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左正强(1977-),男,四川内江人,经济学博士,教师;范远江(1963-),男,重庆忠县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区域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1期(总第114期)民族经济
城镇化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分析
左正强,范远江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100)
摘 要: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会自动向城镇集聚,因此,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市场化滞后的条件下,城镇化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三江源区城镇化严重滞后,造成了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内需不足;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阻碍城镇中心功能的发挥和土地的集约使用。因此,应推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加速三江源区城镇化进程,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
关键词:三江源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10)0120083205
青海三江源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
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
面积36.3万k m 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1]
。总人口为65.1万人,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其他为汉、回、撒拉、蒙古族等民族[2]
。三江
源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于2人/k m 2
。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工业化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于各种原因,幅员辽阔的三江源地区城镇化水平还非常低,城市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弱,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的滞后导致生产集聚效应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三江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城镇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城镇的市场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在该区域各
个地方按照相同的发展速度、程度同时表现出来,
而只能集中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
毋庸置疑,城镇才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因为它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市场集聚效应,从而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市场集聚包括生产、消费的集聚,投资的集聚,人才的集聚,信息的集聚和综合配套的集聚,通过集聚上述市场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引导生产组织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促进信息交流,有效地连接生产、流通、消费,创造投资机会,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改善;创造就业机会,达到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
与西方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完成市场集聚的条件相比,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之中。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市场要素的集聚不足,三江源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政策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更鲜明。因此,在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
38・
建立市场机制和形成市场集聚效应间的互动关系,在培育市场机制的同时,以城市化为手段,形成市场集聚效应。以市场集聚功能的发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带动区域发展。
(二)城镇是市场集聚力最强的区域发展中心
西方城市经济学家认为,集聚经济是由整个城市地区的规模所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
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1J1巴顿把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划分为以下10类:“(1)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2)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减少的实际生产费用;(3)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即城市规模);(4)某种工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为当地主要工业重新训练劳动力并提供情报;(5)与同类企业在地理上集中特别相关联的更进一步的集聚经济效益,是日趋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合于当地工业发展所需的一种职业安置制度;(6)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7)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8)能经常提供范围更广泛的娱乐、社交、教育以及其他设施;(9)利于工商业集中的面对面的打交道;(10)集聚经济效益的一种相当有力的象征就是处于地理上的集中时,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3]
对城市的这种市场集聚效应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聚变引力效用定律。这一定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会释放出一种新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城市人口集中的规模越大,释放出的新能量就越多。这种能量多到一定程度,并且只有多到一定程度,便会创造出全新物质的和精神的城市文明,一方面对其周围的乡村或小市镇产生了强大的直接引力效用,使该城市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又对其他中小城市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它们纷纷仿效,形成一种间接引力效用,从而这些小城市中某些竞争力强的城市便发展成为大城市。”[4]实际上,我国在探索通过市场机制集聚市场要素的实践中,城镇化也表现出了巨大的中心集聚功能,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中心。
(三)城镇化滞后对三江源区发展产生的影响
1.历史、地理、区位、政策等原因产生的制约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低效益使用没有城镇作为中心,市场不能有效集聚生产和消费,使三江源区有限的生产资料低效益使用,导致严重的后果;三江源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地转移不易,异地转移非常困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镇化滞后,众多的人口不得不滞留在农牧区,越来越多的人口依赖于日趋减少的土地以求生存。其必然的后果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不得不高强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草原过度放牧、森林过度砍伐等,导致地力下降、草原沙漠化、森林水源涵养力越来越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三江源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由于盲目垦殖,森林和草原面积逐年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土地出现荒漠化。
2.没有城镇作为集聚的能量中心,市场不能有效集聚投资和信息。城镇本应是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发展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交通运输中心、财政金融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政治文化中心的交汇和集合体。但从三江源区城镇的现实状况来看,多数城镇往往只是当地的政治中心或只是简单的商品集合地,城镇的其他功能还不具备,加上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不能产生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对周边地区较大的辐射功能和扩散效应。可见,三江源区的城镇还很难有效集聚投资和信息,发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
3.城镇化滞后是三江源区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市场扩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的升级;二是三大产业之间比重的转换,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升级通常是通过大城市将传统的或低技术的生产扩散给中小城市,从而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并实现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三江源区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使这样的产业升级受到严重影响。从三大产业的转换来看,三江源区第三产业发育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市场需求。城镇化对需求的创造来源于人口城镇化创造出来的消费城镇化,即消费完全商品化,指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后,与土地完全脱离联系,其消费完全实现商品化。消费城镇化使市场需求获得数倍扩张的能
・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