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教育的社会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性教育的政策研究

摘要:

教育水平或者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妇女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基础,也是表明妇女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近十年来,中国在实现《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的中国妇女教育规划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有效保障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平等发展,国家政策如何切实实施颁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女性教育妇女权益教育政策

一、引言

大力发展性别公平化教育化,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必要推动力。女性教育的水平和规模,对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要时刻认识到女性教育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运用前人给我们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化的实现对于性别公平化的构建。教育是强有力的武器之一,因此,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构建性别公平化的教育,提高女性的素质。本文通过对中国从古至今女性教育状况的研究和近年来女性受教育情况数据分析,联系国家颁发的政策法律,论述我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史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中国女性教育在国家政策下能够切实实施到位,逐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知网,图书馆等渠道广泛全面搜集相关文献,为论文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对比法:通过统计局和书本相关数据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三、文献综述及内容

教育水平或者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妇女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基础,也是表明妇女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因为没有妇女的进步,发展就会停滞不前。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明确提出将“通过向女孩和妇女提供基本教育、终身教育、识字和培训及初级保健,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妇女教育的新目标。近十年来,中国在实现《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的中国妇女教育规划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背景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谋求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提升,如何有效保障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平等发展,国家政策如何切实实施颁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女性教育情况研究

1.古代女性教育状况

古代社会女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以服从夫权和父权为核心的。在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从四德”的女性规范以及“妇德、妇容、妇言、妇勤”的教育内容。汉代规范女子教育的著作主要有刘向的《列女传》,系统讲述了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理论。再有班昭作的《女诫》,将过去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观念整理成为系统的论著,成为两千年了女子教育的范本。到了唐代,女子教育地位低中有高,宋若华作的《女论语》是唐朝以后影响最大的女子教育教科书,书中对女子做人的准则,衡量女子贤良的标准,女子的理想等都作了阐述。宋元时代,程朱理学对女子在行为和道德上的教育作了更进一步的规范,提出三从四德是不可抗的“天理”,为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赋予绝对性与偶永恒性;女子的贞操观念进一步演化,性的变化将女子的贞操观放到了女子教育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女子受教育内容的核心。明代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推崇宋元女子的贞洁观。清朝初期对于女子的

教育观仍沿袭以往的女子教育本质,女子的贞洁观被宗教化,成为迷信,妇女的生命与生存的价值变得一钱不值。在清代中后期,对于女子的教育渐渐落到实处,出现了女子教育的通俗读本——《女儿经》和《改良女儿经》。由以上对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的简要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女性虽然也受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够促进女性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发展,而是统治者和社会为了禁锢女性思想与行为的手段和工具。

2.1近代女子教育状况研究

到了近代,西方新思潮的涌入,带来了女子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女子的教育不再被仅仅局限在家庭中,女子学堂开始出现。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国家危再旦夕,封建经济不堪一击。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非只体现在家庭中,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开始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当时出现很多宣传女子改革的刊物,如梁启超的《时务报》,《女界钟》等;女子学堂纷纷兴起,1906年慈禧太后谕学部兴办女学,广东在1906 年兴办了广东官立女子师范。

2.2近代女子教育相关发令颁布

1907年以前,中国女学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1907年3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堂章程——《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承认女学的合法性。民国建立之初,教育部颁布各种学校章程,成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淘汰两性双轨制,规定初等小学可男女同学,可设立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和高等师范,女校不另立系统。1922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系统改革令》,真正建立男女平等的单轨教育体制,女性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五四时期,大学开放女禁,1919年正式成立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当时唯一的国立女子高等学校。1912-1921年的女子高等教育,仍以专门学校为主,1920年,全国各专门学校学生共有34889人,其中女生847人,占总数的2.43%;女子职业学校也在此时发起,女子职业学堂的职业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蚕业、护理和纺织;光绪年间,又出现了女子留学之兴,先是赴美留学,此后又陆续留学日本和欧洲。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我国女性教育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而坚固,尽管封建社

会已经消亡,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仍然深藏于人们的思想中。中国正规的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外力的推动,包括外敌的入侵和西方传教士的作用。近代我国女性教育取得了开天辟地的转变,尽管有些先天不足,但是却不能磨灭其对我国女性教育所起到的转折性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子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新中国建国以来,女性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男女平等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女性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首先,女性文盲逐年减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妇女文盲率高达90%。1950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扫盲运动,历时十年,共有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进入21世纪,这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与1990年相比,18至64岁女性中,2000年文盲比例已经从30.1%下降到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下降到4.9%。其次,女性受教育程度和高度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女童入学率仅有20%,1951年,在校小学生中女童占28%,198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6%,1997年,适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8.63%。1997年15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41年,2000年,城镇女性受教育年限均值为8.7年,比男性少一年。30岁以下女性平均上学年数,城镇为10.4年,比男性少0.3年;农村为7年,比男性少0.9年。1949年,普通高校中有女生2.32万,占在校人数的19.8%,195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3.7%。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大学生在校比例是25%左右,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上升到35%左右。女研究生1978年有828人,所占比例不足10%,到1999年女研究生已经有5.3万人,其比例为30.25%,1999年,在校研究生达到7.6万人,其比例上升为32.4%。到2003年,女生在获得硕士学位中,上升到38.7%,提高了6.3个百分点。总之,女性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社会性别歧视并没有被根除,女性在自身的教育、就业和发展上还存在着困难和阻力。这些都需要女性和女性工作者不断的努力,推动社会各阶层在思想上、观念对于构建和谐两性关系的认识,消除人们意识中的性别歧视。

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后,中国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