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河流生态景观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河流生态景观发展

一、萌芽阶段

河流生态景观的营造,初期主要内容是河岸带的建设。河岸带作为滨水区域中适宜植物繁茂生长的地区,并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也是陆生和水生动植物活动迁移的廊道,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河岸带在景观设计和生态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不少学者也开始了对河岸带生态景观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其认识还很肤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生态规律和景观设计原理,建立健康的河岸生态景观[1]。河岸带定义首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将岸边带(riparian zone\area)定义为与水体发生作用的陆地植被区域。发展至今,岸边带的定义日趋完善。Nilsson定义河岸带为高低水位之间的河床及高水位之上直至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也可泛指一切邻近河流、湖泊、池塘、湿地以及其它特殊水体并且有显著资源价值的地带。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河岸带的定义是指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该定义被拓展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靠近河边植物群落包括其组成、植物种类多度及土壤湿度等同高地植被明显不同的地带;狭义是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目前大多采用后一种定义[2]。

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等新理念不断涌现,国内开始认识到传统防洪、水资源开发等活动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河流生态景观破坏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河流生态景观建设,以生态学为基础将园林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利基础设施等统筹建设[3]。于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河岸带景观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河岸带的生态修复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即通过一定生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的调查分析,运用生态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使河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尽可能的恢复到原有的或者更高的水平[4]。张建春和彭补拙(1998)等人在探讨河岸带生态重建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河岸带生态重建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等,并对河岸带滩地开展了生态重建试验研究,通过适宜生态树种的引入和栽植,提高了河岸带生态系统

的生态效能、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5]。鲁春霞、谢高地和成升魁等(2001)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及其价值评估》[6]一书中着重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的内涵、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影响河流休闲娱乐功能正常发挥的因素 ,总结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现状 ,最后指出了目前此项研究工作的不足[6]。唐涛、蔡庆华、刘建康等(2002)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7]中概括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涵义 ,详细介绍了以着生藻类、无脊椎动物、鱼类为主要指示生物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并就其评价原理将这些方法分为预测模型法(predictive models)和多指标法 (multimedia)两大类 ,提出了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以及我国应尽快开展的研究工作[7]。在生态护岸方面,张宝森(2003)提出了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陈海波等人提出了网格反滤生物组合护坡技术。

这一阶段,我国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是:只注重水质的改善,缺乏生态系统的全局观意识;只注重植被生态位和河流生态体系的研究,忽视园林景观的建设。

二、生态景观发展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参加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和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广泛,如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水利工程师、以及研究生态、环境、人文等各专业人士一起参加河流生态景观建设项目,使河流生态景观科学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并提出了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王薇和李传奇(2003)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之探析》[8]一文中,基于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提出从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六个方面对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8]。俞孔坚(2004)等人提出水体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按照生态护岸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护岸设计中是以“景观与生态”为主体的,并根据“以人为本,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理念,考虑它具备多重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市民在使用上的愉悦感,尤其是在河道景观的调和性上[9]。董浩平和黄玮(2005)在《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景观设计》[2]一文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引入景观设计的内容到城市河流整治中”的观

点,文章还归纳分析了许多城市整治河流、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时的一些通用措施,以及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要点[2]。张立均(2007)在《浅论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10]中提出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生物多样性、整体性、自然性、地方性”几大原则,并提出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应在满足人们赏景和活动的同时满足城市河流的生态性、保护河流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观点[10]。许大为和隋晓冬(2011)在《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分析》[11]中提出了“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包括“宏观规划上,尊重城市河道原始形态”、“河道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城市河道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本”、“城市河道采用生态驳岸形式”和“植物造景,因地制宜,做到三季花香,四季有绿”几大方面[11]。宋威和张亚培(2011)在《城市景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浅析》[12]中剖析了城市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一般规划策略,并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原理及方法,结合城市河道的多功能要求,提出“合理规划河道的空间结构,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景观价值”[12]。徐枫等(2011)在《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13]中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河道规划设计及改造情况,分析我国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河道蓝线、绿线等相关指标问题;城市防洪排涝与景观、生态建设矛盾性问题;城市土地利用与河道景观、生态矛盾性问题等,提出关于河道生态、景观及水利工程三者之间的融合[13]。陈杰和黄凌(2012)则从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出发,对河道生态景观的相关工程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最大化发挥城市河道各项功能的综合整治原则(<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14]。南楠和李嵩(2012)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问题研究》[15]中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探讨了城市河流景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读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以完善河流生态景观设计[15]。李宇、付军和冷平生(2013)探讨城市河道整治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从河道断面、生态护岸材料、亲水设施、景观需求等方面对生态河道的生态恢复”,并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水体环境与创造滨水景观为目标(<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河道中的应用>)[16]。

现如今,各种新技术也一并为新时期河流生态景观所应用,如雨污收集转化技术,利用雨水污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生态恢复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