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土地目前仍是我国农民谋生和福利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如果不能解决好就业、医疗、养老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等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推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因此,政府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解除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目前,农民难以增收、农业难以现代化、农村难以发展的现状使得“三农”问题成为党中央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造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几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发展的特点与整体趋势分析
1.农地使用权流转发展的特点
(1)农地流转规模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加
(2)流转行为从自发性向规范化转变
我国农用地流转操作在初期是不规范的。随着法律政策的建立完善,当前各地农地流转的行为开始由一家一户的农户隐蔽自发分散
进行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化流转转变。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提出“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上升为法律。而且,为解决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农地管理组织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土地流转的职能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
和规程。
(3)政府行为从禁止、允许流转向鼓励流转转变
在农地流转之初至1988年宪法修正以前,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在法律层面是被严格禁止的,且土地流转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不少地方政府及干部在工作中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支持、不鼓励、不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地流转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支持农地流转,允许流转的形式也逐步增多。
(4)流转主体从单一农户向多元参与主体转变
传统形式的农地流转主要集中在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这也反映了农业的弱质性及农业投资回报率低,以至于缺乏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原来一些农业专业大户不断扩大规模,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成为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土地流转吸引这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投资农业开发,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弥补了农业建设资金的不足。
(5)流转过程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土地流转过程的市场化发展,设立农地流转信息平台,搜集、发布农地流转的供给、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农地流转价格逐步由最初的无偿或随意定价转向市场化的有偿流转,农地流转形式由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转包、出租等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入股等转变。
2.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分析
(1)区域农地流转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
农村土地流转由点及面、由量到质不断发展,已探索出多种有效可行的模式。以河南省临颍县为例,农地流转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并以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租赁、转包占绝对比例。
(2)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一是专业大户经营流转土地;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体经营流转土地;三是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流转土地;四是其他经济主体经营流转土地。由于工商企业的参与,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共同角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投资效益农业的格局。
(3)土地流转的组织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自发组织、政府组织和乡村中介机构组织是农民土地流转的3种重要组织形式。
3.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成效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催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项目实现了流转双方的双赢,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流入土地的农户或企业由于作物改良、规模扩大、技术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土地使用权转让和交易,在使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通过转让使用权获得相应的收益
的同时,也使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从而扫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土地流转后,部分农民受雇于业主,参与种养业和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学到了许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素质明显提高。
(3)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的合理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同时,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进程,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满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并促使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
(4)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划,有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品种的推广,使土地相对集中于农业企业或经营大户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投向农业开发,必将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5)土地流转有利于吸纳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土地流转机制形成以后,一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投资于农业开发,解决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落后问题,有利于实现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更具有重要意义。
4.农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地流转目前在我国还未形成一种规范的、统一的制度;二是流转的价格极不合理;三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四是流转对象的局限性;五是流转的期限短;六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动力不足。
由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的农地使用权流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配置,最多也只能算是市场化配置的雏形。市场动力不足是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它不仅不能克服农地的粗放经营和掠夺式经营,反而阻碍了农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二、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创新及远景展望
1.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