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
邃的思想性等。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

他深受
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到马丁•路德。

他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始作俑者,新教的奠基人,主张信仰的唯一泉源是《圣经》,不需要教士来当中间人。

他把《圣经》从希伯莱文和希
腊文翻译成德文,使大多数日耳曼民众都能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圣经》。

这样,教会的权
利被削弱了,从而引发了新教与天主教在德国境内长达30年的战争。

战争过后的德国中部、北部地区信奉新教,主要就是路德派新教,而南部地区仍信奉天主教。

爱森纳赫是巴赫的出生地,其境内耸立着巍峨的地标性建筑华特堡,马丁•路德曾在这个城堡中将圣经译成德文。

巴赫幼年进入的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也恰恰正是200年前路德的母校。

对少年巴赫而言,学习路德派教义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事实上,他7岁便开
始学习圣经、诗篇、教义问答,特别是德文和拉丁文的福音书和使徒书。

后来在奥尔德鲁
夫老修道院,他又进一步学习了莱昂哈德•胡特尔的《神学概论》。

在随后几年中,他来到吕内堡的米歇尔学校,在那里数年的唱诗班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16、17世纪的宗教众
赞歌曲目。

可以说,巴赫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浸润在丰厚的宗教土壤中,系统的宗教学习,
把巴赫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新教徒。

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
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

路德
信仰中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人的天职,人们应在所处的地位上尽到所赋予的责
任和义务。

巴赫的一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履行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的。

无论
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
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

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
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

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
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

巴赫致力于这种曲调的经营,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比如在他有编号的1120首作品中,有多达450首(1/3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

马丁•路德的众赞歌集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他深深领会路德所说“音乐乃表达人类感情”的观点,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
忠诚,植入其广袤的音乐作品中。

如1717年在魏玛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就是一部众
赞歌前奏曲集,在它的扉页上,巴赫题词到:“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
同胞进行教诲”。

不仅如此,他还曾劝导他的学生“按照众赞歌的词”来演奏众赞歌前奏曲。

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赫的创作意图不仅为了上帝,他还能把教义融入具体的作曲
法中,尝试用众赞歌的主旋律陈述教义,而其他的对位声部负责“解释”释义,以此引导
学生按照教义的内容来正确演奏其作品。

路德教会的乐师,其主要职能是为礼拜天及神圣节日的礼拜提供新的音乐,所以巴赫
大部分作品都是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弥撒曲。

早在魏玛时期的清唱剧中,巴赫就结合
了众赞歌的歌词和圣经中的词句。

如在《来吧!异教徒的救星》一曲中,巴赫在宣叙调运
用意大利歌剧中的“卡瓦塔”风格来表现救世主的到来,又在咏叹调中运用“西西里舞曲”来表达对基督的欢迎。

在莱比锡的20多年里,巴赫共创作了265首清唱剧,算下来平均
每个月要创作一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从创作的第二套清唱剧开始,巴赫倾向于让每
一首清唱剧都以众赞歌为基础,逐字逐句地把一首众赞歌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乐章中。

《圣经》是巴赫精神世界的主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受难曲,其
巅峰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特选于1729年耶稣受难日(4月15日)首演,充分表达
了他对《圣经》虔诚的心态。

《马太受难曲》选自《马太福音书》的章节,包括了引自圣
经的段落,还附加有27首抒情诗,体裁相当庞大,此曲中巴赫运用了新教圣咏那首著名
的《受难合唱》。

曲调源自德国作曲家哈斯勒的一首世俗歌曲《我心烦意乱》,后来有人
配上了新教赞美诗《衷心希望》的歌词。

在全曲中,此曲共出现了5次,每次的歌词和调性及和声配置都不同,特别是最后出现的两次,高尚和肃穆的情绪感人至深,用贝多芬的
话来概括就是:“它来自心灵,也能走进心灵。

”巴赫认为这部作品十分重要,手稿抄写
得公正而整洁,并用红笔写出那些直接引自圣经的话,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其存在就是最佳的佐证。

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体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形式,是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依据。

巴赫创作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以外所有的音乐体裁,现从声乐体裁和器
乐体裁两方面分析巴赫创作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一)康塔塔、受难乐、弥撒曲
在巴赫音乐的创作中,声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声乐创作又以康塔塔(流传下来的约200多首)最为丰富多彩。

康塔塔是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以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

巴赫的康塔塔在乐队的编制上进一步扩大,除了运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以外,
还加入小号、长号、定音鼓以及运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其内容丰富,表现手
法多样,有的具有史诗性,表现恢宏的气势;有的重抒情,描写内心的情感。

巴赫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之分,巴赫创作的宗教康塔塔,作品内容深刻,感情细腻,代表作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

世俗康塔塔是为了贵族的应酬而作,它们多是些轻松活泼的“音
乐剧”,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重唱。

有的作品直接运用民间音调,具有农村生活
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代表作有《农民康塔塔从《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是宗教性的音乐,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变化而来,是为耶稣受难的故事而谱写的音乐。

巴赫的受难乐形式和康塔塔一样,有独唱(喧叙调、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
歌词取自福音书,有叙述和发展剧情的作用。

巴赫的受难乐中,以《马太福音》和《约翰
福音》最为出色。

他们以强烈的戏剧性处理悲壮的体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
的效果。

在巴赫的受难乐中,一方面吸收了古希腊戏剧中合唱,意大利歌剧的因素,一方
面又继承了德国宗教作品和清唱剧的传统,具有同歌剧一样强烈的戏剧性。

弥撒是一种天
主教堂日祷所运用的赞美歌套曲。

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弥撒领域的中最杰出的代表
作,在这部作品中,其曲式规模宏大,曲式构成的手法,主题的对比,音调体系是极为丰
富多彩的,巴赫声乐作品的宗教因素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同时也包含从世俗
人性观念出发对宗教的让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性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
的。

(二)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
自16世纪初,这些体裁开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巴赫则将这些体裁进行完善和
定型。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首先是即兴式的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和遵守模仿原则的赋格曲结合成一个新的套曲乐章形式,两部分虽然各自自是独立的时又是对比和相互补充的
I=1。

在器乐方面,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大师,作有各种题材的大量管风琴曲,著名的有:+: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 D大
调前奏曲与赋格> +C大调托卡塔与赋格>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为古钢琴而作的《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从《平均律钢琴曲集》。

在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巴赫创作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每首都采用前奏
曲与赋格组合方式,以大小调和半音的顺序排列,巴赫用创作实践首次证明了二十四个大
小调和平均律在键盘乐上的切实可行性及技术创作的优越性。

作品里的多数前奏曲都有意
识的解决演奏上的某个技巧并且介绍了键盘乐器创作的一个类型,而每首赋格也提供了从
格写作的方法的可能性,两者都具有鲜明的音乐个性和完美的乐思发展逻辑。

这部复调音
乐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平均律钢琴曲集》除了有重要的思想内容和
充满诗意的情感以外,他的形式的层出不穷、细节的精致小巧也是惊人的。

《平均律钢琴
曲集》的伦理内容和艺术技巧臻于世界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一协奏曲
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

在协奏曲创作方面巴赫也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出现较有影响的作品。

他是西方音乐史上首次为羽答键琴创作和改编协奏曲的
少数作曲家之一。

他的协奏曲代表作为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采用欧洲盛行
的大协奏曲体裁,由一组独奏乐器和另一组伴奏乐器的乐队相互竞奏,形成互动的音乐交流。

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第1, 2, 5属大协奏曲的体裁,第3,6首是为弦乐组而写的,没有协奏部分;第4首协奏曲可称为小提琴协奏曲。

对于巴赫而言,虽然声乐创作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事实上他也是、一位器乐作曲家。

除上述体裁外,在其他体裁方面,巴赫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如组曲类有《英国组曲从《法国组曲));奏鸣曲类有《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变奏曲有《戈尔登堡变奏曲》;清唱
剧类有《圣诞节清唱剧》等。

巴赫没有创作新的体裁,只是把当时还不完善和没有定型的
体裁例如托卡塔、赋格、幻想曲、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趋一于完美。

是以平等的方式
进行,旋律的情绪往往表出单一的特点,这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在他的创作中,
常以一个乐思进行修饰和展开,不论旋律如何错综复杂,如何不可预测,它们都有各自的
情绪,而旋律常和对位结合,将丰富的和声、调性转换融于赋格这类复杂的高级的复调形
式之中。

巴赫音乐的旋律进行连绵不断,旋律线条个性鲜明而精炼。

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
旋律随处可见,充满民歌风味的旋律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曾把德国民歌“青菜萝卜不和我
的口味,如果主人给我肉吃,我就留下”和“我已经好久不见你,请到我的床上来”的音调用在《戈尔登堡变奏曲》的第30变奏中。

(二)和声、复调
贝多芬赞一黔巴赫是“和声之王”,它的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做半音进行,音乐的旋律在进行中,不管声部有多少,都会遵循和弦的总体进行,而丰富的和声织体往往又和复调有效结合在一起。

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的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的复调更大限度的发挥了音与音之间,旋律与旋律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复调音乐中所蕴含着富有个性、精炼的主题,逻辑性的和声与各种转调手法等新的因素预示了新时代的音乐语汇的到来。

巴赫的复调音乐理论对欧洲近代音乐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扎特、舒曼、瓦格纳都将巴赫的复调音乐作为他们研究的材料。

他的复调乐是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的最后概括与升华。

巴赫是一位杰出的复调音乐大师,《平均律钢琴曲集》可以说是复调音乐风格的典范,《音乐的奉献从《赋格的艺术》可谓复调音乐的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