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清末严复首创“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之后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追求的目标。这些译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933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他还写道:“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美学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译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Quintus Flaccus Horace,65-8BC)。西塞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西塞罗主要受到希腊先哲柏拉图(Plato,c427-347BC)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柏拉图的理念关僵化地用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上,而只是汲取了柏拉图古典美学观的优长,这正是西塞罗不失为古典译论大师的可取之处。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他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抒情诗人,倡导斯多噶式的淡泊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西塞罗和霍拉斯的翻译主张是西方美学译论的“初始之光”对拉丁文化在欧洲的普及,功不可没。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译论的继承者以杰罗姆(Saint Jerome,347-420BC)和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杰罗姆是古罗马圣经的研究者,他在欧洲翻译史上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译成拉丁语,他的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即天主
教教廷所承认的唯一文本。他是西塞罗译风的继承者。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于他提出了“美是适宜”、“秩序”、“和谐”、“一体性”等美学命题。奥古斯丁在欧洲美学史上是跨世纪的过渡人物,在译论上也是如此。之后英国的德莱顿早在17世纪就已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20世纪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6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里·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入手。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不难看出,多数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都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3]
2、什么是翻译美学
美学和翻译的结合,称之为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4]
通过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是探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主客体与接收者的关系;翻译审美各层次的再现手段以及翻译的美学多维化标准;通过探索研究提高译者同时驾驭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美的鉴赏能力,进而真实表现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
二、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理论不应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坚持中国特色,就会陷入“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从学术上分析,中国翻译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中国的语法理论、中国的修辞学理论乃至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之具有中国特色一样。[5]
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