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枫桥镇中吴建兰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学的重要任务。

世纪之交,新千年伊始,我们中学的第一要着,就是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新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这一形势,教育本身非得创新不可。

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作为最敏感的学科,在创新教育中理应率先起步,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局面。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要求。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文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1、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符合青少年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2、、重视“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

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1)、放胆。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

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
(2)存异。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

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

如学习《谈骨气》这篇文章,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段方法,教师就不应立即判断谁对谁错,实际上只要说得出这样分的理由,完全应该加以肯定。

并且应该特别表扬能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再如《曹操煮酒论英雄》,试对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般学生都喜欢刘备,讨厌曹操。

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以为刘备是个阴险狡猾的小人,曹操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有胆略,有气魄,有大帅风度,且写得一手好诗,除了毛泽东之外,其风范无人可比。

象这样的见解应该让学生拍手鼓掌,大加鼓励才对。

3、推崇创新名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历史上的科学大家都是创造大师,他们在青年学子中易获得极高的威望。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推崇这些名家,在讲到有关内容时,颂扬有关学者的创造精神及对科学的贡献,
在学生面前树立成功创造者的榜样,使学生在心目中总和这些大家见面,和他们心灵交通,不知不觉地追随这些人,学习这些人,潜移默化,逐渐地感染上名家的创新精神。

如《功名难夺报国心》一文,詹天佑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尽是崖峭壁的关沟地区修建了京张铁路,成为中外之美谈。

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大钟山,在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大钏山命名原因。

除了历史上的榜样外,在周围也有大量成功的创造者。

可以及时地把校内有成就的师长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看得见,接触得着,成为他们具体的活榜样。

4、以身载道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追求创新,最有说服力的行为是自己要有创新的精神,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教学上的创新。

讲课要讲出一些新东西;对许多内容能讲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要追求新方法,哪怕解一道题也要追求新的手段,甚至是书找不到的。

当你讲评考试中某题的学生的十几种解法后,提出一种特别简洁的方法时;当你设计出一道简单的测试题而所有的同学都中了圈套时;当你为了防止学生作弊而想出一种出题新招时,同学们会被你刻意求新意图所感染,于是就会认同你显示的价值取向,信服你崇尚创新的说教,努力向着你引导的方向走。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

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1、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

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

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易受以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喜欢沿着自己所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即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它的负效应使人的思路束缚,造成思维刻板、僵化,尤其是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仍在条条框框里兜圈子,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总希望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思考,要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要过早的把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手脚",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解释。

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学生能想到更多,能想得通。

2、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有质疑,才有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认识史就是对谬误质疑的历史。

如爱因斯坦对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一牛顿定律产生了质疑而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罗巴切夫斯基在课堂上对老师讲授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欧氏几何第五公理提出质疑,当时他被老师轰出教室;日后正是他创立了非欧几何公理。

可见,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

问题意识就裨而言,就是一种质疑精神。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

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
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

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新始于“问题”。

沸腾的水为什么能冲开茶壶盖,从这一问题出发探索人类发明了蒸汽机,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到地面上而不飞到天上去?从这一问题出发,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有一举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古往今来的许多典型事例,无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启迪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做好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A)、教师的问题要巧设“悬念”,做到问中又问,要鼓励学生学会确定问题,发现“潜在的”“真正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B)、启发诱导,引而不发:教师在释疑解惑时要循循善诱,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将似是而非的问题圆滑过去。

3、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

”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学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获取的真正知识。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成了空中楼阁。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恩格斯把思维的头脑比喻成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

"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能想人所未想,善见人所未见,敢言人所未言,由已知探索未知。

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

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狐狸和葡萄》后,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通常是从批评讽刺狐狸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命题为"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实可笑"等。

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从目标和能力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说,可命题为“要善待自己”“人贵有自
知之明”“狐狸的聪明”等。

又如“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个成语,一般学生很容易立意为“成功在于坚持”“成功在于勤奋”等,这时候不妨反弹琵琶,可立意为“磨针岂可用铁棒”“杀猪焉用宰牛刀”等。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弄斧应到班门""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开卷未必有益"、"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想象力是否丰富关系着创新能力的强弱。

因此,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甚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科学家的许多创造发明往往是由想象的成果语文中的文艺作品都是想像的结晶。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

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续写。

有学生写那个小孩被抓去砍头,以显皇帝的威风;有学生写凡是参加庆典的老百姓都被砍了头,以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有学生写皇帝再一次被骗,有学生写百姓最终起来造反,打死了皇帝,也有学生写皇帝最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等等。

学习《卖炭翁》后进行扩写和续写,很多学生写到了老人烧炭的情景,砍柴的艰辛,具体描绘了老人的面貌和穿着,运炭途中的情景,读了让人不禁心酸。

关于结局,有的写老人重新回山烧炭,日子更加艰辛,有的写老人饿死途中,有的写老人撞墙而死,也有的写老人最终加入了造反的行列等等。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 20 年后的我》、《河流的诉说》《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三是注重口头作文。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在想象宝库,只要教师能给他们引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就会用心的钥匙打开想象宝库。

可让学生口头编寓言、童话、小说等。

当他们群情兴奋时,整个教室就成了想象的海洋。

有时,班里的某些同学会成为“作品”中的形象,于是,学生在“作品”中与“作品”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

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

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

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

"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

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

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

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

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

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