会学研究、音乐艺术 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国家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经济史、社会政策等领域。不单是一个社会学者, 而且是跨多个领域的社会科学家,更是历史文化 思想的巨人,其影响经久而更形显著。
一、社会行动与意义——社会学研 究的对象与方法
康德开创的认识论传统,区分关于自然和 社会(道德)的知识。一类是既存知识, 即关于实பைடு நூலகம்的知识;一类是规范知识,即 关于应然的知识。
1、社会行动及其地位
‚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性 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进行因果说明的 科学‛(两大任务:‚解释性理解‛; ‚因果说明‛) ‚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就是进 行行动的个人……通过将主观意义赋予行 动,考虑到了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这一点 来确定行动过程的方向……”(基本的规定 性:秉有主观意义;以他人为指向。排除 了非有意的行为和纯粹个人内省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