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
期末考试论文
科目:蛋白质工程及植物生物学题目:金线莲生物研究进展
学号:**************
*名:***
学院:材料与化工
系别:生物工程系
专业:09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金线莲生物研究进展
摘要:金线莲(主要指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roxburghii(will.)L.ind.])
和台湾开唇兰(A.formosanus Hayata),学名;花叶开唇兰。

金线莲全草成份:含糖类成分(多糖13.326%,低聚糖11.243%,还原糖9.73%)、牛磺酸、强心甙类、酯类、生物碱、甾体,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无机元素等。

金线莲存在伴生,共生菌,目前国内有性繁殖还未取突破性进展,各研究机构都采用组织培育试管苗,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在福建地区已经成规模化生产培植。

福建漳州地区已经作为金线莲种植示范基地。

本文主要综述金线莲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关键字:金线莲;研究进展
一、金线莲生物学特性和资源分布:
金线莲为陆生兰、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18 cm , 根茎细软,茎圆筒形,顶端直立,基部成匍匐状,茎节明显,节上长有不定根;叶互生,叶柄基部呈鞘状,叶片卵形或圆卵形,长1. 5~3.5 cm 、宽1~3 cm, 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叶面黑紫色、有金黄色的网脉,叶背淡紫红色;总状花序,花序梗长8~13 cm, 具2~6 朵松散的花,花为完全花。

金线莲的花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福建一般为9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10] ,在广东东莞为10 月上旬至12 月上旬。

金线莲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日本、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即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金线莲属阴性植物,性喜温凉潮湿环境。

正常功能叶的光饱和点为5 000 lx , 光补偿点为400 lx[10] 。

金线莲常生长在人迹较为稀少、群落结构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下的枯枝落叶层上或阴湿石头间的腐质土上。

陈裕等调查发现,金线莲在海拔300~1 200 m 均有分布,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是植被覆盖较好、乔木层主要建群种为壳斗科、郁闭度60 %~80 % 、林内凉爽、土壤腐殖质较多、相对湿度大的小环境,尤其喜生长于山涧常绿阔叶林下枯枝落叶层、沟边、岩缝、石壁、树兜等阴湿处[ 12 ] 。

金线莲种子微小、发芽率很低,其生长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自然繁殖和生长缓慢,野生金线莲资源非常稀少。

目前已经规模化人工组织培养生产的地区有江西;浙江;福建一带。

尤其主产地福建。

成为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

二、金线莲药用价值:
药材性状:
呈皱缩微卷曲,不规则状的全草,根茎圆柱形,多弯曲,长1-5cm,表面棕褐色,茎节明显,下部集生2-4片叶,叶互生,多卷缩而完整,展开为宽卵形,表面黑棕色,下面暗红色,部分叶脉紫红色,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偶见总状花序顶生,花暗棕色,少见蒴果矩圆形,香气特异,味淡。

药理: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两者的含量均高于国产西洋参和野山参;它们与牛磺酸、多糖类成分具有营养、抗衰老、调节人体机体免疫的作用。

因此,台湾民众
及畲族等群众将其当作补虚的滋补强壮品是有道理的。

性味、功效:甘、平;具清热凉血、袪风利湿、强心利尿、固肾、平肝等功效。

主治:咯血、支气管炎、肾炎、膀胱炎、肺炎、糖尿病、血尿、乳糜尿、风湿病、小儿急惊风、百日咳、毒蛇咬伤等症(《福建药物志》);
具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之功,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等;袪风利湿,滋补强壮之功,还可治疗体虚、急慢性肝炎等。

近年来,还用于治疗高血压、肿瘤、心脏病、化脓性骨髓炎、口疮、性病等。

在福建各地民间用药情况略有不同:闽西地区(宁化、清流、泰宁等县)民间多用于小儿高烧不退、惊风等;闽南地区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糖尿病等;闽中地区多用于消炎镇痛,治疗胆结石、胆道炎等;闽东地区多用于袪风湿,通经络、养血、通痹,治疗风湿骨节病,腰膝痹痛等。

<<福建药物志>>记载其性平,甘,具有清热,凉血,怯风湿。

中国经典医学书籍《本草求源》和《国药大药典》等均有记载。

金线莲目前的临床医学实验:
福建各大医院临床应用表明,金线莲具有肝保护、抗HBV、抗氧化、抗肿瘤活性、降高血糖、降高血脂、降高血压、降高尿酸、小儿哮喘、小儿抽动-秽语、抗炎、利尿、镇静、止痛等多种治疗功效。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它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又可以直接导致肾脏病、结石、痛风。

因此,控制高尿酸血症对防治多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用金线莲治疗高龄老年患者高尿酸血症,受到良好效果。

目的:观察金线莲胶囊(中药金钱莲提取物)治疗高龄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69例患者经过1周洗脱后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6例采用金线莲胶囊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安慰剂,疗程30 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高干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值(438.7±49.6 p,mol/L)较治疗前(522.5±31.5 μmol/L)和对照组治疗后(488.7±40.6 μmol/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金线莲胶囊对高龄老年高尿酸血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和酎受性高。

福州市中医院:
1.安魂定惊,夜啼最宜
小儿初生之夜啼,前贤曰脾寒郁滞、腹痛而啼,或曰邪热乘心、见灯愈啼,肖老则以为肝存魂,为刚脏,若乳食内滞,郁而生热,以致肝失条达疏和,难伸刚直之性,肝热内忧,或脾虚肝旺,则魂不守舍,亦可致夜阑啼哭。

例1:患孩张某,男,甫诞20d。

其母诉患儿近3d昼则如常,夜则烦吵不安,夜啼不已,通宵达旦。

面赤唇红,大便日2次,色黄,腹部扪诊无包块,舌质红,苔薄净,指纹紫现于风关。

诊为肝热内扰之夜啼,处以下方:鲜金线莲5g,清水煎汤徐徐服之。

2剂之后,啼止寐安,药已建功。

2.抑木疏土,启脾进食
例2:患孩王某,女,4岁。

患儿厌食已近1a,平素偏食。

处方:鲜金线莲5g,新竹茹15g,玳玳花4.5g,川朴花4.5g,稻香陈4.5g,煮半夏5g,茯苓9g,山楂6g。

并嘱不勉以劝食,少食冷饮及恣薄厚味之品。

药进5剂,患孩即有进食只要求,原方留金线莲与陈皮茶饮,食思益增,诸症若失。

3.解表清热,未雨绸缪
例3:患孩朱某,女,4岁,素有惊风之疾,此次又感邪作热,壮热不已,鼻塞流涕,偶咳,喉有痰声。

处方:鲜金线莲5g,金银花10g,连翘10g,荆芥6g,卤地菊15g,薄荷6g,板蓝根15g,豆豉9个,葱白3茎。

药进1剂,大便通下,壮热略挫,2剂之后,肌热即退,神清气爽。

继以金线莲伍白茅根、芦根等调理而愈。

4.平肝降逆,肃肺止咳
处方:鲜金线莲10g,胡颓叶9g,买麻藤10g,苏子(布包)9g,地龙12g,蜜款冬9g。

药进2剂,咳嗽已宣,继续服3剂,咳嗽过半。

赓服4剂,诸恙若失。

后循其意。

服金线莲、胡颓叶、淫羊藿等味善后,调理月余建功,逾年未发。

5.清热镇肝,熄风止痉
处方:鲜金线莲10g,阴地蕨15g,白芍9g,叶下珠15g,珍珠母24g,双钩藤4.5g,丹皮6g,地龙15g。

药仅8味,孰料建功甚速,1周后不自主抽动及喉中异音减少,口无浊气,夜能安睡。

二诊效不更方,继投前方10剂,诸恙得除。

后肖老嘱其间断守服此方以巩固疗效,随访1a无复发。

福州市传染病医院:
目的:观察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男48 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8岁。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予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疗程结束时(12W) 观察肝功复常率、HBeAg 血清转换率、HBVDNA 定量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 HBeAg 阴转及 HBeAg /HBeAb 血清转换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在促进 HBV—DNA 转阴及 ALT 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抑制 HBV —DNA 的复制,提高 ALT 复常率,短期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台湾医学专家,将金线莲用于治疗乳癌(MCF-7)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产地,光照强度、温度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不同产地外植体对在相同培养上对金线莲原球茎诱导率有明显差异,以广西野生金线莲的诱导数最多,福建野生金线莲诱导数次之,台湾的金线莲不能诱导出原球茎,提示用作组织金线莲原球茎的诱导率的外植体与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21]。

吴坤林报道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较明显,在低光强度下金线莲组培苗表现为徒长,纤弱,在2000~3000Inx光强下生长旺盛,叶面积茎径适中,符合金线莲商品的质量标准,当光强大于4000Inx
时伸长生长受抑制,苗较矮壮,叶片较大[22]
四、金线莲的繁殖方法:
金线莲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

金线莲的种子微小,由未成熟胚及数层种皮细胞组成,一般不易发芽;采用扦插法的繁殖系数低,难以形成规模种植,因此生产上一般都是采用组培繁殖。

目前金线莲的组培繁殖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
炼苗移栽移栽前,把瓶盖苗揭开置于栽植棚内炼苗1~2 周,或采用三步炼
苗法炼苗:将未揭盖的瓶苗置于棚内一段时间,然后松盖炼苗几天,最后揭盖再炼苗3~5 天,效果更好。

待组培苗茎由白色转为绿色时,洗净琼脂培养基,用多菌
灵400 倍消毒10 min, 按苗重、大小分级后,选壮苗(株高大于3 cm, 茎转绿挺拔不披软,根2 条以上) 直接定植。

苗势较弱的最好在室内用
干净河沙先疾15 天左右,待其充分发根、茎生长粗壮后再移植于室外,可明显提高成活率。

移栽要选择阴凉天气或凉爽的傍晚进行,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宜移栽。

何云芳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移栽期以9 月份最理想。

金线莲的栽培皇要求
疏松、透气、无菌、排水和保水性能良好,如苔藓、椰糠、泥炭土、炭化稻壳、腐殖土、河沙等,也可几种皇按一定比例混合以改善皇的通气透水性能。

我们用
4 份泥炭土、2 份椰糠、4 份蛭石配制的混合皇种植效果较好。

此外,1 份蛭石+1 份腐殖土、
5 份蛇木屑+1 份蛭石、3 份蛇木屑+1 份腐殖土+1 份炭化稻壳也是较好的栽培皇。

植前皇要用多菌灵400 倍或托布津600 倍消毒。

种植时植株插入皇内1~2 个节,每m2 植300~500 株,植后淋透水。

栽培环境:
模拟原产地环境是金线莲栽培成败关键之一。

人工栽培金线莲主要是采用大棚栽培,也可在林荫下栽培。

地点最好选择在有林有水的山沟,以保证阴凉和
灌溉。

大棚栽培要注意通风透气,调节好温湿度和光照强度, 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分别为20 ~ 25 ℃、76 %~85 % 、2 600~3 800 lx ,冬季覆膜保温, 夏季喷雾或水帘降温,遮阳网透光度为30 % 左右。

肥水管理:
施肥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如豆饼、猪粪、牛马粪
等农家肥。

有机肥经沤制发酵、充分腐熟后兑水施用,
施后立即喷水清洗茎叶,以保持茎叶干净。

此外,还可配合叶面施肥,用0.3 % 尿素加0.2 % 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

黄德贵等用高效稀土1 600 倍液喷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移栽后1 个月左右开始施肥:叶面施肥每月喷1 次,喷至叶面滴水为止;有机肥可2 个月施1 次,每667 m2 施50 kg 左右。

金线莲植株含水量高达80 %, 因此从移植至采收都要注意保持皇湿润。

浇水施肥次数还与皇
有关,如河沙保水保肥力弱,应少量多次施用,而椰糠、泥炭土等则反之。

病虫害防治:
金线莲病虫害发生大多由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及受光照与栽培地不清洁寺,应设法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和防除杂草。

金线莲在炎热季节易发生茎枯病,春末夏初易发生立枯病、猝倒病,因此在病害高发季节, 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1 000 万单位或代森锰锌200 倍、多菌灵1 000 倍等轮换喷施,每15 天喷1 次。

虫害主要是蛞蝓和蜗牛,5~6 月尤为严重,可用蜗牛药洒于苗床及四周防治。

金线莲栽植后,在管理好的条件下生长5~6 月, 株高即可达到10 cm 以上,叶片5~6 片,鲜重1g 左右,收获时可视苗情留茬重发。

五、结语
金线莲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用植物。

药品应用得不普及。

其潜藏的药用价值由于资金或科学投入的不够。

只有个别地区种植使用。

在福建老百姓只把它当成日常用药。

金线莲仍属于青草药的地位,其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尚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医学界、生物研究界加大投入,促进金线莲的药物学研究,使之成为大众化的医学药物。

同时,制定金线莲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促进金线莲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为金线莲的药学研究和药物生产提供原料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子南,等. 金线莲的组织培养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7,13(2): 82-87.
[2] 陈裕,等. 金线莲的开花特性[J]. 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6, 25(1):
35-37.
[3] 郑纯.金线莲文献考证、原植物及商品调查[J].中草药,1996,27(3):
169-171.
[4]冯亦平,张利平,王岩花等.金线莲外植体的筛选及不定芽诱导的研究[J].种子.2009.10(28):19-22.
[5] 段玉云,曾黎琼,程在全.台湾金线莲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198
[6]江建铭, 俞旭平, 沈晓霞等.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时珍国医国
药,2009,20(2);408-410
[7]陈自力.花叶开唇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03 ,
23(2): 46 .
[8] 吴艺东.金线莲组织培养及栽培技术研究[N].安徽农学通
报,2009 ,15(15) :14-17.
[9] 黄慧莲,刘贤旺.金线莲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广西农业科
学,2004,36(4)16~18.
[10]黄德贵,陈振东,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I、无菌外植体建立技术和配方[J].幅建热作科技,1993,(4):11-14.
[11]黄碧华.观赏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林业勘察设
计,2009,(02):85-88.
[12]高燕,白燕冰,赵云翔.金线莲组织培养几种培养基的筛选[J].热带农业科技.2004,27(03) :46-47.
[13]刘伟,王牛柱.金线莲组织培养增殖培养基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
学,2009,37(4):1475~1476.
[14] 毛碧增,娄沂春,蔡素琴等.金线莲的快速繁殖[N].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5):527-528.
[15] 冯亦平,张利平,王岩花等.金线莲外植体的筛选及不定芽诱导的研究[J].种子.2009.10(28):19-22.
[16]黄德贵,陈振东.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 II、芽的快速繁殖[J].福建热作科技,1994,19(1):1~6.
[17] 陈汉鑫,王雅英,杨忠耿等.金线莲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广西农业科
学,2004,35(4):12-14.
[18]黄德贵,陈振东.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Ⅲ、壮苗生根培养[J].福建热作科技,1994,19(2):1~5.
[19] 林辉.金线莲组织培养的研究状况[J].海峡药学,2004,16,(2):9-12
[20] 吴坤林,金线莲快繁及工厂化式生产中间试验。

中药材[J]。

1997,20(12):595.
[21] 黄德贵等,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 I芽的快速繁殖[J]。

福建热作科技,1994 ( 1 ):1
[22]吴明,金线莲的研究[J]。

中医药研究。

1997,13 (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