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的特点

当前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中,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大致有几十种,常见监测品种为: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FK506)、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地高辛、甲基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N-乙酰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吡胺、阿米替林、丙米嗪、锂盐、甲氨蝶呤等。它们具有下列特点: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治疗浓度范围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如地高辛。

2)药物无一明显的、可观察的治疗终点或指标,无及时的、易观察的、可预知疗效的临床指标去调整剂量,如抗癫痫药物。

3)剂量、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可知,同一剂量,不同患者可出现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反应,如苯妥英。

4)药物中毒与无效时均危险,如抗排异药物。

5)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作用、中毒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关系。

6)TDM实验室可较快的提供血药浓度结果且费用低。

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是否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用于严重感染常需监测,当低剂量用于轻度感染和尿路感染时不必监测,在这种条件下中毒危险小且治疗失败的结果不严重。另一个例子是利多卡因,短时静滴时可依靠室早发生频率来调整给药速度,治疗终点容易确定,疗程短,中毒危险小。•然而许多临床专家建议对利多卡因整个过程监控,因为存在治疗失败的巨大危险。药师与临床医师应相互学习,TDM的适应征应严格把握,排除不合理的TDM的申请。

常规血药浓度有效范围和取样时间

其它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

《Drug Facts and Comparisons》,1999,P1019

不具备治疗药物监测条件时估算地高辛剂量的方法

很多因素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水平。若能相对准确地估算血药浓度,与测定值比较,对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下面对我们常用的估算方法进行一下介绍。

公式一:体表面积BSA = (身高×体重)1/2 ÷ 60

公式二:肌酐清除率

成年男性:CCR = 体重×(140-年龄)÷(72×血清肌酐浓度×0.0113)成年女性:CCR = 体重×(140-年龄)÷(72×血清肌酐浓度×0.0113)×0.85

公式三:表观分布容积VD1.73 = 226 + (298×CCr1.73)÷(29.1+CCr1.73) 公式四:清除速率常数K = 0.0022×CCr1.73+0.158

公式五:总体清除速率CLs

轻度心衰患者:CLs1.73 = 1.303×CCR1.73+40

重度心衰患者:CLs1.73 = 1.303×CCR1.73+20

公式六:维持剂量 D1.73 = 平均血药浓度×给药间隔×CLs÷生物利用度注明:

1)体表面积的单位为m2

2)体重的单位为kg

3)除特殊注明外,身高的单位为cm

4)肌酐清除率的单位为ml/min,可以用经验公式计算,使用临床实际测

定值更好。

5)年龄的单位为岁(年)

6)血清肌酐浓度的单位为umol/L

7)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为L

8)清除速率常数的单位为日-1

9)总体清除速率单位为ml/min

10)使用公式三时,将患者CCr矫正为体表面积为1.73 m2 标准化CCr1.73,所得值为体表面积为1.73 m2时的分布容积(VD1.73),然后利用患者体表面积,将VD1.73矫正为患者的分布容积。

11)使用公式四时,将患者CCr矫正为体表面积为1.73 m2 标准化CCr1.73,所得值即为患者的清除速率常数,此公式缺点是未考虑心衰、肝脏功能对消除速率的影响。可以利用此公式计算半衰期、蓄积常数等药动学参数。

12)使用公式五时,将患者CCr矫正为体表面积为1.73 m2 标准化CCr1.73,所得值为体表面积为1.73 m2时的清除速率(CLs1.73),然后利用患者体表面积,将CLs1.73矫正为患者的清除速率。不同来源的资料所用常数不同,有的资料报道经验公式为:轻度心衰患者:CLs1.73 = 1.1×CCR1.73+36。重度心衰患者:CLs1.73 = 1.1×CCR1.73+20。可以利用CLs、VD推算k值。

13)利用上述经验公式计算药动学参数后,可利用一室模型公式计算维持剂量、血药浓度。

14)公式六所计算D1.73为体表面积为1.73 m2时的维持剂量,患者剂量使用自身体表面积校正。

15)计算地高辛药动学参数的经验公式,来源均为国外文献,是否适用于国内患者,读者应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

利用以上公式既可以预测患者服用一定维持剂量时的稳态血药浓度,又可以计算患者个体化维持剂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通过上述方法计算的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存在一定偏差,与患者个体情况、内源性洋地黄类物质等因素相关,预测值多较实际值偏低0.2—0.3ng/ml,校正后与实际测定值偏差多在15%以内,相对准确,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若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偏差较大,往往提示存在影响血药浓度测定的因素,测定值必须经分析后方能用于调整给药剂量。预测血药浓度方法的建立和使用,对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水平有了一个量化的参考标准,对提高治疗药物监测的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但必须注意的

是,经验公式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总有部分患者预测不准,计算值只是一个参考,不能替代实际测定值。

以一室模型计算

病例一:女,93岁,支气管哮喘、慢性心力衰竭,服用地高辛10天,维持剂量为0.125mg/次,1日1次。体重50kg,身高155cm,血清肌酐值90μmol/L。

计算过程:

体表面积BSA = (155×50)1/2 ÷ 60 = 1.47 m2

肌酐清除率CCR = 50×(140-93)÷(72×90×0.0113)×0.85 = 27.3ml/min

校正为体表面积为1.73 m2 的标准化肌酐清除率CCr1.73 =

27.3÷1.47×1.73=32.1 ml/min

体表面积为1.73 m2 时的表观分布容积VD1.73 = 226 +

(298×32.1)÷(29.1+32.1) =382.3L

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Vd = 382.3 ÷1.73×1.47 = 324L

清除速率常数K = 0.0022×32.1+0.158 = 0.2286

e-k┝给药间隔 = e-0.2286×1 =0.7956

蓄积因子F = 1 ÷( 1 – e-k×给药间隔) = 1 ÷( 1 –

e-0.2286×1) = 4.89

体内最大蓄积药量 = 维持剂量×生物利用度×蓄积因子 =

0.125×0.7×4.89=0.428mg

估算峰浓度(mg/L) =体内最大蓄积药量÷患者的表观分布容积 =

0.428mg÷324L = 0.00132mg/L=1.32ng/ml

估算谷浓度 = 峰浓度×一个给药间隔内血药浓度下降比例 = 峰浓度×

e-k×给药间隔=1.32ng/ml×0.7956 = 1.05ng/ml

此病例实际测定值为1.23ng/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