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艺术美的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人与客观事物之间,除了存在着社会实用的、功利的和道德伦理的关系以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关系,作为人的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艺术,是客观事物美的集中表现。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美的特征,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起到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之所以是客观事物美的集中表现,是由于艺术作为人在对象世界中得到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肯定方式,使人在艺术中直观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同时又以审美化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审美化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他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融铸在艺术创造之中,按他们的审美认识对事物加以判断,评介,从而歌颂美,批判丑。艺术的典型就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集中概括生活中某些本质规律的艺术形象。那么审美化的典型形象有哪些特征呢?
(一)审美化的典型形象是生活整体形象的反映。艺术的对象是作为生活主体的整体的人的生活,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存在于人与社会的客观实践关系中。艺术以审美化的典型形象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美,也就集中地表现了总体的美。这包括现实的美、社会的美,自然的美等。另一方面,生活中的美因受时空的限制,人们不容易普遍地欣赏到,特别是一些现实美,是稍纵即逝的。我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就可以把审美化的典型形象“物化”,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广泛传播,不但可以欣赏分散在广阔生活领域中的美,也可以欣赏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美。
(二)审美化的典型形象是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形象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纷纭复杂的,生活的各种现象是自然形态的、粗糙的、分散的,往往是真伪并存,美丑兼杂。艺术家通过对能反映本质体现规律的“个别事物”加以加工、改造、提炼和融合,来表现生活,就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集中表现了美。
(三)审美化的典型形象是生活中美的新发现和创造性表现。生活中有些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有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美,一般也不容易被人发现,引起重视。而艺术贵在创新,艺术家对生活中的美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深切的体会,才能创造出审美化的艺术典型来。艺术家的职责就在;发掘生活中不引入注意的、或还没被发现的美,从而创造出集中表现美的典型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等,都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里新的美的形象,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美。
(四)审美化的丑的典型也具有美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美也有丑,美丑相斗争而发展。艺术反映美同时也反映丑。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作品中,由于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正确的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塑造了丑的典型,充分揭露了丑的本质及对社会的危害,激发了人们否定丑和憎恶的情感、态度,也就赋予丑以积极的审美意义。如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曹操这一丑的典型,把封建社会中许多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奸诈丑恶的行径加以集中概括,于是曹操这一丑的典型就具有了艺术的美。
从以上可知,艺术是通过审美化的典型形象来集中表现各种形态的美和美的本质特征的,并赋予丑以美学意义。所以艺术不但可以而且应该高于生活的美。
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道德关系、阶级关系等等。审美关系是诸种关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主体需要的广泛性,使人和客观世界在实践中结成多重关系,这决定了人们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马克思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着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把人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形式:理论的(科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其中理论的掌握世界是抽象的逻辑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是真理。其它的三种方式基本上是形象的、具体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宗教是用虚幻的,虚假的形象反映世界,如上帝,神仙、佛、天堂等;实践——精神的掌握,是指为了实践,而先要在精神上掌握世界,因为人的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创造之前,要创造的东西在头脑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人类从审美上对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它的特点是运用形象、幻想等艺术加工方式所构成的富于美感内容的感性形象,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艺术追求的是美,不同于科学所探求的是真,但在美的追求中又包含求真向善的因素。
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哪些特征呢?
(一)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把审美观照作为自己专门的独具特征,因为艺术是以审美的观照性和愉悦性为特点的,如果失去了审美的因素,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二)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它以自身独有的审美观照的特点,作用于社会群众,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特殊需要。
(三)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不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来说,都要求主体必须具备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实践的丰富经验,并强调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发现。
(四)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艺术创作劳动特有的基本属性。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必须将审美意识用物化的形态来表现,它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艺术生产是艺术家的劳动,生产者必须付出相当的体力和精力。它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化,标准化、规格化,它要求精神产品的个性化、独创性,因此“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内容和形式的广阔天地”(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如果违背艺术生产的这一特点,否认个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和独创性,便违背了艺术的审美本质,破坏了艺术生产。
三、艺术思维及其特征
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本身,而且表现在艺术创造的思维活动中。艺术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它不同于科学、哲学活动所凭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形象思维的存在,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肯定。例如,脑科学证明,人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功能较强,其生理机制与第二信号系统的的活动有关,是“思想型”的;人的右半脑形象思维的功能较强,其生理机制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有关,是“艺术型”的。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分工,是人的审美认识的生理基础。人都有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认识,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总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文艺是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形象只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艺术认识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
当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比较,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都要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揭示事物的实质,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艺术活动以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整个创作过程,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渗透。作为一名艺术家,不但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应该具备严谨深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思维可以帮助作家认识,概括生活,形成清晰,明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创作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但是抽象思维又不能代替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不脱离具体感性的形象,而是把各种感性材料熔铸到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里。在创作中,形象和思想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决不能先抽出思想,然后再去图解。思维中所进行的判断和推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从具体形象出发,并始终伴随着感性形象。形象思维的这一特征,是作家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能力、观察能力的长期训练的结果。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象的记忆把观察的成果贮存在脑海里,在艺术的构思中,深入观察、体验过的表象记忆就会重新加工、组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作家的形象思维之中。
(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艺术家在创作时,创作冲动的发生,艺术构思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须以作家、艺术家的感情作为媒介。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面和细节都渗透了作家的主观色彩和感性评价,从而使作品容易感染人、激动人,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形象思维的情感特征,来自艺术家深刻入微的生活体验能力。
(三)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的想象。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经过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来补足未曾亲历或亲见的部分,使之臻于完整,同时,想象还可以使作家创造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