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香港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比较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比较及反思

——人教版①与港版②的“工业区位因素”为例

彭培欣(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从知识结构的视角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工业区位因素》知识点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人教版知识点的编写尚存知识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以原始问题的形式建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四个层面差异原始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重心从关注教学论转向关注课程论,其中,在教科书编写中落实课程理念。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一方面是关注教育理论在教科书中的应用,例如,在《教材设计导论》一书中,阐述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1];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在教科书的应用方面有权力、能力和勇气去界定当事人即学生的需要及决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及性质”[2]。作为国家的法定课程之一的地理课程,教科书内容的编写具有哪些特点?是否还存在编写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和香港版的“工业区位因素”为例,拟从知识结构的视角对两个文本进行解读,由此展开对中国大陆与香港教科书比较的思考。

一、知识结构视角下的解读

作为学科内容的教科书,实际上是人们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人为地组织起来呈现给学生的,人为组织的东西必定依赖某种结构,而结构的识别是给“知识”分类。知识的完整性确定了四个层面的知识[3]:

事实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例如,“南京大屠杀”“电子的发现”等;

概念性知识——关于概念和原理的知识,如,函数的定义、万有引力定律等;

方法性知识——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解题步骤、比较的方法等;

价值性知识——关于功能和意义的知识,如,工业革命的意义,电子发现的意义等。

四个层面的知识是从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对知识做出的分类,因此,知识的完整性,也可称完整的知识结构。[4]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结构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同理,组成知识结构的四个层面的知识是一个有机体,“没有概念、方法和价值的支撑,事实就不存在了,现象不是事实;同样,没有事实、方法和价值,概念只是一种臆断的符号,没有任何意义”[5]。因此,学生除了掌握事实、概念和原理,还要弄清楚方法性

①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发行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简称人教版)

②2003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会考—活学地理(简称港版)

知识和价值性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以“工业区位因素”为例,该知识点四个层面的知识见表1,笔者根据其知识结构来比较两个文本的差异。

表1 “工业区位因素”四个层面的知识

1. 教科书事实性知识的差异

事实是基于概念的一种对现象进行了人为抽象的形象的构造[6],构造的产物是“分散的、孤立的内容元素—‘点滴信息’的知识,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元素知识[7]”。

人教版:事实呈现直接化。

人教版用“工业的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图”(见图1)直接呈现,让

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工业的投入

要素(图中箭头指向“工厂“的

要素)和产出要素(箭头向外的

要素)。

港版:事实呈现情景化。港

版用“某家具厂的制造业系统图”

(见图2)形成情境,学生读图

了解“在制造家具时,我们要投

入原料、土地、资本、劳工、技术等资源。

这些资源可划分为两

大类:自然投入和人文投入。制

造业的生产过程通常会在工场

或工厂内进行。在工厂内,工人

会把原料加工成为半制成品或

制成品。最后,制成品会运送到

市场出售。但在生产过程中,工

厂也会产出一些废料” [10]。

两个文本的事实性知识比

较,我们会发现人教版“通过把

知识实际生成过程中相关的混

乱给排除出去,用一种线性包装

的、去情境的方式来组织信息”

[11]。也就是说,人教版编写事实

性知识往往忽视现象存在的现

场,制造事实“脱离”现象的“假象”。 图1 工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8] 图2 某家具厂的制造业系统[ 9]

2.教科书概念性知识的差异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揭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自然科学概念和人文科学概念,其中,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的社会行动,以“理想类型”的形式存在,它是通过创作出典型的人物、事件等直观方式表达所抽象的实事,主要描述的是社会行动的目的—手段关系。[12]

以“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是指工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是工业区位因素,包括原料、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工业区位因素”以“理想类型”的形式存在,以工厂的区位选择(工厂选址的决策)为社会行动,目的是“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手段是对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手段不同,所以从目的出发进行抽象的结果不同,这里的抽象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作为引人注目的优先特征。

人教版:文本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共五个区位因素进行叙述,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划分了五种导向型的工业。例如“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13]港版:文本从原料、土地、能源、运输、劳工、市场、资本、管理、政策、科技共十个区位因素进行综合且详细的说明。例如,“土地。所有工业都需要土地来进行生产。一般来说,重工业需要在广阔平坦的土地上进行生产。故此对这类工业来说,土地价格低廉是很重要的因素。”[14]

3.教科书方法性知识的差异

方法性知识是以概念性知识为基础,方法产生于目的的追求中,在根本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即手段等于方法,其存在价值在于能否确切地、有效地实现目的,即方法的有效性。[15]两个文本的方法性知识不同,人教版强调的是主导因素分析,其结果是五种不同导向类型的工业;港版注重的是综合因素分析,其结果是对各种区位因素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方法有效性的实现形式更是迥异。

人教版:方法有效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教师。“工业区位选择主导因素的教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利用有关数据分析说明,另一方面可通过参观访问当地某个工厂的方式,收集有关的生产地、原料地、劳动力、市场、运输等信息,分析该工厂区位选择的优势条件和主导因素,也可针对教材中列举的实例,采取分组市场调查的方法,了解相应工业产品的产地分布特点,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的区位因素。”[16]上述是教师用书中的“重点提示和建议”,可以想见编者是想以开放的态度让教师实现方法的有效性,不料这种态度造成了教科书方法性知识的封闭,很难向学生发出声音。

港版:方法有效性的实现存在途径。文本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冯先生应把他的工厂迁往韶关吗?冯先生正与各部分的经理商讨工厂迁移的事宜。细阅他们的谈话内容。以下是在韶关设立新工厂前冯先生需考虑的问题……”[17]学生根据相关的情境,可以了解到决策的过程是一个“精打细算”的过程,这与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是相符合的。

4.教科书价值性知识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