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_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 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 旗、自治旗)。
4.民族特征: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 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 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基础。
4.人口特征: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人口众多。
第二是分布不均衡。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 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 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 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 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特别是魏晋以后,文 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
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
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
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
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 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4.政区特征: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
为划分的 。 我们了解政区划分,主要是探讨了解古代地方行 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
4.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方面,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 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 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 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
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 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
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农耕
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
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 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 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 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 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 经济和人文中心。
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 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 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 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 陆地形。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这一节的内容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经济 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何影 响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本节的 要点也就有了。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
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 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 而非开放)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 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 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 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 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
诗歌、和绘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是说,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 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3.疆域特征:
疆域: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 的疆域比现在的大呢? 西汉、唐、元、清
疆域的广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姿多 彩的地域文化。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 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 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 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 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 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 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 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 合。
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 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 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第二讲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 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 境。
地 理 环 境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及气候 等
人文地理环境
疆域、政区、 民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口等
历代行政设置
一、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 候、地形、地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等方面的特征。 中国历代疆域图 中国民族分布图 中国人口分布图
1.气候特征: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 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 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冷夏热,气温年差较大。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 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 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