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法学专业实施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促成法学教学与法律實践的对接。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做好案例选择、学生课前准备、案例讨论和教师总结点评等工作。
关键词:法学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与作用
1 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案例教学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习法律及法律原则,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这种方法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独特方法[1]。也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2]。作为案例教学的先行者,美国律师朗戴尔(Langdell)在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开始倡导案例教学,他认为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心,熟练掌握律师的思考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案例式教学[3]。虽然不同观点在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
但是都体现了案例在法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朗戴尔在《合同法案例》一书中强调:“被视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的。换句话说,每一个法律原理的取得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4]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作
用。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般来说,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不会很理想,因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陆法系国家法典化的法律体系要求,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讲授的作用,以使学生掌握法的概念、原理和体系,从而正确把握法律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过于沉闷。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案例教学具有鲜活性、具体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法律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模拟法庭辩论,准备代理词、答辩状和辩护词等,都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偏重于对法学理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解析,忽视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关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而引入案例教学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来源于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服务于实践”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法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尤其如此[5]。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法科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一方面能够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另一方面,
能够有效提高学术研究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3)有利于促成法学教学与法律实践的对接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学中存在着毕业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无法适应法律实践的要求,由此形成了法学教学活动与法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毫无疑问,法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即分析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以理论灌输为主,鲜有关于“法律实例”的研讨,这是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解决法学教学与法律实践脱节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活动本身着手。具体而言,就是要丰富教学手段,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能够提高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6]。因此,创新法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
案例教学,将有助于促成法学教学与法律实践之间的有效对接。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1 选择案例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首要任务。经验表明,要想使案例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不在于案件本身的受关注程度,而在于案件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案例,才最具典型性,通过对该事例的剖析,可以达到解决普遍性问题的目的[7]。2)难度适中。过于简单的案例显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若案例的信息容量有限,则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此同时,案例的难度也不易过大,因为过于复杂的案例将会令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选教学案例应该与所授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与现行的法律制度紧密
相联,确保教学工作最终能够服务于法律实践。
2 学生准备工作
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因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抓住机会,把案例讨论课当做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平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现有法律规定。此外,及时了解国内外在相关问题上的理论流派和立法上的不同做法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些都可以成为支持自身观点的有力论据[8]。从笔者实施案倒教学的经验来看,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观点的表述、
法律法规和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准备不充分的学生。
3 讨论案例
毫无疑问,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案例交流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案例分析更具“冲突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果。2)努力营造宽松的讨论气氛。从笔者的案例教学实践看,在案例讨论之初学生大多比较拘谨,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对其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并促使其积极发言。3)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的过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如果让学生完全处于“自由讨论”的状态,则有可能出现讨论内容偏离案例范围甚至会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情况。因此,任课教师应该适时对讨论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围绕案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