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7203230;修回日期:20072062081
作者简介:毕长春(19732),男,重庆垫江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地质研究.E -ma il :bicc @petroch ina .com .cn .①张延充,梅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地震资料地震相、沉积相研究.内部资料,2005.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
毕长春1,李联新1,梅 燕2,张延充2,何 诚2
(1.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 2.成都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2)
摘要: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龙潭末期形成的“开江—梁平”海槽古地貌与长兴期的持续海侵背景共同控制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的生长形态及分布规模,而“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的台缘相带为生物礁分布的有利相带。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结合长兴组顶部的反射形态和长兴组顶部与底部反射时差等特性,识别出了长兴末期“海槽—前缘斜坡—岩隆—台地”相带,且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地震岩隆相带中,认为三维地震资料中的振幅切片和相干体切片技术,可以精细“雕刻”生物礁形态和分布特征。
关键词:四川盆地;长兴组;生物礁;“开江—梁平”海槽;地震技术
中图分类号:T E 1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7)0420509205
0 引言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在川东宝1井钻遇长兴组生物礁,由此拉开了长兴组生物礁勘探开发的序幕。在此期间,相继发现了板东4、张23、双15、双18、卧117、卧118等长兴组生物点礁气藏。至90年代初期,川东地区先后在五百梯、黄龙场等地区发现了分布规模、储量较大的海槽边缘生物礁气藏。王一刚等[1]于1998年指出“开江—梁平”海槽陆棚边缘礁带是勘探大中型生物礁气藏最有利相带。有了以上地质认识,成都物探研究中心的张延充等①在对四川盆地大量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分析后,认为目前海槽东西两侧已发现的生物礁基本分布在地震资料识别出的“岩隆相”相带内,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泛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的岩隆相带是生物礁分布的有利区带的观点(图1)。
近年来,根据地震“岩隆”资料在川中地区部署的探井在长兴组钻遇生物礁,并获高产气流。重庆气矿运用长兴组生物礁地震研究成果,在“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的五百梯气田部署的3口长兴组滚动扩边井均获高产气流,现有储量较申报的探明储量
大幅增加。2005年采集的高峰场三维地震资料已发现峰18井区生物礁及峰328井区西侧岩隆相带(峰328井区待钻井证实),生物礁勘探及滚动勘探取得
理想成果。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地质、地震2个方面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分布控制因素及地震识别技术进行阐述。
1 古沉积环境对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
礁分布的控制
在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中,古地貌格局、古海平面变化(水体深浅)是控制生物礁分布形态及分布规模的最重要2个因素[2],川东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中,以上2个方面的因素均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1.1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了生物礁的分布类型
在早二叠世末期,东吴运动使四川盆地向上抬升,川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北东向的古斜坡。峨嵋一带为陆源区,城口—利川一带海水最深(城口—鄂西海槽),龙潭期沉积环境自西向东由海陆交互相向浅海相过渡[3]。
龙潭末期的“地裂运动”
(峨眉山地裂拉张运动),形成了“开江—梁平”海槽,这就是长兴组生物
第18卷第4期
2007年8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 TU RAL GA S GEO SC IENCE
V o l .18N o.4A ug . 2007
图1 “泛开江—梁平”海槽(据成都物探中心,2005)
礁生长发育的古地貌格局。根据长兴期生物礁发育规模及特点,王一刚等[1]研究认为,长兴早、中期,川东地区长兴组应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沉积,主要依据是该期缺乏对浅水台地区起障壁作用的高能边缘相带。长兴中晚期,因海槽边缘生物礁体的不断发育加大,局部范围内形成台缘堤礁,但因地质突发事件造成生物大量灭绝而突然中止,未能形成连片的具有明显障壁作用的台地边缘生物礁。该期可称为碳酸盐深缓坡—海槽相向碳酸盐台地—海槽相过渡期间的过渡相。
在川东地区,海槽沉积地质特征明显,主要沉积了一套含钙球、骨针、放射虫的生物泥晶灰岩及少量硅质泥岩。沉积厚度明显偏小,长兴组厚度一般不足100m,与缓坡或台地相长兴组厚度差异明显(一般200m左右)。
海槽边缘陆棚相带是生物礁发育的理想场所。目前已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生物礁气藏,均沿“开江—梁平”海槽呈串珠状分布,如海槽两翼的黄龙场、五百梯、七里北、大猫坪、高峰场以及铁山生物礁气藏均沿“开江—梁平”海槽呈串珠状分布(图2)。
1.2 古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了生物礁形态及规模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4]表明,长兴期为持续海侵期,长兴末期海侵达到最高峰。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与生物礁的生长发育速度共同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类型及发育位置。
生物礁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水深范围,亦即需要一个浅水环境。当海水上升速度超过生物礁的生长速度时,生物礁要被淹死;反之,
则生物礁要被
图2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分布(据王一刚,1998)“渴”死。川东地区长兴期总体处于海水持续上升时期,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台地边缘相带。从地质录井资料来看,生物礁主要发育于长兴中晚期,纵向一般具有2~3个旋回;在长兴中晚期,“开江—梁平”海槽已与北部的“广旺”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连通,沿海槽运动的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十分有利于生物礁的形成,加上次一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使得生物礁在纵向上出现多次旋回叠加[5]。川东另一类生物礁则是孤立、点状分布,远离“开江—梁平”海槽,含气面积及气藏储量十分有限,如北碚老龙洞、卧龙河、板东等气田内发育的点状生物礁。这类生物礁主要是由于海平面的逐步升高,生物礁逐渐向浅水台地区侧向迁移形成的。
015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 o 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